百度搜索 江阴英雄传 天涯 江阴英雄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公元一六四五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南下的清军杀到了南明朝廷的首都南京城下。
就在五天前,南京城里的人们对清军的到来还是毫无感觉的。南京是大明的陪都,将近三百年的时间没有经历过战火了,人们完全都没有战争的概念,而且自从那位弘光爷坐上了龙椅之后,大家从来也没有见到朝廷调动过什么军队,布置过什么防御,只看到达官贵人们的宅邸门前照旧是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瓦舍酒肆依然是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秦淮河上的画舫还是像过去那样灯影朦胧、清音婉转,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就好像在北京不曾发生过惨痛的国变,好像大明的江山并没有半数沦丧。因此,南京城的老百姓便还是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过日子,读书人还是一如既往地高谈阔论,豪门权贵也还是和过去一样享尽荣华。仿佛时光在这里已经凝固,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永恒,再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些许改变了。
然而,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就在五月十日后半夜,刚过子时没多久,有一骑快马来到了南京城仪凤门下。仪凤门守卫的官兵把他放进城,这骑快马就直奔皇宫而去。又过了大约一个多时辰,皇宫的大门打开了,数十匹快马从宫中涌出,清脆的马蹄声敲打着南京城的街巷,把一些人从睡梦中都惊醒了。
很快,这支马队就从城西的通济门涌出了南京城,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这支马队的核心不是别人,正是那南明朝廷的弘光帝朱由崧。原来,五百里快马送来的火急文书,说是清军已经到达了长江对岸的瓜州,眼看就要渡江了。于是,弘光帝就在数十名内宫太监的拱卫下,骑马逃离了南京城。
随后,同样得到了这个消息的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马士英也有样学样,带着自己的家眷,还到宫中请出了邹太后,然后一起逃走了。
到了天光大亮的时候,当南京人都从睡梦中清醒过来以后,这才发现他们的皇帝已经没有了,内阁首辅也没有了,大明朝的一切象征都已经不存在了。与此同时,各类达官显贵正在拼命地向着城外奔逃,南京城的城门都快挤爆了!
清兵来了!
这个消息像野火一样迅速地在南京城中蔓延开,让整个南京城都陷入到了一片恐慌之中。
这一天是个大阴天,从早晨开始就黑云压顶,根本看不到太阳。乌云翻滚着,刮着冷飕飕的风,时而还会有一两声闷雷从远处传来,仿佛是遥远的战鼓,让人愈发地感到恐惧。
南京城已经彻底乱套了!
整座城市四门大开,街巷上到处是奔逃的市民。他们有推小车的,有骑毛驴的,当然也有徒步的,另外还有些富裕人家坐着马车。他们有的向东逃,有的向西逃,还有向南向北逃的。大家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也不知道哪里才是安全的避身之所。大街上人喊马嘶,拥挤不堪,到处都是被踩掉的鞋子,丢弃的包裹,还有找不到爹娘的孩子,哭声、喊声、骂声到处回荡着,有的人摔倒了,随即被无数只脚一通践踏;有的车子被掀翻了,东西丢了一地,有贪心的人便过来抢夺。
朝廷的官军出现了,但他们并不是来迎敌的,而是来抢劫百姓的。南京城里的兵其实并不少,有拱卫皇宫的禁军,有警跸城池的五城兵马司的部队,还有与北京编制一模一样的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等三大营人马,另外还有刚刚组建的锦衣卫与东厂,加起来少说也有七八万人。但是这些军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去迎击敌军,而是纷纷加入了抢掠百姓的行列。
官军们到处抢劫,抢过路百姓的行囊,抢沿街店铺的财物,还有的公然侮辱妇女,当街施暴。有一伙官军干脆冲进了皇宫,到那里面去劫夺财物。皇宫里一片大乱,到处都是叫声骂声。官军们个个抢夺得满载而归,有的人甚至把宫女都给抢走了。
就在官军们在皇宫内胡作非为的时候,有一大群人涌入了皇宫。这些人里有官员,有平民,很多人都带着武器。由于他们人多势众,正在抢劫的官军们也不敢去惹他们。只见这些人簇拥着一个青年男子,一路直奔武英殿而去。有人在不停地呐喊:“真龙天子在此,军民人等速来见驾!”
只见这些人把这个男青年送到了武英殿正殿的宝座上,随即纷纷下拜,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只是由于没有赞礼官的指挥,所以这个起来那个跪下,显得十分凌乱。
这个年轻人是谁呀?原来,他便是自称为当朝太子朱慈烺的一位来路不明的青年人。
就在一个多月前,这个年轻人来到了南京,自称是当朝太子,是从北京逃出来的。这样一来,可就让弘光帝朱由崧为难了。如果此人真的是当朝太子,那么弘光帝的宝座自然就坐不成了,因此,朱由崧一口咬定此人是假冒的,将他关进了锦衣卫的大牢。
现在,朱由崧已经跑了,有一班支持这位太子爷的官员和百姓就把他从牢狱救了出来,簇拥进宫,接班当皇帝。一些官员和百姓在拜完了新皇之后,立即跑出宫外,声嘶力竭地大喊:“真龙天子已经登基!太子爷已经登基了!各路军马速来护驾,文武百官速来参拜——”
但是,已经没有人理睬他们了。大家依旧是该逃命还在逃命,该抢劫依然抢劫。在这个时候,不要说是当朝太子,就算是朱元璋从孝陵里面爬出来也不管用了。
有些人跑到了朝廷各位高级官员的宅邸,想把这些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大人物请出几个来主持大局。但是,几乎所有的高级官员家都是大门紧闭,有些官员家的门倒是开着,不过官员本人都逃命了。
有几个年轻人不甘心,觉着大明朝怎么着也得有几个愿意为国分忧的忠臣良将吧?他们到处奔走着,拼命地擂响一扇扇紧闭的朱漆大门。
“徐公爷,徐公爷,快开门啊!当朝太子宣召您老人家了!”
“徐公爷,徐公爷,您是本朝开国元勋徐达之后,身居公爵,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如今国家有难,您老可不能袖手旁观啊——”
然而,大门关得紧紧的,仿佛里面根本就没有人一般。
“朱公爷,朱公爷,您是靖难元勋朱能之后,大明朝廷二百年都没有亏待过你们家啊!现在请您老立即上殿见驾,立即上殿啊——”
朱公爷家的大门也关得死死的,宛若铜浇铁铸的一般。
“钱大人,钱大人,你乃士林领袖,江南人望之首,当此危局,请您快点上殿啊——”
钱大人的家好像是一座废弃的荒宅,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些年轻人到处奔走呼号,一个个口焦唇蔽,可是一个高级官员都没有能够请出来。最后他们终于彻底失望,人人都放声大哭。他们也不回皇宫了,而是跟着人流跑到了城外,直奔孝陵而去,要到太祖爷的灵前去痛哭一场。
到了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南京城终于慢慢地归于寂静。能逃走的人都走了,逃不了的人都回家关起门来听天由命,乱兵们也都满载而归,纷纷出城,有的回家,有的去投降清兵。然而,清兵却还没有来。
南京城仿佛变成了一座死城,连灯火几乎都没有了。
清军到达江北的瓜州之后,并没有急着渡江。他们从容不迫地搜集船只,然后按部就班地分批渡过长江。到了江南上岸后也没有急着进城,而是等候着大队人马都聚齐之后才向着南京城挺进。因此,等到他们大张旗鼓地来到南京城下时,已经是五月十五日了。
在此前一天,豫亲王多铎就派人送令箭进城,并且传达了口谕,表示只要南京城乖乖地降顺,清兵保证可以做到不杀不抢,保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因此,南京城的百姓都不禁松了一口气。
到了五月十五日,清军正式入城了。这一天,在南京城的正门正阳门内,可谓是冠盖云集、群贤毕至,到处都是明朝的高级官员,南京城内还没走的大大小小的首脑人物几乎全都聚齐了。
仔细看过去,人们可以发现在这些人里有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之后,世袭魏国公徐文爵;靖难之役名将朱能之后世袭保国公朱国弼;靖难之役名将张信之后,世袭隆平侯张拱日;明朝开国元勋、岐阳王李文忠之后,世袭临淮侯李祖述;景泰年间夺门之变功臣孙镗之后,世袭怀宁侯孙维城;明朝开国元勋、东瓯王汤和之后,世袭灵璧侯汤国祚;明朝开国元勋、宁河王邓愈之后,世袭定远侯邓文囿;靖难之役名将柳升之后,世袭安远侯柳祚昌;靖难之役名将徐忠之后,世袭永康侯徐宏爵。
此外,还有项城伯常应骏、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忻城伯赵之龙。
除去这些国家的勋戚之外,还有明光宗之女遂平公主驸马齐赞元、文渊阁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侍郎朱之臣、梁云构、李绰,都御史唐世济等人。至于三品以下的官员那就更是多得数不清了。
诸多勋戚官员密密匝匝地站在正阳门两侧,排列整齐,神情庄重,那架势好像是要迎接北京来的崇祯皇帝一般。弘光帝朱由崧由于完全不孚众望,特别是东林党人不捧他,所以平时即使是弘光帝上殿也没有过各路官员凑得这么齐整的时候,同时,官员们的神情也没有这么庄重肃穆。当初弘光帝上殿的时候,有些东林党人甚至在下面故意地咳嗽吐痰,窃窃私语,根本就不把这位皇帝放在眼里。现在则不然,所有的官员都是不苟言笑,庄重肃立,尽管清兵还没有来,尽管也没有什么人在一旁纠察,但是官员们还是一丝不苟,没有人敢于表现出轻佻的神态。
将近巳时,忽然有人来报:“来了,来了——”
众人举目向着城外望去,果然,一片旌旗招展,清军的大队骑兵犹如一股洪流一般滚滚而来。待他们走近再看,只见盔甲鲜明、队列齐整,那人那马的精气神儿完全不是萎靡疲沓的明军可以相比的。难怪他们战无不胜、横扫天下,只有亲眼看到的人才能体会到八旗劲旅的骇人威势。
眼见得清军大队踏入了正阳门,道路两边的明朝官员们纷纷跪倒,俯首低眉,连头都不敢抬一下。
走在前面的清军骑兵却也并不理睬他们,只是排着整齐的队伍径直向前挺进。随着他们的前进,道路两边的官员和绅民们都像崩塌的河堤一般跪倒,有的磕头如捣蒜,有的举起各色木牌,上面写着“顺民”、“大清皇帝万岁”等字样。
清兵们看到这种情景,嘴角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果不是有军纪约束,只怕一个个都会开怀大笑,手舞足蹈了。
只是天公不作美,却见空中阴云四合,凉风骤起,忽然一声闷雷响过,天空中哗哗地下起瓢泼大雨来。大雨把征服者和顺民们都浇成了落汤鸡,让这个隆重热烈的入城仪式草草收场,然后还是一直下个不停,仿佛在为这座古老的城市,为这个消逝的帝国而哭泣。

百度搜索 江阴英雄传 天涯 江阴英雄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江阴英雄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高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爷并收藏江阴英雄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