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残阳绝塞 天涯 或 残阳绝塞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随着国共关系日趋紧张,国民党对“宗一中学”的控制也加强了,要求学校必须成立三青团区队,班级还要成立区分队,他们派了一个叫钟笃明的教导员到“宗一中学”,负责组建三青团。周太暄去胡里处,将学校的情况向他做了汇报,胡里认为可以将计就计,他让周太暄想办法把钟笃明赶出去,然后把三青团的领导权抓到自己手里。这次见面,胡里通知周太暄,省工委决定成立“宗一中学”特别支部,直属省工委领导,并由周太暄担任“特别支部”书记,负责统一领导“宗一中学”、“复兴中学”、“宁南女中”、“靳江中学”党的工作。
周太暄回去后,立刻发动进步教师和学生孤立钟笃明,并向县党部告他的状,说他不学无术,举止粗鲁,品行不端,最后硬是把他逼走了。
县党部对钟笃明的事非常恼火,书记长把校长唐义忠叫到县党部,商量组建三青团的事。唐义忠对书记长说:“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一个人,此人是本校教师,年轻有为,在江西赣州还做过三青团赣州大学先修班的区分队长。”
听了唐义忠的推荐,县党部的人又在师生中暗访,发现周太暄威信果然非常高,县党部认为可以让他试一试。周太暄就这样当上了三青团“宗一中学”区队长,陈雅雯担任副区队长。
周太暄迅速在每个班都成立了三青团区分队。刘美是她那个班的区分队长,张昱为区分队副队长,其他各个班级的区分队长、副队长都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担任,“宗一中学”的三青团实际上成了共产党组织。
不久,周太暄得知县党部书记长、三青团县分团部干事长等人要来学校检查工作,他把陈雅雯叫到宿舍,研究如何应付。
学校后面山根下有一排青砖黑瓦房子,周太暄的宿舍在最东头那一间。宿舍里的陈设非常简单,靠北墙一张木床,东墙一个衣柜,窗前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陈雅雯带来了饭菜,两碗白米饭,一碗粉蒸肉,一碗蒸腊鱼,一碗炒苋菜。
“你哪里搞来的腊鱼?”周太暄高兴地问。
“知道你喜欢,特意从家里带来的。”
“老师和师母都好吗?”
“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他们还问起你呢。”
周太暄有些自责地说:“都是我不好,过些日子,一定去家里看看二老。”
陈雅雯非常理解周太暄,“我跟他们说了,说你非常忙,脱不开身,”陈雅雯心疼地看着周太暄,“太暄,你也真的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你看,这些日子你都累成什么样子啦!”
周太暄点点头,他的神情变得严肃,“目前的形势让人担心啊……”
陈雅雯打断他的话,“太暄,先吃饭,咱们边吃边谈,”说着她从篮子里又拿出一瓶白酒,“你看,我带什么来啦?”
周太暄乐了,“还有酒?来,咱们喝两杯,”说着,周太暄取来两个小酒盅,倒了两盅,“来,干一杯。”
陈雅雯笑着问:“我们为什么干杯?”
周太暄想了一下说:“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干杯!”
陈雅雯调皮地接着问:“还为什么?”
周太暄笑着反问:“你说。”
陈雅雯红着脸笑道:“为我们俩的未来干杯!”
“好,为未来干杯!”
他们二人喝了一杯。
周太暄夹起一块腊鱼细细地嚼着,陈雅雯笑着看周太暄吃。周太暄笑着说:“雅文,别光看,你也吃呀!”
陈雅雯又夹了一块粉蒸肉放到周太暄碗里:“尝尝我的粉蒸肉做的怎么样?”
周太暄把粉蒸肉放进嘴里,好像没嚼就咽了下去,他称赞道:“真是美味!”
陈雅雯皱着眉头笑道:“你怎么这样性急,还没看见你嚼就咽下去了,当心伤了胃口。”
周太暄看着陈雅雯笑道:“你的粉蒸肉太好吃了,我都顾不得嚼了,”周太暄说着夹起一块腊鱼放到陈雅雯碗里,“快来,一起吃。”
吃了一会儿,周太暄说:“这次县党部、三青团来检查,我们要做认真准备。”
陈雅雯看着周太暄等他说下去。
“我们要做做样子,”周太暄想了一下,“这样,你去搞几本书,比如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论》、《建国大纲》,还有蒋的《中国之..》。”
陈雅雯笑道:“这样好,等他们来了,我们就组织团员们学习领袖的书。”
周太暄点点头,他接着说:“我们还要搞一个报告会,雅文,你去准备一下,到时候你讲讲‘三民主义’。”
“我讲?”陈雅雯有些惊讶地问。
“对,你讲,再拽几句英文,他们这些人对西洋崇拜得很,搞几句英文一定镇得住他们。”
不久,县党部书记长、三青团县分团部干事长等人来“宗一中学”视察工作。他们看到各个班级都在学习领袖的著作,这令他们非常满意。
最后他们在唐义忠的带领下,从后门走进小礼堂。
此时,周太暄正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同学们,三青团工作的核心是组织建设......”
讲到这里,周太暄用热情的目光扫视台下,他接着说:“是的,我们要参加伟大无比的建国事业,我们要用革命的思想武装团员的头脑。在这里,我要问在座的同学,哪位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三民主义’?”
陈雅雯应声而起,“我来说。‘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所谓民族主义,即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周太暄带头鼓掌:“说的好,说的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台下的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要求发言。
看着现场热烈的气氛,书记长笑着对干事长点点头,一干人悄悄离去。来到走廊,书记长对唐义忠说:“义公,早听说你这里藏龙卧虎,果然是名不虚传。周太暄是个人物,他有口才,有热情,我准备另有任用,老兄不会不同意吧?”
唐义忠呵呵笑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我的办学宗旨,像周太暄这样的青年才俊如能得以重用,足证明书记长眼力过人,实在是本县之大幸啊!”
不久,周太暄被提升为“宁南女校”的校长,同时兼任“宁南女校”、“宗一中学”、“复兴中学”、“靳江中学”四所学校的三青团区队长。这样,这四所中学也在共产党控制之下。
一日省工委书记胡里将周太暄召到家中。在那里,周太暄遇到了陶蒲生、刘寿祺夫妇,还有另外两个男青年,一个叫冯益群,另一个叫马忠。
陶蒲生二十七八岁,脸蛋美如鲜花,她戴眼镜,留齐耳短发,穿过膝阴丹士林布旗袍,她体态丰满,像一朵盛开的桃花;刘寿祺,四十六七岁,清癯细长,西装革履,戴近视镜,举止儒雅。
胡里介绍说:“刘寿祺和陶蒲生夫妇是我们党打入中央大学的同志;冯益群、马忠,湖南大学学生,党员。”
周太暄同四位同志一一握手。
胡里接着说:“太暄同志,中央大学由重庆迁回南京,刘寿祺同志很快就要到南京教育部担任督学。我准备派陶蒲生、冯益群、马忠同志去你那里。陶蒲生同志虽然有孕在身,但她是一名非常能干的同志,一定可以帮你开展工作。”
周太暄再次热情地同陶蒲生、冯益群、马忠同志握手:“同志们,欢迎啊!”
胡里问:“太暄,你准备怎么安排他们?”
周太暄想了一下:“陶蒲生和冯益群同志去‘靳江中学’,马忠去‘宗一中学’。”
“可以。 ”胡里点点头。
他的目光转向冯益群和马忠:“我还是担心你们两个,到了太暄同志那里,一切要听从他的指挥,切不可像在‘湖大’那样蛮干!”
两个年轻人频频点头:“胡里同志,放心吧,我们一定听从周书记的领导。”
大家寒暄几句,他们四人提前离去,屋里只剩下胡里和周太暄。
周太暄环顾四周道:“胡里同志,你这个住处实在太小,太寒酸了,怎么不找个好一点的地方?”
胡里微微一笑:“太暄,你真是个非常细心的同志,我正在为这件事发愁呢,我倒不是嫌这里寒酸,你也看到了,我这里来的同志很多,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小了。”
“那为什么不换个地方?”
胡里笑道:“我的太暄同志,我们没有钱呀!”
“没有钱可以发动党员捐款呀!”周太暄脱口而出。
胡里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现在党员们也都不宽裕,捐款会不会加重同志们的生活负担呀?”
周太暄眼睛一瞪:“为党组织解决困难是党员应尽的义务,怎么能说是负担呢?!”
胡里笑道:“太暄同志,说得好!这样,这件事就委托你去办,你要量力而行,筹到多少算多少,不要硬性摊派。”
“胡里同志,你给我个数,捐多少能盖起一栋房子?”
胡里迟疑了一下说:“怎么也得千把块现大洋吧?”
“好!这一千块交给我了,我妈妈给了我二百块现大洋,我捐出来,成治平同志家里是大地主,估计捐几百不成问题,还有其它党员,争取凑齐这个数。”
周太暄连夜赶回“宗一中学”,他先找到成治平。
“治平,胡里同志让我们筹集一千块现大洋建省工委机关,我接了这个筹款的任务。”周太暄显得很兴奋。
周太暄以为成治平也会同他一样兴奋,没想到成治平没有任何反应,他低着头,一动不动地看着地面。
周太暄有些急了:“治平,胡里同志这么信任我们,我们一定不能让他失望啊!”
成治平还是一声不吭。
周太暄走过去,在成治平肩上拍了一巴掌:“治平,你有什么意见就直说嘛!”
成治平慢慢抬起头,打量着周太暄。
“看什么看,怎么,不认识了?”周太暄没好气地说。
成治平摇了摇头,“太暄,我不明白这件事你为什么这么积极?”
周太暄有些惊讶:“怎么,有什么不对吗?”
成治平哼了一声:“我不明白,胡里家里要建房子为什么要别人出钱?”
周太暄辩驳道:“是建省工委机关,不是给他家建房子。”
“得了吧,建工委机关,那房契上写谁的名字?还不是他胡里的名字!我认为,党的领导人不能用他人的财产为自己家享受。”
听了成治平的话周太暄非常气愤,他没想到这位自己最信任的同志在经济利益上这样斤斤计较,这哪里还像个共产党员。
周太暄生气地问成治平:“我不同意你这样想我们党的领导人,我相信胡里同志建房子是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不管怎么说,钱你到底捐不捐?”
成治平叹了口气,“好吧,我捐十二块银元,我也只有这么多了。”
“你可以回家跟你爸爸哥哥争取一下,你们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你捐这么少恐怕很难让同志们理解。”
成治平苦笑道:“我这些年跟着你搞革命,跟家里几乎没什么联系了,这你是知道的,你可以跟同志们解释一下嘛。”
周太暄没再说什么,他默默地站了一会儿,扭头走了出去。
周太暄十分失望,他与成治平相识八年多,这八年他们形影不离,有人说成治平就是他的影子,这些年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十分默契,没想到会在这件事上出现了这么大分歧;他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也许大地主出身的成治平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他或者只是一个投机分子。
当天周太暄召集特支全体党员以及部分共青团员开会,号召党团员为建省委机关捐款。
党团员对这项任务都很积极,总共捐了五百五十块银元,加上周太暄的二百块银元,离胡里提的一千块还有二百五十块差距。周太暄有些着急,同志们都已经竭尽全力了,剩下的钱上哪里去搞?
正在为难之时,唐义忠笑道:“太暄,你莫急,剩下的由我去想办法。”
周太暄说:“义公,我知道你的钱都投到学校里去了,哪里还有钱?”
唐义忠摇着大脑袋,有些得意地笑道:“我有的是办法,只要是党的事情,你就尽管交给我好了。”
唐义忠的赤胆忠心让周太暄非常感动,从1925年入党到今天,二十几年过去了,他对党始终如一地忠诚,不畏生死,无私奉献,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与唐义忠相比,成治平差的太远了!
过了一个多星期,唐义忠从四处借来了二百五十块银元,胡里要求的一千块银元凑齐了。周太暄把钱交给弟弟周鼎勋,让他尽快送给胡里。
收到周太暄筹集的银元,胡里同志非常感动,他对周鼎勋连声说:“你哥哥是个好同志,你哥哥真是个好同志,他应该是全省共产党员的模范!”
不久,胡里召集全省地下党负责人开会,在会上,胡里代表省工委,正式授予周太暄“省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
1946年1月3日,韩梅村被正式任命为阜新市市长。7月下旬,“东北保安三支队”组建,韩梅村兼任司令。韩梅村任阜新市长后,通过好友吴云鹤,把罗天明请来协助工作。罗天明担任韩梅村的机要秘书,一方面协助处理日常军机要务,一方面暗地里寻找党组织。
韩梅村开始还是想大干一场的。日本人投降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急需和平和建设。韩梅村组建部队,深入工厂民宅,了解民众的苦难,帮他们解决困难。但是,渐渐地,他发现国民党政权在迅速地腐败。
阜新县长叫张天权,他是日本留学生,会讲日语。他原有个日本老婆,住在天津,他当上阜新县长后,马上找了个19岁的日本少女作临时老婆。他的县参议会设在县**大院,十个参议员中有一半抽大烟。阜新县人民编了一首歌,歌词是,“四个参议员出,六个参议员进,不是赌钱抽大烟,就是合计害百姓。”
全县蒙汉两族人民纷纷向东北行营、东北保安司令部和热河省**告状。面对民怨,上级想了个妙法,下令将阜新市和阜新县合并为阜新县,由韩梅村取代张天权任阜新县县长。
韩梅村一上任就发现张天全的许多经济问题:他上任时借杜聿明后勤部的二十万元还没偿还,他印发的两百万元小票尚未收回,向县银行借款和预收税金几百万元不知去向。估计,他在任上六个月,至少贪污了东北流通券两百万元。
韩梅村问前来监督交接的热河省**民政厅李厅长:“张县长搞出这么一堆烂账,你看我应该怎么接?”
李厅长笑道:“张县长交什么你接什么,张县长任内欠的债,由他负责。张天权在阜新胡闹,刘主席早有所闻,只因张是13军军长石觉介绍的,13军正在保卫着热河,刘主席不便得罪他。”
就这样,韩梅村当上了阜新县长,职务似乎降了,但少了张天权掣肘,他的自由度更大了。
罗天明对韩梅村献计说:“目前我们投奔解放区最大的障碍是阜新各地方武装,我们必须利用杜长官对你的信任,想办法除掉这些恶势力。”
韩梅村认为有理,且时机不错,他立刻开始行动。
阜新县原有5个区公所,每个区都有警察分局和保安分队。韩梅村以经费不足为名,将这些机构都撤销了,警察和保安队员都集中到县城整训。
随着警察分局和保安队的撤销,阜新附近乡村八路军游击队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土豪劣绅失去了依靠,只好纷纷逃到县城。他们逃到县城后,向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江济、县参议会参议长王涵三哭诉,要他们向韩梅村请求恢复区公所,放那些警察和保安队员回去。
江济来到“保安三支队司令部”,对韩梅村说:“韩将军,自从四乡撤了警察局和保安队,**活动猖獗,穷棒子们跟着造反,乡绅富豪们都躲进县城了。我看还是把警察分局恢复起来的好。”
韩梅村笑道:“我何尝不想恢复,但经费从哪里来?张天权走时给我留下天大的财政窟窿,我现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倒希望江书记长从党务经费里挤出些钱款供兄弟渡过难关。”
书记长没想到韩梅村竟算计到自己头上,他连忙推脱:“韩将军开玩笑了,我区区县党部也是僧多粥少,哪里挤得出经费。”
韩梅村又说:“要不,你去和那些乡绅商量商量,借些银两给**,等将来太平了,**连本带利一起还给他们。”
江书记长暗自叫苦,嘴里笑道:“这个主意好,我去试试。”
江书记长离开后,叫上王涵三又跑到热河省主席刘多荃那里告状,说韩梅村“政治主张乖谬,不打八路军,专与乡绅为难。”
阜新一带一直是土匪汉奸非常猖獗的地方,当地除了有蒙奸李守信、汉奸崔兴武的地方武装,还有李华忱的土匪武装。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渔肉乡里。
为了打击这几股黑恶势力,韩梅村逮捕了崔兴武、李华忱,接着,又把李守信逼到内蒙古哲里木盟。这样,韩梅村迅速地瓦解了这股盘踞在阜新的反动势力,阜新和邻近几个县的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韩梅村还对县监狱里关押的犯人进行甄别。经过甄别,释放了二十多无辜百姓。其中,有个叫崔灿的教书先生,他被仇家诬陷为“**”,他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韩梅村把他释放了,还安排他当了县办小学教员。为了感恩,他写了一首旧体诗称赞韩梅村,“灾祸从天降我身,横遭诬陷进牢门;若非明镜韩县宰,苦海冤仇哪得伸!”
韩梅村的这些做法惹恼了右派势力,县党部、县参议会四处散布谣言,说韩梅村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他就是一个共产党。
韩梅村逐渐发现,他的理想与国民党大多数人格格不入,国民党的腐败和相互倾轧让他极度失望。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国共这场大决战,国民党必败,中国的未来应该属于共产党。他暗下决心,投奔共产党。
百度搜索 残阳绝塞 天涯 或 残阳绝塞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