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 天涯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湘女自古多情,湖南亦以出才子而闻名。不过,湖南出才子大体上是近代才有的现象,而这又主要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1851年太平军起事后,天下糜烂,所幸湖南出了个曾国藩,其率湘军子弟冲出湖南,纵横天下,立下不世的功勋,湘将湘官遍及全国,湖南人由此得风气之先。

    湖南才子熊希龄,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登上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的。熊希龄的老家在湘西凤凰城,沈从文先生在小说<a href='/book/2747/im'>《边城》</a>里描述道:古老的城楼依山傍水,清澈见底的沱江穿城而过,城门外的河面上,石头墩子架起了一条窄窄的木桥。可喜的是,木桥上面走出了熊希龄与沈从文,两个才子,地道的老乡。

    要说凤凰城老,其实也不算古老,因为这里地处湘西,一向民风朴野,教育不甚发达,在明朝以前,凤凰一带都是归苗人土司管理,直到雍正<figure>藏书网</figure>皇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这里又设立了兵备道,以威慑土司势力。如今的凤凰城楼,大概就建于这个时期,原本系出于军事的考虑。经过几十年的教化后,该地改设为凤凰厅,但仍旧保留了一些军事的特色,譬如军户,熊希龄便出生于这样的家庭。

    熊希龄的父亲熊兆祥从军之时,正是曾国藩领着湘军子弟四处拼杀之际。湘军将领和一般的武夫不一样,他们大多是书生出身,上马提刀杀贼,下马挥笔作诗,因而湘军也在血海求生中,又多了一份忠义儒雅之气。熊希龄的父亲对曾国藩极为仰慕,但他自己是一介武夫,要想成曾国藩、左宗棠那样的人物,似无可能,因而他的愿望便寄托在自己的长子熊希龄身上,希望他能够从小读书成材,日后科举入仕,光耀门庭。

    在父亲的殷殷期望下,熊希龄确是十分的争气。在很小的时候,熊希龄就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凡童的禀性,据说他六岁发蒙的时候,对老师教的东西过耳不忘,只需三四天便将<a href='/book/437/im'>《三字经》</a>背得滚瓜烂熟,“神童”之誉,不胫而走。如此超前的记忆力,加上聪慧的头脑,熊希龄在14岁时便中了秀才,这对世代行伍的熊家来说可谓是十分的难得,就算在当时蛮风未减的湘西,那也是凤毛麟角。

    凤凰厅所属的沅州,数十年来学风不振,在乡试或者会试中一直是榜上无名,乡人为之蒙羞。好在后来沅州太守朱其懿极重视教育,创办了沅水校经堂并亲自指导,熊希龄便被召入其中。沅水校经堂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考,经史、词章、舆地、农政、河渠、兵谋,等等,应有尽有。在这里,熊希龄眼界大开,学业突飞猛进,并在二十一岁那年的乡试中以第19名高中,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由此,年仅弱冠的熊希龄一举成名,誉满三湘。

    次年,熊希龄入京参加会试并顺利通过,但正当他期盼着在殿试中一举登科时,却因书法不合殿试要求而被打发回去练笔(一说是熊希龄自觉自己的书法不合殿试的馆阁体,一说是考官嫉妒其少年英才,挑剔其考卷墨迹有污)。一直等到1894年,二十五岁的熊希龄卷土重来,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次真的是湘西飞出了个“熊凤凰”,人如其名,名满天下。

    人逢喜事精神爽,好事成双,纷至沓来。金榜题名后的熊希龄,随后回乡娶亲,新娘子不是他人,正是沅州太守一把乾隆皇帝的折扇作为私人馈赠送给了姜桂题,以联络彼此感情。不料姜桂题这个粗人不识好歹,他为了取媚袁世凯,竟然又将此折扇转送给了袁大总统。袁世凯心中疑惑,随后便派人前去暗中调查,结果发现避暑山庄失窃了不少珍宝,熊希龄由此便在袁世凯的黑账上记了一笔。

    袁世凯并没有公然胁迫熊希龄签署解散国民党的命令,而是派人暗中将热河行宫盗宝案在报纸上放出风声,先给熊希龄一点压力,让他识相点。数日后,袁世凯将熊希龄召到总统府议事,并让手下有意无意地将查办热河行宫盗宝案的卷宗给熊希龄看到。熊希龄见后大惊失色,只好乖乖地在取消国民党员的议员资格及解散国民党命令上签字。这人要是被拿住了要害,实在是有苦难言哪。

    解散了国民党,国会就开不成了,因为剩下的国会议员不能达到法定出席人数。既然国会开不成,那国家岂能白养活剩下的议员,得,连国会也一并解散了。熊希龄和进步党人落到这步田地也是后悔莫及,但他们在袁世凯的权谋下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在将国会解散后,袁世凯意犹未尽,又下令将地方议会也一并解散。熊希龄这时再也忍耐不住了,他在签署解散地方议会命令后便提出辞职,袁世凯见熊希龄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也就照呈批准。

    熊希龄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拜相还不到半年,除了给老袁当枪使,竟然什么事都没干成。这还不算,自己还落得一身的不是,真是弄得声名扫地,狼狈不堪。受此重挫后,熊希龄也就此告别政坛,再也不蹚这趟浑水了。

    尽管熊希龄已经绝意仕途,但传统士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并未顿减。1917年秋,京畿、河北一带发生特大水灾,洪水滔滔,淹灭村庄,吞噬田野,灾民高达600多万人。在目睹了灾民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惨状后,熊希龄于心不忍,他随后便奔赴北京为民请命,要求对灾民给予妥善安置。谁知北京政府的阁员们一商量,最后一致认为:除非熊希龄亲自出面主持赈灾,安置灾民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国运多难,民生尤艰,已是在野之身的熊希龄本已经立志不再从政,但在良心和道义的拷问下只能当仁不让,负起这个重担。

    在接受“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的任命后,熊希龄一面派人调查灾情,一面设法从各地办粮,并请求政府尽快发放赈灾款项。但是,当时的北京政府也没有钱,他们拨给的赈灾款还不到十分之一的预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熊希龄这下犯难了。

    好在熊希龄当时还有一定的号召力,他联合了地方的士绅和民间的慈善团体,共同成立了“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为灾民们举行大型的赈灾义助。为了发动更多的人为灾民出一份力,熊希龄不仅带头捐款,还与夫人亲自将自己家中的旧衣缝改成100套棉衣捐给灾民。

    在熊希龄的努力下,这次赈灾活动取得空前的成功。据当时报上的记载,社会各界在10多天内共募集到棉衣裤近15万件,被单、夹衣裤超过8万件,捐款达200多万元。除此之外,开滦与井陉煤矿赈煤3400吨,使灾民们免于受冻。后来,熊希龄又采取了“以工代赈”、保护春耕等办法,最终让500多万灾民得以渡过难关。

    灾情过去后,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又创办香山慈幼院,以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在开院仪式上,熊希龄动情地说:“我自从办了水灾和这个慈幼院,我始知道贫民的社会是很可怜的。我在世上什么事都经验过了。我觉得总是悲观的。政治的罪恶,是不消说了。就是实业呢,我觉得经理人都不是拿良心对着股东的,所以我也灰心了。就是社会呢,我办过几年赈,我觉得真是用良心做事的人少,甚至有几家殷实的绅士也是不干净。我在北京修了几条工赈的马路,约有三百多里。有一处系与外国慈善家合办的,修好了交与地方官去接管。那时天津的报纸,忽然谓我卖路与外人。你想社会事还能办吗?所以我很悲观。我只缩小范围,办我的慈幼院,这些孩子都是真心地爱我,把我当他们的父母,我把他们当我的儿女,成立我们这个大家庭。这便是我的终身志愿了!”

    晚年的熊希龄为香山慈幼院倾注了最大的心血。在1931年,其原配夫人朱其慧因病去世后,熊希龄为纪念亡妻,慨然捐出全部家产(折合大洋近28万元,另有白银6万余两)献给了社会的慈善事业。这一壮举,无疑是熊希龄人生中最华彩的乐章。

    数年后,熊希龄再度成为哄传一时的新闻人物,这次却是因为一场新的婚姻。原来,熊希龄在夫人朱其慧病逝后,一度悲恸欲绝,他蓄起长须,持一手杖,以示独身不娶。因为偶然的机缘,某热心人将民国的知名女性毛彦文(大才子吴宓的苦恋对象)介绍给熊希龄相识,结果两人由此引发了一段良缘。

    在毛女士的要求下,熊希龄剃须弃杖,重做新郎。由于双方的年龄差距近一倍,舆论界一时引为笑谈,很是炒作了一番。在熊希龄洞房花烛之夜,前来祝贺的名士甚多,还留下了不少致贺之诗联,如沈尹默贺联云:“且舍鱼取熊,大小姐构通孟子;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作新郎。”老同盟会员刘成禺也做打油诗一首道贺:“闺人应惜首飞蓬,燕婉新词老凤雄,不用丈夫髯发美,更无长鬣话元丰。”

    最逗的是某友人,平日称毛彦文为姐,称熊希龄为伯,而今熊、毛结为夫妻,于是巧贺一联:“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做大姐夫。”某报纸更是直接拿两人的年龄开玩笑:“老夫六六,新妻三三,老夫新妻九十九;白发双双,红颜对对,白发红颜眉齐眉。”

    大喜之余,熊希龄也自撰了一曲《贺新郎》:

    “世事嗟回首,觉年年,饱经忧患,病容消瘦。我欲寻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奋斗。渐运转,春回枯柳。楼外江山如此好,有针神细把鸳鸯绣。黄歇浦,共携手。

    求凰乐谱新声奏,敢夸云,老莱北郭,隐耕箕帚。教育生涯同偕老,幼吾即人之幼。更不止,家庭浓厚。五百婴儿勤护念,众摇篮在在需慈母。天作合,得佳偶。”

    1937年底,熊希龄偕夫人在路过香港时因劳累过度而突发脑溢血去世,当时的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仪式。熊希龄在香山静宜园内创办“香山慈幼院”时,也在旁边松坞云庄的废墟上建造了一座私人别墅,取名曰“双清别墅”。在解放前夕,毛泽东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至北平时,曾下榻在这里。对于熊希龄的一生,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熊希龄应该算是比较接近的了。

百度搜索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 天涯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金满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满楼并收藏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