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日常聊天 天涯 或 日常聊天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浅谈中医之兴衰摘要:中医的兴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看待中医的态度
关键词:中医、传承、古代、现代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职业。有人生病,就要有人治病。所以早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医就已经诞生了。我们人类的祖先早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发明了最原始的中医技术,他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可以减缓或者消除一些疾病的症状,这些食物就被后世称之为“中药”,这种治疗身体的方法就被称为“中医”。它蕴涵了中国千千万万先辈对待疾病的丰富经验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现在医术的发达奠定了基础。我们也能在其中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信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都会看到医馆里的郎中给病人看病时都会用“望闻问切”这种方法判断病人患了哪种疾病,易于对症下药,使病情好转。这“望闻问切”被称为“四诊”,《古今医统》中提到:“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可见这四字对中医来说意义之重大。其中,“望诊”是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就像《灵枢·本藏篇》所说的那样:“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之所病矣。 ”而“闻诊”分为两个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听声音是听病人发出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来推测病人病情;嗅气味是嗅病人身上的气味和病室里的气味判断病情。“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或其亲属与疾病有关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病情,确定疾病发生的时间、起病原因、发病经过、病人的疼痛部位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等。这些均要通过问诊才能得知,可见其在四诊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是“切诊”,是医者通过用手触按病人的身体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把脉”就是切诊中的一种手段。“四诊”一出,郎中就了解了病人的大致病情,然后就做下一步工作:写出药方去抓药或为病人针灸、拔火罐等等。我们不禁赞叹那些古时的名医,他们不用现在的高端医疗设施就能推断出病人的病情,并且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实则人类的一大壮举。
就像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等等这些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都在中医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可替代并且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最初认识到扁鹊应该是在中学课本的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里,扁鹊多次觐见蔡桓公都曾谏言蔡桓公身体有疾病,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而蔡桓公却丝毫不在意扁鹊所说的话。直到一次扁鹊再拜见蔡桓公时扭头就走,直言桓公已病入骨髓,无药可救,蔡桓公才发觉身体的问题,但已为时已晚,五天后桓公就病死了。我们看完这则故事后都会嘲笑蔡桓公刚愎自用,不听从臣子的谏言,但我们会不会想到扁鹊一眼就看穿桓公的病情的料事如神呢?在历史上,扁鹊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被人们称颂的神医,他的本名叫秦越人,初次行医便治好了赵简子的五日不醒之症,赵国人便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于是尊称他为“扁鹊”。不久,他的名声就名传天下。他游历四方去行医,按照各地的风俗来改变自己的医治范围,获得了各地百姓的赞扬与歌颂。他奠定了中医诊断法的基础,司马迁也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这样评价他:“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 ”可见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之高。
华佗我们也并不陌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看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时,不禁赞叹关羽强大的意志力,以及华佗大胆、高超的医术;每每看到曹操请华佗为自己治头风病,因华佗要为自己做开颅手术而心生怀疑并斩之,心里都会为之惋惜。虽然《三国演义》有一部分是作者罗贯中虚造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华佗医术的肯定。他年幼在外游学,学得一身医术而不求仕途,一生行医各地,名声远扬。他经过自己数十年的行医经历,熟练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手术等治疗手段,被百姓誉为“神医”;他也开创了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先河,被后世称为“外科鼻祖”;他还为年老体弱者在《庄子》“二禽戏”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造福了广大人民,开创了我国体育医疗的先河,五禽戏仍被后人收藏流传至今。安徽亳州华祖庵大殿庙有联“术比长桑,功牟良相”,或许就是对华佗一生最好的诠释。
说起张仲景,大家就更熟悉了。他与华佗相处同一时代,并且名声能与之分庭抗礼,被百姓誉为“医圣”。他年幼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组为师,学习医术。他不怕苦不怕累,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放弃,而张伯组也十分喜爱他勤学肯学的样子,便把自己穷尽一生积累的行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张仲景也不负老师的期望,博览群书,集众家所长,不久就名声大噪,以至医术胜过他的老师。他“勤求古训”,仔细研读各种古代医药书籍,并根据自己的医疗实践再结合医书的理论,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他还“博采众方”,大量收集古今治疗病症的方法,无论是医者开出的药方还是民间流传的偏方他都来者不拒。终于,历经数十年的从医,他根据自己丰厚的治疗经验写出了古代医学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此书至今仍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
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著作并不罕见,医圣华佗的《青囊书》、玄晏先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槐云道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每一本书都在中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如今中医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可称得上“天不生先辈,万古如长夜”。
我们的先辈犹如开天辟地般地为我们创造了如此壮丽的中医长河,然而现如今,“中医”这个词汇却并不受太多人的待见。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中医并没有继承到先辈们精湛的技术和悬壶济世的决心。古代社会医疗条件极其恶劣,医者没有手术刀,没有精密的医疗设施,只凭借从长辈身上继承的医术就能活死人,肉白骨,敢问现在的医者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地步?并且古代也少有灭菌的技术,用清水清洗伤口都有可能使人丧命,所以医者也了解生命的脆弱,就更是想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用毕生所学来为更多伤残者带来福音,敢问现在的医者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地步?几乎没有。他们大多没有过硬的本领,却露出一副“我一定能治好你赶紧把钱打过来”的表情来给患者看病,这样的态度怎能让人放心?于是网上就会发酵一个又一个关于“中医到底靠不靠谱”的事件,以至于现在许多人不看好中医。二是西医的引入与普及。自从十九世纪初西医开始传入到我国,“西医潮”便一发不可收拾。西医没有中医所谓的“望闻问切”,也不用喝极苦的中药汤,他们只需要化验你得了什么病,再选择是吃药片或者做手术。作用时间短,作用效果快成为了西医比中医更受欢迎的原因,当代社会节奏很快,所以大多数人也选择治疗节奏快的西医而不是循序渐进调理身体的中医。这两点基本解释了中医衰落的原因。
网上有人戏称:“如果你看中医,医生让你找西医看看,你可能还有救;你看西医,医生让你找中医看看,那你基本是没救了。”这段话一出顿时引起了人们的阵阵笑声,但这笑声背后我却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冰冷,一个从原始社会流传到现在几千年的国粹竟然被国人当成了一笑而过的笑话,岂不可悲!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医已经无法传承下去。众所周知,西医的治疗方法对人体有着一定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药的毒副作用必将凸显出来,而中药是纯天然作物,使用得当对人体几乎没有损伤,使用中药也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我们也应将其运用在中医里,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局面,吸收西医先进的思维方式化为己用,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西医中治不好的病例被中医治好的事情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只看西医,只信西医,认为西医治不好自己就无药可救,中医一样可以救人。如今,中医在医学界仍然拥有相当高的地位,也攻克了世界上不少的医学难题,国家也在大力支持中医的发展,中医学校,中医医院也在逐渐兴起。我们也要重拾对中医的信心,而不是批判中医、否定中医,只有我们自己承认、接受了中医优秀的一面,才能让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个是我的朋友写的,奥利给,继续冲啊!
百度搜索 日常聊天 天涯 或 日常聊天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