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访谈录 天涯 访谈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动物即使会好奇但会有本能的限制。但智慧物种不会。以一种作死的态度触犯了生物圈所制定的底线机制,就自然会面临自动反制。
某种意义上,地球充满各种**,等待着作死者的踩踏。也因此,存活至今的物种都有着循规蹈矩的属性。
真正富有探索精神的物种都延续不到如今。进化会筛选出两类生命,循规蹈矩,善作死而不死的。
但无论如何,在时间的作用下,在地下文明的干预下,地球表层依然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文明。
他们有着来自地下的基因,也收获了来自地下的零散科技成果。以此形成了没有系统化的伪文明。
比如说人类,人类的科技发展迅猛,但之前的数千年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当然,他们会用厚积薄发来作为借口。
但事实上,许多科技品,理论,技术等的出现,是带有前沿性的。系统化的发展进程会呈现出一种稳步向前的趋势。
虽然并不高速,但会持续发展,会循序渐进的突破一个个技术天花板。但人类科技则不然,近代的技术大爆发呈现出种种黑幕。
很少有人能纵观真正的科学史。许多不知名但划时代的技术悄然出现。而各位科学巨人相继涌现。
在巨人的肩膀上承载其西方的科学爆发。科学的发展绝大部分在于西方和北美,无论是消息的封锁还是技术的封锁都做得极为完善。
各种阴谋论和外星人疑云丛生。但这种科学体系并没有所谓的厚积薄发,甚至没有所谓的积累,也后继乏力。
没有系统性的循序渐进,已遇到了一个个科技天花板。如今看似科学高速发展,实际上已陷入某种停滞的局面,只是在消费着固有的领域罢了。
没有真正的划时代科技,没有真正的创新领域,自原有的工业体系下做到了精益求精,在单核电脑的基础上添加到八核。
在许多领域上,已经能看到故步自封的趋势,在革新技术上,已经看到后继乏力。
对于人类来说,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可以引领时代发展。但科学家们,同样是建立在对遗迹的挖掘上。
从地下世界会偶尔流出某些科技产物,会流出某些手稿,会泄露某些信息,甚至会出现来自地下文明的“人”。
不同文明的接触会造成科技的断层。在整体相当原始的近代出现了各种在当时人看来匪夷所思的科技品。
而同样,由于黑幕的存在,会刻意的去进行掩饰,去欲盖弥彰的进行一系列行为。仔细研究西方史,能发现这种欲盖弥彰的不合理。
当发现了高位文明的样品,他们会进行秘密的分析研发,发现某些遗迹,会戒备森严。
生命起源自天之外的可能性更大,而科学流传自高位文明的可能性更大。
某种意义上,只要人类曾经有过第三类接触,只要世上曾经有高等文明出现过。那么人类的科学来自于第三方的可能性就是必然的。
同样,在人类之前,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不少智慧物种,不少文明发展到如此高度,甚至比人类更发达。一般称之为史前文明。
对于地球而言,任何形式的文明都很难对地球本身造成伤害。所谓的透支资源,污染环境,只是对表层生物圈而言。
无论是生物圈也好,文明也罢,对于地球而言,都是癣芥之患。地球会定期进行清理。这种寄生在地表的物种始终会引起反弹,本质上,星球本身就不是适合生活的场所。
会寄生在星球表面的生物都只是相当低等的寄生种。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只能制造污染和破坏。无论是星球也好,大环境也罢,都会定期进行清理。
方式手段有很多种,总之,任何形式的文明都会被周期性抹杀。生物圈也会定期遭遇寂灭之冬。人类也许很难理解,但任何事,任何环境,都会有着固定的周期。
整个世界和世界内的所有事物,都处于周期循环中。就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种无处不在的循环大部分属于隐性,也有着极为庞大的循环。
来自宇宙的庞大洪流会周期性的回荡,实行定点清除。文明要覆灭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碰上了循环周期罢了。
于是,地球会出现各种灾难,定期出现的火山,地震,洪水等。受波及的不仅是文明,还有着整体生物圈。
星球本身需要调节,会进行压力能量的释放,这种定期的释放对于地表而言,可能是一次断裂大陆的大地震。一次覆灭所有陆地的超级火山爆发。
但地球被打下了生命的烙印,经历漫长时间的沉寂后,会重新迎来另一个纪元。出现截然不同的生物体系,迎来另一次的物种爆发高峰。
由于物理环境和生物体系的改变,即使能发现史前文明的遗迹和手册,也很难依样画葫芦的走史前文明的老路。
每一种物理体系都有着偶然性,对环境有着精细入微的要求。缺乏一个基本的变量就会造成整个体系的崩溃。
所以,新的纪元,代表着新的开始。多个史前生物圈的原始基因还在,因此地球有着极为丰富和多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而文明本身的发展规律,让他们在遭遇大灾变前只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样受制约的还有考古研究,以石墨等作为研究手段想要破译史前文明相当困难。
但无论如何,在时间的作用下,依然有智慧物种的崛起,依然有文明的诞生,依然会发展出发达的科技,依然会遭遇周期性的灭绝。
其中,我们观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次的文明,他们都会进行神秘遗迹的考察探索,但也正是这种探索,让他们触犯了禁忌,挖掘出不该出现的事物,从而面临灭绝。
由于文明的断层,他们经常会掉进同一个坑,作同一种死。挖掘这一行为本就带着高回报和高风险,时空断层的接触意味着超级病毒的释放。文明断层的接触意味着物理体系的对抗。
但任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绝对不会舍近求远的放弃地下这么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
于是,本处于宅居状态的地下文明遭遇打搅也理所当然的会进行惩戒。
说实话,虽然观察了地球许多年,纵观过各种文明,但都乏善可陈。一个小环境有着小环境的限制,有着小环境的框架,虽然他们形态不同,文明形式不同,科技体系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认知框架和思维限制。
相反,地下文明则有趣得多。他们不需要刻意采集资源,觅食,斗争等。他们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上。以一种绝对的宅居姿态进行着漫长的研究。
随便一点成果流出都足以让地表文明有着飞跃式突破。当然,其中也有着不甘寂寞者。制造出低等的飞行器,称谓各有不同,但人类称之为飞碟。
飞行器大部分属于无人机。而其中,也有着大型的飞行工具。比如月球。
事实上,在多年前,并没有月球。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就能进行星球改造,这也是必然的进程。
比起生活在地表经历风吹雨打,把星球表面打造成一个星级的宜居城市并不困难。
当一个星球由相对的实体转为相对的空心,就很难避免造成引力的波动。对于高等文明而言能轻易解决,但地球文明不能。
一开始,月球离地球很近,当时的地表正经历过大破灭,尚没有文明诞生。所以没有相关记载。而月球曾经降落到地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移植,月球内部有着许多地球特产。
同样,地球作为定居点,他们还需要把地球进行改造,但对于母星进行改造并不容易。牵涉到方方面面。所以他们把月球改造为卫星。
通过月球的引力和各种能量场的修正。逐步影响并改造地球。也因此,地球的环境和生物都受月球的巨大影响而不自知。
地球本身的运转并不安全,甚至并不稳定。通过月球的伴驾和引力互补,让地球得以安全公转。至于地表文明,由于周期性的灭绝,他们很难在灭绝前逃离。
当然,有人会认为在资源耗尽前逃离,这是地球对于人类的纠错机制。资源保证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也保证了人类任性妄为的空间。
但人类的容错率是有限的,在资源耗尽前不进行逃离就等同于被淘汰。这种想法相当幼稚,资源是人类自定义的讲法,但本质上,任何事物都能作为资源,只是没找到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罢了。
就连并非实体的玄幻,精神意识等都能作为资源。而物质本身是能实现无限转化的,以人类的科技很难真正消耗掉任一点资源。
在环境相对封闭的前提下,这种转化会呈现一种累积。由物质转化为能量,这些能量会以各种方式进行积压沉淀。
滞留的能量当然会造成隐患,这也是人类为自己埋下的定时弹。鉴于资源的多样性和转化性,所以能源危机本质上是不存在的。
区别在于是否能在传统能源耗尽前开发出新能源作为替代。而能源的革新也必然会导致整体工业的变革。
所以,人类对于史前文明很难理解,也很难发现。因为史前的文明们,所使用的皆为不同能源。不同能源体系造成工业体系的不同。没有借鉴的前提和空间。
但整体而言,能源呈现越来越低等的趋势。史前文明所采用的能源相对高等,所以文明高度也不是人类所能企及的。但同样由于过度的采伐早已枯竭。
本质上,石油只是一种地球埋下的有害垃圾,地球把这些高污染的有害物掩埋,而人类就把石油当做宝贝挖掘出来成为工业之血。
整个工业体系都离不开石油的支撑,不仅作为能源,还作为材料源。塑胶也好,各种工业品也罢,本质上只是建立在地球废物的再利用为前提。
本质上只是一种纯粹的污染品。塑胶本身就带有绝对的毒害性,也是造成现代人癌症高发的主要源头。
行星本身会进行新陈代谢,会把污染物进行处理。人类把这种污染挖掘出来的同时,也意味着整体文明是建立在纯粹的污染上。
人类认为的传统能源会在人类文明内消耗殆尽,所以,下一个纪元只能把另一种全新能源作为替代。
某种意义上,根据能源等级就能推断出该行星经历过几次纪元。人类很难想象,史前文明曾奢侈的使用灵气作为能源。
在灵气的滋润下,当时的生物圈极为繁荣且多彩。平均寿命很高。但由于过度消耗,导致如今的地球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只能使用类似石油这等垃圾作为替代。
竭泽而渔是每一代文明的共性,也是地球生物的共性。也因此,文明的路越走越窄。但虽然后来的文明缺乏资源,却有着另一种优势,考古。
每一个有着生命的行星都覆灭过许多个史前文明,新生代文明会通过考古,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统合,通过挖掘,甚至能挖出多个文明断层。
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少走很多弯路,能在多代文明的积累上成就太空文明。某种意义上,想要发展出星际文明,就需要有多代的文明积累。
人类虽然能进行航空探索,但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航天宣传。和真正的星际文明不是同一个概念。某种意义上,即使地下文明也没能力研发出真正的星际飞船。

百度搜索 访谈录 天涯 访谈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访谈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长谷川泰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谷川泰三并收藏访谈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