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不要流泪的再见 天涯 或 不要流泪的再见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阿三和阿五是对门的邻居,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现在已经快有8年了。阿三的母亲从成婚后就一直想有个儿子,有儿子,好办事。在两个女儿之后,三母得偿所愿,迎来了阿三。
庄稼人不懂啥笔墨,找了个算命大师,大师掐指一算,看了看手相:"这孩子五行缺木,看你们家在此地已经三代贫寒,但可喜的是,你们孩子天赐福运,一过这代,必定好运倍至啊。"
三母高兴,便给孩子取了个"阿三"的小名:一是三为三横木,自认为可以补木,二是寓意着阿三承接着这一代人的希望,愿三代过后家族好运连连。
阿五的母亲是从城里逃难到这里的,说是老家被来自东洋的"鬼子们"给占了。
地方人一方面痛骂这异国人的残暴,一方面同情五母的遭遇,便同意留他们暂住。又因为五母与三母共为"刘"姓,平日里来来往往,两家更为亲密。
阿三离肚没过两天,阿五就紧接着来世了。
五母是个读过书的先进分子,从不信这些算命的牛鬼蛇神,但也不多说话,本着尊敬,不顾也不问的心情。
阿五的大名是五母和父亲一起商议着取的,但二人从不在公开场合喊他大名,地方人奇怪,却也不多过问。
五母取乳名时,三母也在附近:"三五十五,两人都是立秋前后出生,十五中秋,团圆佳节,寓意可是好的不得了啊。"五母想想也是,便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从此两人在整个乡间里被"阿三""阿五"地叫着,方圆十里可没有不知道的。
说起他俩,乡亲们总是牙痒痒:这两娃子真是皮得很,昨日又在我田里摸瓜了,小子跑得倒是挺快,要是那天抓住,硬是给他俩好好打上一顿...又或是:这两又和我家娃打架了,幸亏咱家娃没咋伤着,但俺们家鸡蛋被杂碎了好几个呢......
几年来,两人没给地方人烙下什么好印象,但每每抱怨之后,他们总会添上几份赞美之词:"这两娃虽然皮,但乖的很勒,眼见和想法注定不是庄稼人的命,明日他们父母可要享福咯。"
两娃七岁大的时候,一同被送到了本村唯一一家学校。
这书院据说是从满清时传下来的,到现在也有了花甲的年龄,最初是当地大地主、大商贾或是官员后裔读书的专场。
到了民国,周围许多的“封建残余”都被改制,但这个书院倒被当地满清最后一任官员拼死给留了下来,理由是“读书治国”。
新任县令是个留过洋的先进人,想想也对,便雇了几个工匠,由内向外重新粉饰了一遍,刻了“读书治国,人人皆学”八个大字的牌匾,由此县内第一所新式学堂创立了。
此后,各村纷纷效应,学堂如雨后春笋,一个比一个大气,一个比一个师源和生源丰富,这第一个学堂本就生在庄稼地里,于是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
就在几年前,日寇出兵,侵略国土,有识之士四处宣扬读书救国,这学堂才又新办起来。
“阿三他妈,明日我就将小五送到那学校上课去,虽说我们一家逃离了日本人的屠杀,可现在哪里能得个安宁?希望我家孩子今后能有点出息,学习些救国治国的实用道理,日本鬼子早退,我才有机会回家看看哩!”
三母懂理,“对,明日也要阿三跟着一块儿去,两哥俩也好有个照应。”
从那以后,阿三跟阿五一人提着个布袋子,装着学校发的读刊和午餐的盒子,每日鸡鸣就起,爬过几个小麦田,到那松树的深处上课去。
整个学堂共有四间房,三间教室分别适用于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另外一间是为教书先生们留的住处。
两个孩子平日调皮的很,但上起课来却都有着一股聪明劲儿,不过半年,两人的水平已经超过同班孩子一大截,率先从"人"、“日”、“月”单字的学习到了复合词。
管教书的李先生对他俩格外喜爱,每每上课都要多花些心思,甚至下课后也额外抽出时间免费对哥俩进行拔高练习。
“今日先生教了'朋'字,先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友各在一方,也能共望明月,借物传情,情在一处,就有了'朋友'。这样说来,朋友就是一起赏月的人哩!"回去的路上,踩着刚下过雨的泥泞路,阿五自言自语道。
“说啥哩,要我说,啥是朋友,朋友就是有好吃的一起吃,有好喝的一起喝呦!”阿三在一旁打混:"你晓得为啥是两个'月'?那是月饼呦,这不就是好吃的吗!"
"三弟弟,(虽然辈分不合理,但阿五确是叫慣了的)八岁生日就要来了,你要什么礼物啊?!"
“我嘛,要吃肉,大块大块直啃的那种,嘻嘻。”
"好嘛,赶明儿我就要我妈妈给你捉上一只大母鸡哦!"
百度搜索 不要流泪的再见 天涯 或 不要流泪的再见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