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散白 天涯 或 散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莲花中学高二16班全体师生儿童节快乐兼祝缪欣晨生日快乐!!!
时光荏苒,经过近六十天的轮回,我又到了这里。
科幻3+1巨头他们自身的故事虽然无趣,但是他们所创造文学孤诣却是所有人无法媲美的!
他们三个分别是刘慈欣、王晋康还有何夕。
以下是对他们三人的分析:
科幻文学欢迎“百花齐放”
在大多数人眼中,科幻作家笔下的未来世界天马星空、神秘奇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曾凭借《三体》斩获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的首位中国作家刘慈欣并不认为科幻小说应有绝对统一的定义,也不认为哪一部作品能称得上“绝对优秀”。“科幻小说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对其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但在科幻创作中,想象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描写超现实而不是超自然的未来场景,我认为这是科幻创作需要保持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协会员、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与科学很好地结合。“科学是有边界的,但科幻创作要从边界处进行适当地扩展、发挥,让二者达到平衡,也让作品更受欢迎。”
中国科幻新生代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何夕则表示:“我个人更希望未来可以出现多种形式的科幻作品,就像中国有不同的菜系,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小众”科幻也能成为“大众”文学
在刘慈欣看来,即使在科幻不断升温的今天,科幻文学也并未达到完全普及的状态。“美国一位科幻评论家曾说过:‘科幻是少数人的大众文学’,这一点我很认同。但我也发现,在中国这个日渐庞大的科幻爱好者群体中,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的优势。通过影视化途径将科幻文学进行改编推广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方式,将有助于推动科幻产业链形成并普及科幻文化。”
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有着精妙的构思与严谨的理性思维,既着眼于现实也观照着人性,是科学与人文思想的紧密结合。“我认为,如果以更好的艺术形式将科幻作品包装起来,将会更好地推动科幻走入主流文学界。”
科幻文学是最具世界性的文学类别
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接连斩获国际科幻奖项,作品被不断输出到国外,今年又有近百部科幻电影已备案登记,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如何能让中国科幻发挥自身特色并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三位优秀科幻作家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并不适用于科幻文学创作。”刘慈欣说,“我认为科幻创作不一定要刻意追求某种特色,而应努力让作品质量更高、思想更深刻。如果我的小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我更希望海外读者喜欢它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而非一部‘中国人写的科幻作品’。”
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自国民时期发展以来,曾被寄予普及科学、传播知识的重任。如今的科幻文学,更应根植于中国土壤,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面向大众。何夕也表示,科幻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有关未来的发明创造,而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
2014年,刘慈欣终于完成了身份的彻底转换——调入阳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工程师变成一名职业作家。自处女作《鲸歌》于1999年6月在《科幻世界》发表,刘慈欣陆续发表了《微观尽头》《坍缩》等,创作进入了井喷期,每年均有重要作品推出并获奖。
《鲸歌》的故事构架颇有新意,科学研究者霍普金斯丧失了道德底线,对**的大脑进行生物控制,用来为毒枭运送毒品,获取暴利,但接下来的情节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令人叹息又值得深思。
《微观尽头》描述了人类试图击破已知最小单位夸克,当夸克第一次被击中后,夜空变成乳白色,星星则成为小黑点,世界走到微观尽头,便返回到整个宏观。夸克第二次被击中后,宇宙瞬间反转,夜空依然漆黑,群星灿烂,世界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展现了某种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刘慈欣将自己早期的科幻小说视为纯科幻阶段,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科幻构思外再没有其他东西,对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缺乏开掘。”从《流浪地球》(2000)开始,刘慈欣的作品显示出对科幻文学的美学性追求,无论意象的营造、叙述节奏的把握,还是情节与细节的勾勒、人文内涵的挖掘等均有了明显进步,显示出一个科幻作者的巨大潜力。甚至很多年后刘慈欣风格已臻成熟时,还有人说《流浪地球》是其最好的作品,足见读者对这篇小说的喜爱。
自《流浪地球》始,作者第一次将宏观的大历史作为细节来描写,即作者提出的“宏细节”。同年的《地火》显示了作者对情感的深度刻画,将沉甸甸的现实与遥远的幻想结合起来。
刘慈欣的创作,不仅涉猎更多题材,且对人性善恶的独特分析,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使他的小说获得了更多读者的肯定。《中国太阳》《思想者》《地球大炮》《镜子》《赡养人类》等相继问世后,高校逐渐出现以刘慈欣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各类作品受到青年读者的追捧。2005-2010年完成的《三体》系列,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成就,也代表了中国科幻创作的新高度,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科幻阅读热潮。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极端的科技膨胀也会催生出种种弊端。对此,刘慈欣表现出较为理性的态度,一方面既肯定科技带来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对高科技引发的弊端予以冷静的深思。
科技发展加速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探索的脚步,使人类不断了解自己赖以栖息的地球及遥远的太空,包括人类自身。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人类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带上她的眼睛》《地球大炮》等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或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充分昭示了这一点。
再如《时间移民》,大使拒绝留在无形时代,虽然那里的科技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他依然选择进入超睡,设定在11000年后解冻。苏醒时无形时代已消失,大家再次看到河水、蓝天、绿草、一个太阳,远离了高科技的困扰,重新皈依自然。如何摆脱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灾难,恢复人性的自由,成为刘慈欣诸多小说的共同旨归。
在诸多作品中,刘慈欣不遗余力地赞颂艺术。他的写作计划“大艺术系列”中便有“音乐艺术篇——《欢乐颂》,冰雪造型艺术篇——《梦之海》,文学艺术篇——《诗云》”,计划中的另外三篇分别为“雕塑艺术篇”“绘画艺术篇”“行为艺术篇”。“艺术”几乎是他超越科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他的长、中、短篇小说中遍布着痴迷于艺术的人物、技术与艺术、艺术与生存、艺术与哲学等的讨论与思辨。
他毫不吝惜地使用各种溢美之辞夸张地描述着艺术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可以随处见到各种艺术符号,比如德彪西的《月光》、贝多芬的《欢乐颂》、怀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卢浮宫的名画、鲁迅的《呐喊》、但丁的《神曲》等。
如果技术与艺术对决,到底哪一方会胜出呢?《诗云》中刘慈欣对于艺术的肯定及对本土文化的热爱,通过故事情节毫无保留的彰显出来。人类已沦为吞食帝国的奴隶,诗人伊依教授家禽人古典文学的目的在于改善其肉质,使吞食者们吃起来口感更好。即便如此,伊依仍然对自己的语言保持着热爱,他狂热地赞颂着古汉语,称它是不可翻译的,否则会失去内涵和魅力。他请求神将写着人类古诗的纸片留作纪念,并向宇宙传播。当“神”用高科技掌握了古汉语的读法后,同样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如此小巧的矩阵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感觉层次和含义分支,而且这种表达还要在严酷得有些变态的诗律和音韵的约束下进行,这,我确实是第一次见到……”
作家对待时间的态度,亦是对待历史的态度。纵观刘慈欣的几十部作品,可清晰地提炼出他的历史观。他从不认为世界是一部向着特定目的地前行的战车。相反,他更相信偶然对这个世界的塑造:认为“必然”只是想象,“偶然”才是真实。《命运》中“我”与爱玛在宇宙漫游,不料意外误入了时间虫洞,并推开了一颗小行星,后来才意识到这颗小行星本应毁灭地球上的恐龙,我们推开它无意间改写了历史。但“我”信奉“人择原理”,坚信无论怎样人都是万物之灵,即使与恐龙同在一个地球,也一定会战胜它。当我们降落后发现,事实恰恰相反,恐龙不仅主宰了地球,而且成为人类的主人,宇宙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选择人类。
小说批判了人类愚蠢的自信,所谓不可更改的命运,真的存在吗?事实上,人类的道路如曲径交叉的花园,如错综复杂的棋局,没有注定的输赢。于是感慨:“我们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达到了巅峰,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而我们以人类的自负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种思想的启发无疑会更新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了解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存在的不足。
但是,直面偶然的世界,刘慈欣并未劝导人们放弃信念,听凭偶然的播弄。相反,怀有强烈“英雄情结”的他,往往让人物成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智者、勇士和精神支柱。《朝闻道》中为了真理不惜献出生命的学者,一批又一批科学家完成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后化成火球升向天空,后继者一个个走上前去,向排险者寻问不解的问题。他们是扑火的飞蛾,为了追逐光明扇动着翅膀。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真理的无限接近,是人类永不停息的信仰。刘慈欣似在歌颂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超越贫困,超越种族,超越星际,并重塑历史。
纵观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之路,不难看出,科幻小说绝不仅仅是以科学为背景或主题的创作,而是可以凝炼更多内容,内涵更为宽广深厚的一种类型文学;对技术、艺术和历史的多重思索,使刘慈欣小说超越了惯常的类型文学,从而进入宇宙探索的深处,与主流文学相比,在哲学文化层面又达到某种程度的交融。惟其如此,使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显得与众不同,令人惊喜。
讲到这里,我想说,科幻是永无止境的,作为优秀现代人的我们,止不住去遐想时空之外的盛大!
末了,再说说平行光吧!
请点击返回。
百度搜索 散白 天涯 或 散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