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糊糊探案 天涯 或 糊糊探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伊奇带我去看瓦拉纳西,感受印度文化。他说他每年都要来这里朝拜。
国外媒体对印度 “牛粪满街、臭气熏天、脏水横流、恒河浮尸”的报道说的正是瓦拉纳西。
但也正是这座卫生条件堪忧的小城,同耶路撒冷、麦加和梵蒂冈一道,被视为全球的精神圣地,六千年来受着无数印度信徒的朝拜。
白日里的瓦纳拉西,街巷里人声鼎沸,喇叭声此起彼落,而清晨拂晓和黄昏入夜却又是另一番光景。
日出时分,大批印度教信徒来到恒河边上晨浴净身,他们称此为“晨间圣浴”;入夜,恒河边有四处祭坛,由种姓制度里最高阶的婆罗门男祭司,主持这场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夜祭,圣坛边烟雾缭绕,梵音钟声环绕着会场。
印度教徒认为,瓦拉纳西是天堂的入口,若能在此死去,便可得到湿婆神的庇佑,免受轮回之苦,直接进入天堂。
瓦拉纳西在恒河边上有两处24小时工作的手工烧尸庙,不仅本地人死后在此焚化,也有大批外地的信徒嘱托家人在自己死后将尸体运到此焚化。
遗体被放入恒河水中净身3次后,被裹上灿金色麻纸,按重量配以适量木头焚烧,烧为灰后象征性取出几把放入瓦瓷骨灰盒,再用小船载到恒河中央敲碎倒入河中。
逝者家属在仪式后要下恒河圣浴,象征与逝者脱离关系,家中不摆遗照不设灵堂,因逝者已进入轮回,不再眷恋往生。
我也认为这是印度宗教观念里,最打动我的部分:一切情感一切外物都无法逃脱生老病死,人们该看淡生死,学会豁达。
我与恒河边上的船夫闲聊。我好奇伊奇对瓦拉纳西的感情,想知道这座小城的哪个方面吸引他每年来一次。
他问我哪里让我动心,我答,“烧尸庙。”
他诧异,问原因,我说,“烧尸庙旁的逝者亲属,大多冷静,连看见包裹遗体的金色砂纸被牛舔舐,都毫不动容,由此可窥见印度教徒对生死的从容。”
看我说得头头是道,自以为对这个国度有了深层次的认知。
不想伊奇会反对我的观点。他说:“不,我们对待死亡一点都不从容。”
他问我,“你知道为什么烧尸庙没有本地女性吗?因为女性感情太丰富,很难压得住情绪。她们总是停不住哭泣,而在我们印度教观念里,这会让逝者不快乐、难以轮回。”
“两年前”,他继续说:“瓦拉纳西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新婚后驾车旅行度蜜月,没想到遇上车祸,丈夫当场死亡,而妻子仅受皮外伤。丈夫的尸体被送到恒河边的烧尸庙,用人工以木头火化。可那天,在火化行进到一半、正是火势最大时,妻子忽然扑向火堆。由于火太大,没人敢救她,她被活活烧死。
在那之后,为防止再出现‘殉夫’行为,也为了不让女性的恸哭失控、拉慢逝者升天的脚步,瓦拉纳西烧尸庙谢绝逝者的女性家属近距离参加火化仪式。而男人们,尽管表面不哭泣,不过度悲伤,但他们的心在哭泣。”
伊奇说着,掏出自己的钱包,给我看相格的黑白照片:“我的父亲去世几年了,我一直揣着他的照片,每天都为他祷告。对于任何国家的人来说,死亡都不是轻松的事。”
这番话,使得我对印度教生死观的见解全数坍塌,原来他们也一样,即便相信轮回,也并不觉得生死是可从容面对之事。
我去烧尸庙看告别仪式,看得多,也自然熟悉那一带的讨钱手段。只要外国游客走近烧尸庙,就有印度人迎上来,说作义务讲解,可几分钟的简单介绍后,就会让游客付钱,理由是,“用作尸体焚烧的木头运费昂贵,你们给的钱会捐作买木。”
印度教徒深信,以人手用木材焚尸这样的方式,才能使灵魂缓缓进入天堂,因此家中只要付得起木材费的,都会选择手工焚烧。贫苦的人,只能在感知到生命将终结时,步行到火化场处,在焚化炉旁择地而睡,死后被电化焚烧,这笔费用由印度**拨款支付。
伊奇告诉我,一般而言,在火化后,男性会被烧剩胸骨,他的解读是,因“男人用胸腔扛起人生一切责任”;而女性被焚后,会余下盆腔骨,他认为,这是“因为女人最伟大之处在于孕育新生命。”
瓦拉纳西**规定,有几类尸体是不接受焚化的,包括苦行僧、孕妇、处女、幼童、被蛇咬死的人等。这几类尸体都会被直接放入恒河中,任其漂向下流、泡胀腐烂或进入鱼肚。
烧尸庙的前方就是恒河浴场,人们毫无忌讳,在此圣浴、刷牙、嬉闹。瓦拉纳西,生死之间仿佛没有界限。
百度搜索 糊糊探案 天涯 或 糊糊探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