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秦之始末 天涯 或 秦之始末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西周王朝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我们前文说过在经过周孝王的励精图治之后,周王朝又变得十分强盛,甚至西戎都向周朝纳贡求和,周孝王是西周的第八位君王,而西周总共有十二位君王,也就是说在周孝王之后只经历了四位君主西周便走向灭亡,而这四位君主在这个过程中又要承担什么责任呢?其中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是三位周王,让我们来分别说一下这三位君王的所作所为,是如何让一个王朝逐渐走向衰弱的。第一位是我们要说的是西周的第十位天子周厉王,单从这个谥号我们就可以看出周厉王在古人的心中并不是什么贤明的君主,按照谥法“杀戮无辜曰厉”,也就是说周厉王在西周的人民心中属于那种残暴无度的君王,那事实又是如何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公元前878年,姬胡即位天子,也就是周厉王,厉王即位后却发现自己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
首先是自己的爷爷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一点家业全被自己的老爹败光了,自己这个孙子差点吃不上饭。
其次是,诸侯国们愈加势大,中央已经隐隐有压制不住诸侯国的趋势了,诸侯国之间不仅不来进贡,还经常互相攻伐,兼并土地和人民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甚至于楚国竟然还自立为王,更是在啪啪的打天子的脸。
想来见到眼前的这一番局势,厉王是很头疼的,但他却没有向他的父亲一样放任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
但厉王心中的壮志豪情还没来得及开始舒展,便被当头泼下了一盆冷水,厉王三年,淮夷攻打到洛邑,已经威胁到了都城,成为周王朝的大患,周厉王派虢公长父攻打淮夷,但由于国力不强的原因,虢公长父拿淮夷没有丝毫办法。
见此情形,厉王开始了军事上的改革,他任用虢公长父主管军事,操练士兵,使得周王朝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
之后周王朝又陆续爆发了两场大的战役,第一场战役就是攻噩之战,厉王时,原来臣属于周朝的噩国,乘机反叛周朝并企图侵占周朝的疆土。
噩侯还暗中联系了淮夷和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的东部疆域和南部国土,一路上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成周附近,严重影响都城的安危。
周厉王为保卫京都和周朝的社稷,从宗周调来西六师的部队,又从北部调来殷八师的大军,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聚集,企图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歼灭噩国的军队。
周朝将领禹率领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二百人,徒兵千人参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周厉王最终击败噩侯,保卫了成周的安全。
第二场战争是淮夷之战,周厉王攻噩之战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向周朝进攻。周厉王命虢仲率兵反击,未能取胜。淮夷气势更为嚣张,又一次发动更加凶猛的进攻,一路浩浩荡荡,深入到周朝的中心地带,打到伊水、洛河之间,并掠杀无辜平民,抢夺财物。
周厉王亲临成周指挥反击战,率领精兵反击,周兵自洛水上游连续发动多次反攻,淮夷无法招架最终败退,纷纷逃窜。周军乘胜追击,最后彻底击溃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
经过这两场战争后,周王朝威震天下,各方诸侯无不胆寒,四方臣服,并且还迫使当时已经自立为王的楚国因为害怕周王朝的讨伐,主动撤销了王号。
可以说,到此时周厉王对于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接连爆发的战争却导致本就已经见底的国库更加空空如也,面对这一情势,厉王又进行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
为了缓解压力充实国库,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等全部收归国有,不准国人进入谋生。
于是国人们就对周厉王有很大的意见,在背后说周厉王的坏话,周厉王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潜伏在民间,只要有谁说他的坏话就把他给杀了,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出现了国人走在路上不敢互相交谈,只敢互相使眼色的情况。
这里我们说一下周朝时平民的两大阶级,分别是国人和野人,这里的野人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那种住在深山老林中不通人性的人,而是与国人相对的一个群体。
在西周时,国人指的是居住在都城中的人,野人主要是居住在都城之外的人,除了居住位置不同之外国人和野人的待遇也是天差地别。
在西周时只有国人能够参军,野人是没有资格参军的只能给国人们提供军赋。
其次,国人大多数是受过教化,知礼乐的一批人,整体而言文化水平较高,也可以担任**的官职,属于文化人一类。而野人生活在穷乡僻壤之中,基本上没有机会受教育,文化水平低被认为是野蛮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野人也因此经常受到国人的歧视,还要给国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第三,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国人可以经商,可以从军,可以是一个手工业者,从事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
在西周奴隶制度之下,野人基本上是属于奴隶阶级,而国人是奴隶主阶级,负责监督野人工作等。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仅仅依靠国人参军已经不能维持战争的消耗,所以野人也被划入了征兵的行列,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下,国人和野人的间隔也逐渐消失。
在周厉王的高压统治下,国人们都不敢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此就感到很高兴,觉得自己能让国人都不敢随意的议论自己。
这时周厉王手下的一个大臣叫召穆公,上书劝诫周厉王不能这么干,防民之口就像防川一样,一旦決口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厉王没有听从。
而此时,由于厉王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之后,损害了原先拥有这些土地的贵族和权族的利益,厉王与权贵阶级的矛盾被激化。
不仅如此,周厉王还打破传统,不再从周召两大政治家族选用卿士,而是唯才是举,任用了经济专才荣夷公和军事干才虢公长父,这更是引起了这些世卿世禄的大家族们的剧烈反弹。
为了推动改革的进行,厉王严苛刑法,用严酷的法律强制推动改革的进行,形成了当时的“暴政”。
最终,在厉王三十七年的时候,西周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国人暴动,面对群情激奋的国人们,周厉王难以抵挡,从都城跑到彘这个地方去躲起来。
他的太子姬静躲在召穆公的家里,国人们知道后,就把召穆公家包围起来准备杀死太子,召穆公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才逃得性命。
周厉王又逃亡在外,而他的儿子姬静又还小,所以在之后的十四年间一直由召穆公、周定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直到厉王死去后,召穆公们又才拥立姬静即位,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说到的周宣王。
司马迁在《史记》写道“幽厉昏乱,既丧酆镐。”,我觉得这对周厉王是不公平的一种评价。
在改革中虽然厉王将山河树林等收归国有,但在当时其实这些自然资源已经基本上被贵族所侵占,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对周厉王的人都是国人,而国人我们前文中也已经提到,国人就是当时有权有势的人,就算不是地主阶级也差不多了,所以周厉王主要是损害到了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并没有损害到真正的多数平民的利益,另外,在改革的过程中厉王还鼓励农耕,推广“稼穑”。
另一方面,周厉王的改革也犯了历史上大多数改革家犯的一个错,那就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而周厉王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改革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周厉王的失败是难免的,但这绝不能是他被称为暴君的理由,纵观史书的记载,没有哪本史书上记载了周厉王个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这些情况。
所以,我认为将周厉王称之为一个昏君是不公平的,他更多的一个悲情的改革家。
当然,不管厉王最初的目的是为何,最终的结果是厉王被迫出逃,在国人的反叛下,周王朝的实力又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周王朝在各诸侯国中的威信也遭到了剧烈的动摇。
百度搜索 秦之始末 天涯 或 秦之始末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