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孙吴 天涯 或 孙吴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重臣伍员举荐齐人孙武给吴王。孙武将所著《兵法》献上。吴王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赞不容已,问道:“此《兵法》通天彻地,但寡人国小兵微,如何而可?”孙武回答道:“若将国中妇人女子驱而用之,兵力可徒增一倍啊。”
吴王嗤笑道:“先生之言迂阔,天下岂有妇人女子操戈习战的?”
“臣之《兵法》,不但可施于卒伍,妇人女子,若奉我军令,亦可驱而用之。”孙武说道:“大王如以臣言为迂,请将后宫女侍,与臣试之,令如不行,臣甘受欺罔之罪。”
吴王即召宫女三百,令孙武操演。
孙武先将吴王的两个宠姬——左姬和右姬以为队长,又立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谕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锧刀戟列于坛上,教场上即刻呈现出军容雄威来;然后将宫女分为左、右二队,左姬管辖左队,右姬管辖右队,各披挂持兵示以军法;最后宣布一不许混乱行伍,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故违约束,明日五鼓,皆集教场听操。
次日五鼓,宫女二队俱到教场,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二姬顶盔束甲充做将官,分立两边伺候孙武升帐。孙武亲自区画绳墨布成阵势,使传谕官将黄旗二面分授二姬执之为前导。众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为伍,十人为总,各要步迹相继,随鼓进退,左右回旋,寸步不乱。传谕已毕,令二队皆伏地听令。少顷下令道:“闻鼓声一通,两队齐起;闻鼓声二通,左队右旋,右队左旋;闻鼓声三通,各挺剑为争战之势。听鸣金,敛队而退。”
鼓吏遵令鸣鼓一通。众宫女皆掩口嬉笑,或起或坐,参差不齐。
孙武离席而起,大声怒喝:“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当斩!”
使军吏再申前令,鼓吏复鸣鼓,宫女都起立,但倾斜相接,其笑如故。孙武乃揎起双袖,亲操桴以击鼓,又申前令,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孙武大怒,两目忽张,发上冲冠,遽唤:“执法何在?”
执法者前跪。
孙武喝令道:“约束再三,士仍不用命,于军法当斩!然士难尽诛,可先斩讫队长以示众!”
左右见孙武发怒之状,不敢违令,便将左、右二姬绑缚。
吴王在望云台上看孙武操演,忽见绑其二姬,急使伍员持节驰救之,传口谕道:“寡人已知先生用兵之能,但此二姬侍寡人巾栉,甚适寡人之意,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请先生赦之!”
孙武拒绝道:“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虽君命不得受,若徇君命而释有罪,何以服众?”喝令左右:“速斩二姬!”枭其首于军前。
二队宫女无不股栗失色,不敢仰视,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左、右队长,再申令击鼓,一鼓起立,二鼓旋行,三鼓合战,鸣金收军,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中绳墨,毫发不差,自始至终,寂然无声,乃使执法往报吴王:“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了。”
髯翁有诗咏孙武试兵之事云:
强兵争霸业,试武耀军容。
尽出娇娥辈,犹如战斗雄。
戈挥罗袖卷,甲映粉颜红。
掩笑分旗下,含羞立队中。
闻声趋必肃,违令法难通。
已借妖姬首,方知上将风。
驱驰赴汤火,百战保成功。
左姬有一子叫公子山,其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唐朝时期,公子山第七十一世孙吴秀到安徽歙县当县令,卸任后就在歙县的金竺定居下来,世称金竺吴氏。吴秀第十三世孙吴璋又举家迁移到江西婺源做官。
元末明初,社会动乱不安,吴璋的长子吴伟为避战乱,又从婺源的黄花岭花桥一路逃荒到安徽的桐城县南乡高甸境内。从此吴伟便成了高甸吴氏的始祖,《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便是高甸吴氏的第九世孙。
虽说孙武演阵时痛下杀手斩了自己的美姬,但美色易得,良将难求,为征楚而伯天下,吴王在伍员力荐下,还是封了孙武为上将军,统兵伐楚。
孙武不失吴王和伍员所望,五战五捷,直捣楚都,继而又挫败楚之援军秦兵。吴王大喜,欲加封孙武为富春侯。孙武固辞不受,并且还要辞职隐退,说道:“今吴国强盛,四境无虞,大王留臣亦无用了。愿大王赐闲山一片,为臣终老之计。”
吴王嘿然不言,向南风而啸,顷之复长叹。伍员已窥其意,私密道:“孙武有三子,何不荫封一子为富春侯?”
吴王许可,荫封孙武次子孙明为富春侯,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阳),并将富春城之东的罗浮山封给了孙武。后史臣有赞云:
孙子之才,彰于伍员,
法行二嫔,威振三军。
御众如一,料敌若神,
大伸于楚,小挫于秦。
智非偏拙,谋不尽行。
不受爵禄,知亡知存。
身出道显,身去名成。
书十三篇,兵家所尊。
孙武住山岁余,完善《兵法》十三篇,密遣长子孙驰携此书回归故里齐国。后孙驰有子孙顺,孙顺有子孙机,孙机有子孙操,孙操有子孙膑。
孙膑继承祖传《兵法》十三篇,用心研诵,亲为注解详明,行兵秘密熟诵于心,尽得其精。后率齐军围魏救赵,大破魏军,乱箭射死魏军元帅庞涓。功成名就后,效先祖孙武之法,一夕忽不见,率家人来到渤海湾里的蓬莱,渡船登上了一座无人踏足的荒岛,隐遁世外,潜心教学,直至终老。后人有诗赞云:
孙膑知兵,救赵攻魏。
功成遁迹,揆之祖武。
百度搜索 孙吴 天涯 或 孙吴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