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一念颦颦 天涯 或 一念颦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闾阎扑地,尽是钟鸣鼎食之家,公侯贵胄之府。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盛世长安,也不过这副光景!长安是大魏的京城。大魏,是一个南北统一的帝国,魏太祖率领铁骑南征北战,一统江山。然而开国第二年,北境匈奴入侵,嘉峪关前陈兵十万,戎马一生战无不胜的太祖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城杀向嘉峪关,一路上饮尽了这如画江山。三倍于匈奴的兵力,这一仗,太祖皇帝自信能够轻而易举地碾压匈奴。然而天不遂人愿,或许这支征伐多年的军队太疲劳了,或许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太强悍了,谁也没有想到,太祖皇帝会功败垂成,铩羽而归。从此以后只能许以钱粮布匹,以求大魏北境安宁!匈奴,也成为大魏心中的梦魇。
又三年,魏太祖郁郁而终。叱咤九州大地的太祖皇帝,仅仅在位五年,就把皇位传给了只有二十岁的太子——李世安。
太祖皇帝给李世安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在内百废待兴,在外列强环伺。病榻前,太祖皇帝望着年轻的太子,颤抖不已,说不出一句话,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歉意。然而,李世安并没有让大魏和百姓失望,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唯才是举,驱逐南蛮,踏平东夷,短短十几年,大魏便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焕然一新!如果说大魏的江山是太祖打下的,那么,是李世安让大魏实现了富强,才有了现在的盛世长安!但是,李世安的功绩,并不仅仅是让大魏强盛,李世安甍后,谥号魏武帝。不过,这是之后的事。
现在是大魏天复十八年,李世安五十岁。
熙熙攘攘的朱雀大街上,一名骑士策马飞奔,显然是有紧急的军情。
威严肃穆的大明宫,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宣誓着它作为这个王朝的骄傲!
宣政殿内,正在举行日常的朝会。
“陛下,年初山东大旱,微臣已经奉旨发放钱粮,物资,药品,目前灾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相信再有月余,山东将度过此次天灾。”户部尚书吴正伦恭敬地说道。
“爱卿辛苦了,此番多亏爱卿前后筹措,才使灾民免受饥饿之苦,等灾情结束后,爱卿论功行赏!”李世安对于韦吴正伦的汇报十分满意,对他而言,国泰民安,就是他最大的成功。他绝不吝啬在此时嘉奖臣子。
“臣惶恐,食君之禄忠君之忧,承蒙陛下天恩,才使百姓免于苦难,实乃天恩浩荡,微臣不敢居功。”吴正伦略作停顿,又转眼说道:“山东大旱,已耗费国库三年收入,臣愿意减俸三年,以充实国库!”
面对吴正伦的吹捧,皇帝自然没有放在心上,高居这九五之尊,睥睨众生的位子,听惯了阿谀奉承,倒也不觉得新鲜了!李世安反倒十分惕励自省,要知道多少帝王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闭目塞听,致使国运衰落。倒是吴世伦说到愿意减俸三年充实国库,让他的眉眼之中露出了几分笑意,他觉得国家有这样的臣子,才是国之大幸。但是,李世安作为帝国的统治者,自然不会小气到拿大臣的俸禄充实国库!
“吴爱卿为国如此,朕心甚慰,至于减俸一事,大可不必,想我大魏国力尚算殷实,并且蒸蒸日上,灾害也并非年年都有,又怎会苛待列为臣工!”
“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踵而来的山呼万岁,恐怕只有身在龙椅之上的李世安,才能明白这其中的畅快!古往今来在这龙椅与权力之上流下的血,也在这一刻取得了平衡。
“报——”
宣政殿外,传令官忙不迭的栽了进来!
“报——报——边关急报,云南王反了!”
话音刚一落地,所有人的目光一瞬间就集中到了这个小小的传令官身上,传令官登时感到山一样的压力,他微微抬头,用眼角的余光谨慎地扫视着这高高的朝堂。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皇帝十分诧异的问道,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
“报告陛下,云南王反了!”传令官咽了口唾沫,再一次复述道!
云南王反了!这一次,皇帝确定自己没有听错。云南王,前朝降将,自归顺以后,皇帝觉得云南牧氏治理云南多年,依旧封为云南王,念及云南是降区,为稳定人心,对于云南更是恩厚有加,不仅减免赋税多年,更是大修水利,土木,改善当地民生,对于云南官员的任免,更是云南王全权做主,皇帝觉得,云南,应该是他仁政最好的体现,甚至可以称为骄傲,他怎么都想不到,云南王,竟然会造反!
皇帝定了定神,望了望殿下的满朝文武,一片寂静,鸦雀无声。没有人敢为这突如其来的军情率先做出反应。
**肃穆的宣政殿围绕着一股难以名状的紧张气氛,似乎所有人都在下意识的避讳这个话题!靠近宣政殿大门的地方,几个低品级的官员,已经吓得双腿发软,大有即将跌倒的倾向。
大魏自开国以来,除了边境地区诸戎的动乱以外,还没有遇到过造反这种事,况且造反的,还是兵强马壮的云南王。
皇帝望了望殿后几位吓得瘫软的官员,眼神微微的眯了眯,心里免不得几声叹息!
同样看到这一幕的,还有当朝的丞相,张松河。
皇帝接过边关奏报,看完之后,略一思忖,便开口问道:“云南王造反,诸卿有何良策?”随手,便将奏报发下,传阅百官。
群臣交头接耳,一片叽叽喳喳之声。
率先做出反应的是兵部尚书,胡克用!
“皇上,云南王坐拥云南之地,拥兵十万,我大魏若与云南开战,胜败姑且不论,恐怕要耗费数年国力!”兵部尚书,客观的分析出了所有人都担心的地方。没错,与云南开战,就算赢了,对于大魏的消耗,也绝非等闲。
“我大魏自陛下继位以来,可谓欣欣向荣,如今正是我大魏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刻,而云南王深受皇恩,却狼子野心……”胡克用继续说道,作为兵部尚书,这属于他的分内之事。
皇帝一只手支撑着脑袋,静静地听他把话说完,脸上没有一点表情。既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胡克用说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胡克用的脾气,皇帝是清楚的!
“但云南,实则是前朝降区,适逢山东大旱,微臣以为,战则两弊,和则两利,目前云南王只是改换旗帜,拔出我大魏在云南的据点,并没有实际进攻我大魏城池,微臣以为,微臣以为……”
“爱卿的意思是说放着云南不管了?”皇帝的语气中多少带着些许微愠。
胡克用做了一个长揖,并未再作答。宣正殿内,再一次沉寂了下来。
“丞相何意?”皇帝习惯性的问到了丞相张松河。张松河与大魏皇帝李世安之间,与其说是君臣,更像是挚友。大魏建宁元年,李世安登基称帝,同样二十岁的张松河便状元及第,与皇帝更是一拍即合,一路做到了大魏的丞相。年轻时的张松河和李世安之间,有时甚至因为政见不合当朝大吵,张松河愤而离去,李世安还冒着大雪亲自登门道歉。也正是因为张松河的耿直尽忠和李世安的大度容人,二人之间,从未有过任何嫌隙。大魏的盛世,可以说是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陛下,打是一定要打的!”
听过了兵部尚书胡克用的发言,谁也没有想到张松河一开口,态度竟会如此坚决,朝堂之上立刻一片哗然!
张松河回首看了看百官的反应,却并不做理睬,继续说道:“云南是我大魏的领土,云南王有不臣之举,大魏必定起兵伐之,微臣以为,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张松河所言,正是皇帝心中所想,这是君臣之间一直都有的默契。
“丞相大人,古贤者有云,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丞相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是是否应该综合我大魏当下的情况,审时度势,采取对我大魏最有利的策略!丞相大人轻言兴兵,于我大魏国祚何益?”兵部尚书胡克用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矛头直指张松河。
“胡大人,您觉得我的说法有些迂腐,我们应该权衡一下利弊,是吗?”张松河心平气和地说道。
“没错!想那云南本就是前朝降区,自归顺以来,陛下皇恩浩荡,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我大魏在云南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税收,云南王却狼子野心,欲脱离我大魏,老臣以为云南得之无益!”胡克用见形势偏向自己,越说越有气势。
满朝文武叽叽喳喳一片,似乎胡克用这段话,不无道理!一时想要附和的人,已经蠢蠢欲动!胡克用环顾百官,得意之色已经溢于言表。
“胡大人怎会如此目光短浅!”丞相张松河的一句话,宣政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目光短浅?下官不明,还请丞相明示?”胡克用倒也没有显得过于惊讶,他觉得张松河的发言,或许只是简单的恫吓罢了。
“胡大人要言利弊,那本官今天就和你谈谈利弊!”
张松河一语,宣正殿内的百官立刻抖擞精神,翘首以盼张松河会有怎样的高论。
“敢问胡大人,今天云南反了,你觉得攻打云南消耗太大,占领云南获利微薄,你可以不管。那么明日若山东效仿,易旗自立,你管还是不管?荆州见大魏纵容反贼,自立为王,你管还是不管?若四海皆效仿之,你管还是不管?云南不收,何以令四海臣服?四海不臣,我大魏国威何在?国威不在,何以保我大魏江山千秋万代!”张松河一席话掷地有声,在宣政殿内回响不绝。
“这……”胡克用登时哑口无言,为了不落于劣势,急忙说道:“丞相大人的话,有些危言耸听了吧!只是放任云南而已,丞相大人何以推广到四海皆叛之……”
“放任?胡大人也知道是放任?”张松河不由得上前一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今日放任云南,就是给天下人示弱,就是在告诉天下人,我大魏已无力收复云南。示弱以天下,宵小之辈必然趁势作乱。宵小作乱,大人还怕四海之内没有不臣之举吗?”
胡克用面色煞白,一语不发。
张松河停了停,又铿锵顿挫地说道:“胡大人以今日尺寸之利,而置大魏千秋之业于危巢之下,何异于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张松河语罢,百官无不叹服,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百度搜索 一念颦颦 天涯 或 一念颦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