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灵魂起源 天涯 或 灵魂起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1 前言从古到今,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知识都是祖祖辈辈一代一代流传演变下来的。早在战国时出现了用于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制成了罗盘针,也就是指南针。造纸术是西汉时发明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一般人们认为蔡伦纸是最早的纸。**在隋朝时出现,唐末用于军事上。雕版印刷在隋唐时出现,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关于人类的起源,有神创论,外星生物创造论和进化论三种学说。神创论认为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类出现等都由神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创造及设计,人类是由神照着自己的形态所造而产生。外星生物创造论认为人类在史前时代是由外星智慧生物或古代太空人所创造的。而进化论是查尔斯·达尔文首先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是起源于类人猿,人类是从灵长类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假设未来有了穿越时空的机器,一个人穿越到过去,然后,把他所学的知识说出来,说是自己创造的,然后又流传至今,那么到底是谁创造的?人类起源如果是这样子呢(本故事纯属虚构)
2 遗迹
我叫高峰,今年大四,说实话我来大学就是想混个文凭将来好找工作,对于其他的抱负我懒得去想,也没那个规划。平常没事就喜欢看些古代战争的视频。我喜欢冷兵器时代的武器,我觉得特别酷,也喜欢在书本上乱画一些武器的图片,和研究一些武器的改良。平常没事喜欢看一些荒野生存还有古代制作发明类型的书籍,古代最喜欢的就是三国题材,喜欢里面的排兵布阵,兵种相克、双方谋士之间的尔虞我诈,武将的单挑定输赢。(说实话,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有优势的情况下我才不去和你单挑呢,我摆明人多欺负人少。干嘛要冒这个险)在经历了一周惨无人道的学习生活,难得到周末可以睡个懒觉,一大清早宿舍的门就被班长用他那二十多年内力的化骨绵掌震得我内脏都快散了。
班长是个大胖子,叫梁威,带个眼镜,说话斯斯文文甚至有点娘,和他的体型还有内力完全不是一个类型。门口传来班长的声音:“”快点起床,今天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全班就差你们宿舍了,快点起来,元首要发怒了”。
说到元首,其实他是我们班主任,叫希杰 在讲台上讲话的时候喜欢挥舞手臂 ,像演讲一样,说话声音宏亮,还留个小胡子,又姓希我们背地里都叫他元首(二战德国元首希特勒)听到这里,我们宿舍四个人几乎是同时弹射起床,手忙脚乱的穿上衣服,慌不择路的拿起洗漱用品冲向公用厕所。我们的宿舍每层楼有八个房间,但是只有一个厕所在楼梯那边,里面有四个蹲坑位,四个洗澡隔间,还有一排洗手池。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赶,是因为今天是我们学校安排去参观一个文物展览。
据说是前不久郊区工地施工挖出了一个大型古代遗迹,据说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也就在那边建了一个博物馆。本着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市里面安排全市所有学校轮流参观。这周轮到我们学校,上周元首就已经提前说好不能缺席,回来还要写观后感。话说像我们这种来大学就是为了享受最后四年的度假时光的人,老师说的话过第二天都不懂跑哪了不过还是要怪我下铺的泉少,全名谢泉,家里有栋楼出租,不愁吃喝,来大学是为了泡妞。本来说好昨晚要早睡的,结果那丫的非要拉我们几个四排吃鸡。偏偏又应征了当初LOL的那句话:网吧五连座,从来没赢过。输了一晚,又不肯服。结果硬生生的拖到了三点吃了盘鸡才安心的闭眼。
此时另一个舍友南非因为皮肤黑我们都说他是南非来的)一边含住牙膏泡沫一边和我们说:“等下找什么理由和元首说”。
我说:“”没事,到时候点根烟给他顺便问他今晚还去不去喝酒就行了”。
男人直接有时候抽根烟喝点酒都能解决很多事。洗漱完毕换好衣服全程不超过五分钟,这还要感谢当初军训的教官地狱化的训练把我们培养成这样。马不停蹄的跑到了班里的队伍,几乎所有的眼镜都在看着我们这边。元首也不例外,不过好在目前还都是在等待出发,还没开始排队,大家也都是站得松散的在聊天,我第一时间拿了一根云烟给元首点上。
果然,他也没有发怒到要叫人把我们拉下去斩了,只是拍了一下我肩膀说:“”你们昨晚又玩游戏到很晚是吗”。
我靠,他真是太了解我了。我尴尬的笑了下也给自己点了根烟说:“”这次发现的遗迹有什么特别的吗”。
元首很认真的回答:“”这次发现的遗迹出土了许多文物,而且听说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其实我只是想顺便找个话题让他把我们迟到的事忘了。过了大概十分钟左右一辆辆大巴驶进操场,我们按顺序上车,博物馆离我们学校不算远,也就不到半个钟的车程,在车上我闭了一下眼补个眠,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在一个很辽阔的荒地,四面都是黄土山丘,我站在一辆马车上(有点像三国时期那种两匹马后面拉个半开放式车架可以站两个人一个是驾驶一个是射击的那种)。手里拿着一个木制权杖,上面镶嵌有许多宝石和黄金,最上方一个圆形凹槽里面还镶嵌有一个像眼睛的物体,我好像记得远古人对眼球类的物体都比较视为神圣,或许是因为他们崇拜未知吧。我身后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军队,他们穿着整齐的盔甲,以方阵列队,两侧还要骑兵。我心想,这特么是要打仗吗?对面大概两三百米左右也站满了人,一眼望去对面的人都是整排列队,两侧也有骑兵不过从视觉上来看我觉得对面比我们人要多好多。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站得那么前太引人注意了,内心充满恐惧,我此刻好想跑到人群后面。可是感觉身体不受我控制我动不了。就在我内心充满恐惧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叫醒了我,那个熟悉的声音来自元首。
他说:“才刚起床你又睡了,等下去到那边你可别站着睡着了,到时候丢了我们班的脸”。说到这里车辆传来一阵笑声。车子停了,我们到了目的地。慢慢的按顺序下车排好队等待安排。不一会我们开始浩浩荡荡的进去参观。
3 参观
进门的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一阵阴风来袭,不得不说,里面的空调开得真是够大,估计电费不要钱。里面展厅感觉满大的,有点像车展那种,目测应该有一个足球场大小吧。两边摆满了那个时期的物品,说也奇怪,里面的东西跨度有点大,有石斧,石稿,也有少数青铜和铁的。按理说这些物品不应该同时出现在一个时期才对。不过看得出来,那些铁器和铜器做工都比较粗糙,感觉杂质比较多。不过也不奇怪,那个年代科技还没那么发达,能做出来就不错了。展厅里还放有许多农耕用品,有些看上去先犁地用的,还有一些陶瓷累器皿和锅碗瓢盆什么的。
我对这些生活用品没什么兴趣,走马观花的往里走。里面还有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放的都是出土的武器和一些军队装备,这个我比较感兴趣。最先看到的是刀剑类的近身手持武器,一个柜台放了大概五六把。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有点面目全非了,不过还是能看出大体的样子,下面还有专家复原的图片,看了图片我发现,那时候的武器设计居然那么炫酷,前面以为是剑,结果认真看有点像唐朝的横刀,也就是日本***的始祖。这刀太酷了,是我心目中最帅的刀。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有一句比较有名的是:横刀夺爱。足以证明横刀的地位。
哈哈,扯远了。还有一种是大砍刀,有点像以前看武侠片里常出现的那种。近代的八路军也装备过类似的大刀专门砍鬼子。相对于横刀能砍能刺,这种刀的刀面更宽,注定的只合适劈砍,重量相对来说较重,对使用者臂力有一定要求,普通人可能砍个几下就没力了,这要是上了战场可就麻烦了,对方可不会给你休息的时间。相对的这刀砍杀能力要比横刀要强,但是没有横刀那么灵活,各有各的好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横刀的款。可是这些好像是到宋朝才出现的设计吧,居然那么超前。
再往里是一些长柄武器,我先看到的是一杆长枪,目测有三米左右,复原图上显示出来的就是红缨枪类型的,说到红缨枪,之前有看过网上介绍: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红缨枪是冷兵器中比较典型的,它的名字也是根据它的形状来起的,顾名思义,红缨枪的“脖子上”绑着一条红缨,外观看来,还是比较美观和喜庆的,但是它真的是为了外观吗?但是如果真的是为了外观也没有必要只弄一条红缨,所以,我认为古人绑着红缨可藏着大智慧。第一个原因,从整体来说,在长枪上绑着红缨就是为了和敌人正面冲锋的时候扰乱敌人的视线,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他们交战的时候都喜欢骑马,不过就算不是骑马,他们开战之前也是要一段距离的,所以从远处敌人不容易发现这把枪的长度,从而在冲向对方的时候,敌人忽略了枪的长度,以至于互相离近的时候趁对方不注意的时候就直接刺进敌人身体内。第二个原因,从功能上来看,一把长枪不可能只杀掉一个敌人,所以,在刺进敌人身体后扒出来上面就会沾满鲜血,所以这个红缨也发挥这大作用呢,红缨比较吸水,所以,在长枪从敌人身体内拔出来的时候,枪上就沾满了血,所以红缨就会把血吸净,好再次发挥它的作用。第三个原因,从作用上来看,见过红缨枪的人都知道,红缨枪的是由锋利的金属枪头和木棍组成的,不管怎么弄,用的久了也会松弛,所以,绑个红缨还能绑着两段固定呢,这样一来,红缨再次固定两段的结节点。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红缨,它这其中可是藏着很大的智慧。这种武器一般是骑兵配置或者是枪兵配置用来远距离厮杀的,一寸长一寸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下一个武器是长柄刀,也就是有点像关二哥那把青龙偃月刀,不过是简化版。用于远距离劈砍,和枪不同,枪主要的攻技方式是刺,速度快,如果说你用刀砍一次我可能用枪可以刺你两次了。由于方式不同,杀伤力方面也有所区别,据说这种大刀可以把人拦腰砍断,威力无比,相对的缺点也明显,就是速度慢。不过武器对于使者来说主要是顺手才能发挥他的优势。你让关二哥拿枪他也不一定用得惯。对于古代军队之间战争来说都是讲究兵种相克,枪兵克骑兵,骑兵克盾兵,盾兵克弓兵,弓兵又克枪这种长柄刀对于骑兵也是恐怖的存在,一刀砍下去马都顶不住。
再往前面走,下个展柜展出的是弓,这种古代的远距离大杀器从石器时代开始就改变了人类的狩猎方式,到后来的战争上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武器,主要是用于远距离杀伤,对于无防护的兵种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这弓的制作看上去非常简单,感觉就是一根木加根绳,没有太多装饰,有点像英国长弓的样子,长度大概一米五左右,一般制作弓使用的木头比较坚硬有弹性,以前看过网上的资料: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这些木头的材质坚实无比,任凭推拉也不会轻易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南方多用竹子为干,而北方,特别是东北一带尤其以这种硬实木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北方军队总能占得先机的原因之一。“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可以看出弓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繁琐,水平不同也决定了弓的水准。还有就是对于使用弓的士兵来说也是要有严格要求的,弓箭的拉力决定威力,普通人如果只能拉一半那么它的威力就相对只有一半。通常一个精锐弓箭手需要严格训练一到两年左右。需要惊人的臂力,通常出征每个弓箭手也就会带个三四十根箭,其实也没必要带太多,应为在战场上基本没几乎给你射完对面就已经冲锋到面前了,再说一名普通的弓箭手连续拉二十次已经是接近极限了,在缺乏远程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弓箭比刀枪更为致命,所谓“弓响人灭”。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在这“十八般武艺”中,排名前两位的就是弓和弩了,可见弓和弩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看完了弓下面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把弩,据《吴越春秋》载“弩源于弓,弓生于弹”,可见作为弓的近亲或者说后代,弩的出现则来得更晚一些。可见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较于弓而言,弩有着两个弓难以媲美的优点。首先不同于弓箭对于使用者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弩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不大,使用者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够很快地成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
其次是弩的射程比起弓来说更远,杀伤力更强。据《战国策·韩策一》载:“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可见早在战国时期,弩的射程就能达到六百步以外。到了西汉时期,弩又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东汉班固撰《汉书·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连弩的出现使得弩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更是堪称“多弹头**”的存。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一弩十矢俱发”。北宋时期,床弩的出现,预示着古代“核弹头”的出现。中国古代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比弓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弩兵通常会携带一块大盾牌上战场,好在拉弩弓时有所防护,这种盾牌十分高大,并附有木制的支撑物。一队弩兵可以用盾牌设立出一道盾墙,让他们可以俯身在盾牌后面拉紧弩弓弦,在射击时,便只有弩和头盔会露出盾墙。如果他们在开放的地区遇上比较具威力的弓兵,通常会被迫撒退。弩是一种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为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可以操作,即使是菜鸟新兵也能够很快地成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
看完了武器下面到了防具区,第一个看到的是一些皮甲,通常使用犀牛、野猪、大象、野牛、河马等动物皮革制成,一般只能防御轻微的刀砍,与其说是皮甲倒不如说是一件皮制马甲,两边是用皮扣锁紧,胸口处有一个大的插槽,马甲旁边还放了一块锈迹斑斑的铁板,大小刚好可以放进插槽,我靠,这不就是现代防弹衣的雏形。
旁边还有一些看上去像欧洲锁甲的样子,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不同文明地方制作材料不同。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经过当时中国制甲大师的改良,就有《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中的最高品"铠如环锁,射不可入。"普通的弓箭不能射入,显然这是无论材质还是手法都是当时最好的中国锁子甲。唐代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西藏地区使用最为广泛,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明中后期军队大批量装备锁子甲和棉甲。还有另外一种山文甲也是锁子甲的一种。
锁子甲的制作相当复杂繁琐,以12世纪的铠甲作坊为例,首先,需要量体裁衣,毕竟铠甲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铠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铠甲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铠甲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锁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眼(一般为一眼,也有两眼,三眼的很少见),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铁环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著及活动。看到这里我开始有点不淡定了,结合前面所看到的武器,我感觉这技术有点和年代不符呀,跨度也太大了。
旁边还摆放着一些护臂和护腿板有点像圣斗士的感觉,感叹当年那个设计者的脑洞。一旁还有一些头盔,看样子有点像古罗马那种步兵头盔,不可否认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古罗马步兵是装备,感觉超帅。下面看到的是盾牌,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圆形的相对较小,直径大概五十公分左右,长方形的大概有两个圆形的上下搭在一起大小,也就一米长五十公分宽,两个盾牌背面都有两个手握的握杆和两个皮质背带,盾是木头制成的,四周有些金属包边,中间也有一个半球状突出来的金属,两个背带应该是行军的时候可以背在身后,方便点吧,有点像特洛伊里面的那种感觉。
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秉甲"。占人作战,左手秉盾以自卫,右手持刃以杀敌。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较大的盾叫吴魁,或称吴科。战车用的盾较小,称为矛盾。盾的后面有把手,便于手持作战。大型的防盾称做。彭排",高约八尺,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供城守、水战,布营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战具。盾大部分用木头、藤、竹制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铜铁盾因份量重,除仪仗用外,很少在战场上使用。盾的表面涂漆,并绘有龙虎、神怪、鸟兽花纹。殷商时期,盾牌上装有青铜饰器,多制成狰狞的兽面或人面,藉以恐吓敌人。东周流行长方形木后,表面涂漆,纹饰精美。春秋时代盾成为主要卫体护具。
宋代骑兵用小圆形旁牌,步兵用长方形尖顶旁牌。"明代军中多使用轻型盾牌,如手牌、搓(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长五尺,多用白杨木、松木制造,阔约二尺左右。还有藤条编织的圆形藤牌,径约二尺,周缘略卜高,箭射中后,防止箭滑脱伤人。火器出现后,盾逐渐被淘汰。盾牌能够有效的防御弓弩的攻击,手持盾牌的步兵冲锋,弓弩手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可是他也有克星,那就是骑兵,对于骑兵的冲锋,盾兵基本只有等死的份,骑兵也害怕枪兵,正所谓万物相克,多兵种配合才是打胜仗的关键。
往里面发现放着一台投石车,虽然年代久远,可是它却还算保存得比较完整,显然当时制作所用的材料应该是橡木那种比较耐用的木材,像中世纪很多风帆战舰一样也是用橡木制作,到了现代一样保存比较完整。投石车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这就是古代的战争之神了(斯大林说炮兵是战争之神)。
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飞将军李广的远祖)攻楚,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后来战国四名将之一的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才攻下了楚国,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投石车也越来越先进,很多三国游戏中的"霹雳车"就是战国时代投石车的改进形。中国的投石机在唐宋时到达高峰。旁边放着的是一辆弩车,弩车是由弩机演变而来。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弩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
到了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载这种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弩配合使用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
在最里面的正中间,放着一辆马车,两匹马拉着它,马是后面复原的模型,感觉比现在看到的普通马要高大不少。拉着的是辆两轮车,上面站着两个复原的模型人,从穿着看一位是负责驾驶马车的士兵,另一个穿着一件盔甲,这盔甲和前面看到的不一样,这有点像古罗马的那种全身甲,胸前还有一个红色龙的图案,后面还带一个红披风,这妥妥的一个人名币玩家呀。
他的左手扶着马车的扶手,右手高举一根权杖,权杖是木制的,上面镶嵌有许多宝石和黄金,最上方一个圆形凹槽里面还镶嵌有一个像眼睛的物体,等等,此情此景十分眼熟,这不正是我之前在车上梦到的吗。一股寒气涌上我心头,我认真的看着那个权杖上的眼睛,大概过了两三秒,忽然那眼球转动了一下看着我,这突如其来的把我吓了一跳,当场大叫了一声,附近的同学都往我这边看了过来,我假装镇定用手檫了下脸上的冷汗,心里想,这绝对是幻觉,一定是昨晚没睡好才这样,越害怕的东西越要去克服,我鼓起勇气再看向那个眼球,不一会我感觉眼球又转像我,这时候我又被吓了一跳,本能的想大叫,可是却叫不出来,我想转身离开,忽然发现我身体不能动了,这有点像以前睡觉时候遇到过的鬼压床的情景,思维还是清醒的,可是就是不能说话不能动,此刻我越来越紧张,开始有种不详的预感,忽然那个眼球发出刺眼的强光,我感觉整个眼前都是白白一片,伴随着一种很刺耳的噪音,我感觉我耳朵快要炸了,我隐约能感觉到我大叫了一声然后就昏过去了。
百度搜索 灵魂起源 天涯 或 灵魂起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