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百度搜索 寇迹 天涯 或 寇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白云过隙,沧海桑田,饱受荆霜的中华苦难史,备受蹂躏的中原大地,亦有一段鲜为人知、轰轰烈烈抗战风云,泯灭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1938年花园口炸堤阻日前后,豫东平原上一段小人物涅槃的传说。
民国21年,初秋,河南淮阳冯唐镇王尖村,农民王挑子像往常一样天不亮早起,随便在院里抹把脸,便抓起小平锨和罗兜(一种荆条编制的小筐),出了院门,熟练的把铁锨夹在右腋,左手挎着罗兜,抬眼瞅了瞅刚刚鱼肚的东方,扭头上了村后的官道
王挑子今年四十多了,家里夫妻二人加俩女儿一个小子,很寻常的五口之家,由于老实肯干又会编箩筐的手艺,总算没有没落了祖上攒下来的五亩薄田,前一年通过自己的勤劳,又买了头黑骡子,算是可以和村东头的大虎家搭伙干活了,大虎家养的有头牛,但是每年犁地秋耕时,(河南淮阳地区,一年两季,秋种冬小麦、棉花之类的可越冬农物,夏种花生、玉米、大豆、红薯一类的短季作物)也是太吃力,现在两家搭一起,虽说他家七亩比自己多二亩,但俩牲口套一起不怎么损力,所以王挑子很知足。
大女儿王秀兰,前两年嫁到往南二十里朱集镇上朱姓人家,二女儿王秀芝,也在春上嫁到了南边八里地的周庄村,就剩个独孤丁老三王坎,今年才12岁,常言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小坎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比自己还大,要不是自己会点编篮子、箩筐的手艺补贴家用,家里粮食还真接济不上来。这眼瞅着到下把秋又该犁地了,家里攒的农肥不够,他这几天早起去官道拾粪,每天趁着早晨一个来回,多少能捡大半罗兜。
王挑子弓着身默默往前走,看到有夜里官道上赶牲口时拉的屎就赶紧跑过去,小心翼翼的用平锨铲起来,放到自己的罗兜里。今天还不错,这刚出村二里地,他都已经拾了十来泡合计半罗兜了。王挑子心里挺美,回家往粪堆上一倒,掺点沙土沤沤,就能肥一厘地了(一亩十分,一分十厘,约6.6平方)。突然,王挑子看见前面路边有一坨黑塌塌的东西,莫约是个人,这条路他走惯了的,闭着眼都能摸到家,这位置昨天还啥都没有呢,这会儿怎么会有个人躺这儿?王挑子挎着罗兜紧走几步,用平掀轻轻杵了杵,软耙耙的,弯腰仔细一瞅,吆!惊了一跳,还真是个人。
平复了一下心跳,王挑子伸手试了试那人鼻息,还有气儿,他又前后看看,官道上一个人影还没有,低头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人穿的破破烂烂,头发一绺绺的都打结了,胡子拉碴,看不清面容,右手紧抓着一个破布包着的棍子,左手放在肚子上,人已经昏死过去,旁边放着一个破篮子,里面只有一个烂了边的碗和一个破布包。
“唉……”!王挑子轻叹一声,这明显是饿的了,如果没人搭理,肯定得死这,这年头,除了淮阳城有人管,算是有王法的地方,像他们这种离城几十公里的小乡村,基本就是无**状态,庄庄种的有大烟,村村有自组的防护队,三五个村就修的有大寨(现在豫东还有很多村庄的名字就叫徐寨、赵寨、李寨之类的)乡间土匪横行,强人无数,死个把人真的不稀罕。但王挑子是个农民,实诚了一辈子,平时就爱帮助人,更别说这乞丐明明还没断气儿,更不能扔在这路边弃之不管。
王挑子小心的把自己的平掀和罗兜放在路边小干沟里,轻轻扶坐起乞丐,蹲下身扶着乞丐趴到背上,这乞丐个头不低,倒不是很重,许是饿的浑身也没几两肉了,便背着乞丐快步往回走去。
百度搜索 寇迹 天涯 或 寇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