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科举考试从隋大业三年设立至公元1905年废除,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回避的事件,但是古今名人对其评价却大相径庭。
既然是科举,那么它的对立面就是察举或是叫荐举,所谓科举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所谓荐举就是通过地方官推荐,荐举制在汉朝时设立,曹操就是举孝廉入仕,可后来这种制度越来越不适宜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官只举荐自己的亲子门生,贪污贿赂严重。在经历了混乱的五胡十六国之后,隋朝一建立,就废止荐举制,改用考试来选拔人才,即我们所熟悉的科举,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并把这项措施作为一个基本国策确定下来。
科举史上共产生638个状元 ,  其中唐朝148人,五代十国24人,宋朝118人,辽56人,金39人,元朝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唐朝是各朝之最,原因是唐朝晚期是一年举行一次。科举的考试内容各朝区别很大,唐朝多以歌赋为主,宋朝注重策论,明清两朝规定为八股文。漫长的科举之路,发生了无数值得玩味的故事。
某年,清朝的科举考试题目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出于《周易》这句话的意思是:招揽广大的民众,聚集天下的货物,相互交易,各自取得自己想要的 东西。此题出的中规中矩要求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今天的读后感。  也有不规矩的,某年科举试题为“及其广大草,礼云玉”,考生莫名其妙,实际上这是把两句古人的话拼成一句,一句是“及其广大,草木生焉”,语出《中庸》,一句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语出《论语》。这就叫做截搭题,是把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或者将几句内容互不关联的话凑在一起。也真够难为考生的了。 还有更绝的,明朝的一次考试,考官什么都没写,只在黑板上画了了圈,叫考生作答。难度与今天的高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朝洋务运动后,一些人开始接触西学,这种思维方式也反映在科举上,一次,科举考试的题目是“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放在今天这也是一道不错的历史题或者是语文大作文题。再比如,某次题为《项羽拿破仑论》,但是考生大多不知拿破仑是个人名,还以为是个车轮,有位考生答“想那西楚霸王项羽,其为人也,力能举鼎,气盖山河,乃拿一破轮,尚何足道也哉!”读后不禁让人大笑。
太平军占领金陵后也实施科举选拔人才,题目大多是以圣经里的故事或是基督教教义“天父七日造成山海颂”。  也有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如“天王东王操心劳力安养世人功德巍巍论”。这些趣事今日看来倒也有些意思。
科举考试不仅题有意思,人也很有意思。一次宋朝的科举殿试时考生王嗣宗和陈识完成了答卷,一同起身交卷,而且答卷优异,但是状元只能有一个。 宋太祖灵机一动,高声说道:“你们两人打架,谁赢谁就是状元,我亲自当裁判。”于是王、陈二位儒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膊上阵,扭打在一起。二人你来我往,拳打脚踢,战了几个回合,不分胜负。可也巧,陈识由于平时用脑过度,成了秃子,帽子在头上晃来晃去戴不稳。陈识爱面子,便不时用手去扶帽子,这样就分散了比武的精力。王嗣宗趁陈识用手正帽之际,飞起一脚,将陈识踢翻在地。宋太祖宣布王嗣宗为新科状元,即史上著名的“手搏状元。
由于批水浒而成年名的金圣叹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金圣叹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参加科考时,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因此又被除名。不过,他也有幸运的一次,那次试题为“原壤夷侯,阙党童子将见。”他在答卷中写道:“原攘夷侯,夫子以杖叩其头,原攘三魂渺渺,七魄茫茫,一阵清风,化而为阙党童子。?”考官看了,大为惊叹,在其试卷上批曰:“如此奇才,岂可不中。”金圣叹至此才结束名落孙山的历史。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状元是刘春霖,据说他的答卷只属一般,本不应该获得状元,恰巧那年河北大旱,慈禧太后看到他的名字里有个霖字,突然想到了:“久旱逢甘霖”的诗句,认为是天意,于是就钦点他为状元。
弦外之音:俗话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科举制度能首先在中国诞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科举的考试内容也是机动灵活,乃至千奇百怪,对考察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很有参考。并非课本里所说一无是处,在它存在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在笔者看来科举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

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第三只眼看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公子若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公子若离并收藏第三只眼看历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