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明末挽歌 天涯 或 明末挽歌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清军刚开始围困扬州时,攻城火器并未到达,部下建议趁清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史可法却说:“我军不能轻易出击,应保存实力等待对方失败。”在守城布局上,扬州城西门地势没有城外高,如从城外的密林进攻扬州城,易攻难守,部下建议把树木砍光,防止敌军偷袭。史可法认为此地是一官员的祖坟,树木不能随便砍,如果别人认为这里最危险,他亲自来守这里。说到这里,谁还认为史可法是一名战将,因为他确实不是一名武将,他只是一个读书人,具体的说,他是东林党教育下的迂腐的文人。四月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一日之内城破,扬州守军几乎伤亡殆尽,史督师估计也想壮烈一把,拔剑自刎,或许是力道不够,竟然没死成,被俘后倒是爽快的自报家门:我就是史可法!然后被押至多铎的大营,多铎没有放弃最后一次劝降他的机会,对史可法说:“以前我给你写信请你归降,你不答应,今天你对南明朝廷的忠心该表达也表达完了,是不是也该给我干活了,只要你答应帮我平定江南,我不会亏待你!”史可法对多铎说:“人在城在,城亡我亡,我即使碎尸万段,是我心甘情愿的,希望你不要杀害城中的百姓。”多铎一看此人顽固不化,就失去了耐心,遂杀了史可法。一个迂腐的史可法,他以为他的死、他的一句话就能保扬州城的百姓么?结果多铎进入扬州城后下令屠城,城内八十万人口几乎被屠戮一空。屠城过后多铎给南京的南明朝廷传话,内容是:我大清军队到达扬州,城内军民不投降,反而依仗城高墙厚固守,我爱惜百姓,不忍心攻城,于是向他们反复声明投降与否的利与弊,等了好几天,扬州还是不投降,然后才攻城屠杀。以后我大清军队所到之处,明朝军队和百姓如果不投降,扬州就是下场!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其《鮚埼亭集》中对史可法进行了褒扬,《梅花岭记》中史可法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个人的名节,不听人劝的军事指挥就一定是对的么?
也许是扬州的屠城起到了效果,五月初八,清军在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渡过长江,接着攻陷镇江,南京门户大开,城内上至朱由崧,下至黎民百姓人心惶惶,掌握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更是暗自在做逃跑的准备。初十日晚,朱由崧故作镇定,照例在宫内召集戏班看演出,第二天凌晨,朱由崧带着四五十名亲信出城不知所踪。天亮后到了早朝时分,内侍久久不见朱由崧上朝,这时城中的官员和百姓才知道皇帝跑了,一时城中大乱。
十五日,南京城城门大开,无耻的东林党优秀骨干钱谦益率文武官员在大雨中跪请清军入城,甚至还有东林党的高材生——左都御史李乔为表“诚意”先行把头发剃了欢迎多铎。看到这种情况,多铎也是郁闷了:这帮人当哈巴狗也不能随便冒充我满人啊。多铎为了收降人心,要求南京城商人小贩该干什么干什么,不用惊慌,并且还主动去参拜了明孝陵。与这些无耻之徒作对比的不乏一些有骨气的人,弘光朝礼部主事黄端伯听说钱谦益在城门口跪降,自己就在城门口手书“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这才是应有的骨气和胆气!随着以南明一大批“忠臣良将”为首的一帮软骨头主动剃发的越来越多,多铎也分不清到底谁是降军还是清军,害怕这样下去会生出事端,就下了一个不准剃发易服的命令,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剃头这件事,这是我满人的习俗,今天大清军队来到南京,投降的军队可以剃,文人和老百姓就别掺和了,没必要自行剃头,先前有个别无耻之人(左都御史李乔)剃了头求见我,让我臭骂一顿,特此通知。东林党的一帮烂人真是应了鲁迅的那句话:想做奴隶而不得。
然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多铎不剃发的通告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求十日内必须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是因为远在北京的多尔衮看到南明已经灭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正规抵抗已经不复存在,不需要再保持安抚政策了;二是汉奸的怂恿;所以就发布了“剃发令”。这个汉奸就是孙之獬,孙本是相当有才干的一名好同志,但是其本人善于钻营,考中进士后,看到魏太监得势就投靠阉党,崇祯上台后随着魏太监被杀,孙之獬也被革职。或许是心怀怨恨,满清占领北京后,为表忠心,自己带头剃发易服,还混了个副部长的官。据说在上朝时,孙站在满臣行列满臣说他是汉臣,站在汉臣行列汉臣说他是满臣,搞得自己很尴尬。后来孙之獬“为了自己不尴尬”就建议多尔衮下“剃发令”,此举也正好合了多尔衮的想法。好景不长,这个得势小人再次失势,原因是清廷派他去江南镇压反抗势力,孙大肆屠杀老百姓,因为做汉奸太卖力,受到了当朝满臣汉臣的联合弹颏。孙之獬被解职回到淄川老家后,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刚好当地爆发反清起义,起义军抓到孙之獬后,用针线把孙的嘴缝上,然后在其头上割皮用猪毛填上,孙之獬疼痛难忍但是还叫不出声,最后孙被起义军斩首,这就是可耻的汉奸下场。
究其“剃发令”根本原因,在于满洲的统治者认为军事上的征服只是表面的征服,要想让被征服者心悦诚服,就必须从思想上加以改造,“剃发令”就是思想改造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汉族的传统是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未成年的孩子,头发覆颈披肩,成人后,把头发束起来形成发髻。满人的发型应该说是来源于游牧民族对马的崇拜,一根小辫子酷似马尾巴,又或者是因为在白山黑水惯用弯弓游猎,剃去多余的头发不至于让风吹散头发而影响视线。
“剃发令”是对汉族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阉割”,是隐蔽的奴化政策,在文化层面上打断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今天我们都在讲中华民族,似乎是团结了、同化了满族,但是满清留下的奴化思想一直存在,如若不信,可以打开电视看看,一年到头总会轮番上演“皇阿玛”、“辫子剧”。
看到南京高官主动剃发易服,清廷临时指派的嘉定知县张维熙也不甘落后,况且清廷已经下达了“剃发令”,不但自己先剃了,还下令要求嘉定所有人都必须剃发易服。此举引发了百姓的极大愤怒,在当地乡绅候峒曾、黄淳耀的率领下,嘉定军民赶走张维熙,此举引来了清军的报复。降清汉奸李成栋率军五千人攻打嘉定,趁雨夜用大炮轰塌城墙后攻入嘉定,由于李成栋弟弟被嘉定乡兵杀死,李成栋报仇心切,纵兵在城内大肆屠杀,候峒曾、黄淳耀自杀。三天后,在兵灾中幸存的百姓陆续回到城中,看到城中的惨像,立即在朱瑛的领导下,展开了对汉奸和留守清军的斗争,李成栋听到消息后,第二次杀进嘉定城,对反抗者进行再次屠杀。二十多天后,原南明嘉定总兵吴之番率领军队进攻嘉定,嘉定民众纷纷响应,城内清军溃逃,李成栋第三次带兵进攻嘉定,吴之番战死,李成栋再次对嘉定进行屠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因“剃发令”而导致反抗的不只嘉定一个地方。南京陷落后,多铎平定附近的苏州、杭州等地基本上未遭到大规模抵抗,大部分地方基本上是“传檄而降”,意思就是下个命令投降的文书,军队不用去,当地就投降了。老百姓对明朝的印象也不好,只要清朝以人为本,大家相安无事,谁会好好的日子不过去造反。但是“剃发令”却让老百姓难以接受,除了嘉定造反外,另一座城市江阴也怒了,江阴新上任的汉奸知县方亨接到常州府“剃发令”的文件后,就召集一些书生到县衙开会,书生们就质问方亨:“清军来后,我们也投降了,你当你的官,我们读我们的书,不会有什么事了吧。”方亨对书生们说:“刚接到上级通知,全县所有人员必须剃发!”书生们立马就炸锅了,表示“头可断,发决不可剃”。这时候副县长陈明遇站出来了,这位陈副县长本来就对投降一事不满,现在既然“剃发令”把人们的怒火点起来了,干脆就干一票大的,当即决定反了,江阴百姓紧跟陈副县长的步伐,全城群情激昂。江阴教育局长(训导)冯厚敦与陈明遇一道,先是把县长方亨等一帮汉奸投入大牢,接着搜捕城内的内奸,组织全城百姓加固城墙、打造兵器准备应对清军,这一天是一六四五年六月一日。此时的陈明遇是清醒的,凭他自己和冯厚敦的能力,不一定能守住江阴,能担当此大任的非他的好友阎应元莫属。阎应元原是江阴的刑警队长(典史)——一个不入流的小吏,此时正在城外赋闲在家,如果不接受陈明遇的邀请,阎应元也应该是平凡的老去,但是自他走进江阴城开始,他就展现了他开挂人生的辉煌一页。
多铎对江阴突发的变化开始没当一回事,以为派个几百人吓唬一下就OK了,没想到派去的几百人全军覆没、一去不返,这下多铎慌了:决不能让江阴的事引发连锁反应。立即派降将刘良佐带十万人围攻江阴,刘良佐到江阴后先是派人劝降阎应元,大意是说南京都没了,四周都已经归降,你就不要犯倔了。阎应元很霸气的回他一句话:只有投降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典史。于是,刘良佐下令攻城,江阴全城百姓在阎应元的带领下同仇敌忾,对内自觉发起清除内奸、整治通敌的活动,阎应元对待守城军民亲如家人,不管军民,受伤有人抬,死了有人埋。江阴军民依托城墙数次挫败刘良佐的进攻,还创造性的采用多种战术手段,例如诈降、使用人体冲锋、出城反冲击等。坐镇南京的多铎听到战报,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恼羞成怒。刚好苏州、杭州的战事稍微缓和,多铎立即命令贝勒博洛增援江阴,又从南京调运大威力火炮攻打江阴。博洛到来后,江阴城外的清军有二十多万人,大炮二百多门,博洛命令炮兵不分昼夜炮击江阴城,但是江阴城依然存在,无计可施之时,博洛首先用降将对阎应元劝降,无效;接着又从京城请大法师来“指点迷津”,依然是无效。无奈之下派人对阎应元喊话,声称只要江阴城把城头的旗帜换成大清的,就算你们投降了,头不剃算了,清军也不进城。阎应元的回答是:不降。
看来只能硬上了,博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江阴。从七二十日开始,清军疯狂的开始进攻江阴,到八月二十一日,清军在付出伤亡六万五千人的代价后,攻破江阴的城墙。清军进城后,与守城军民进行了激烈的巷战,老弱妇孺排队投河、投井自杀者数以千计。城破之时,阎应元挥笔写下了自己守城八十一天的工作总结: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弑敌,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此时的陈明遇看大势已去,烧死自己一家老小四十三人,然后独身一人与入城的清军战斗,最后呈站立姿势靠墙战斗至死,冯厚敦上吊自杀,妻子与姐姐投井自尽。十万人的江阴城,最后只幸存五十三人。阎应元本已投河自杀,清军又把他捞上来救活押到博洛面前,阎应元不肯下跪,清兵用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依然不跪,而是直挺挺的倒在地上,当天夜里,阎应元喊了一夜的“速杀我”后就义。
多铎在渡淮河、渡长江、进攻南京、苏州、杭州的征战中,南明的江北四镇和左良玉的军队,其中投降清军的有三十四万人,其中总兵级别的高级将领有三十八人。这些可都是国家的正规军啊,反过来再看嘉定和江阴的百姓,真不知道养这些军队到底有何用,到底有没有羞耻。江阴城破后,刘良佐见到阎应元,抱着阎应元嚎啕大哭,不知是出于敬佩还是羞愧,也许是看到江阴如此的惨相而突然良心发现。
话说朱由崧从南京跑出来以后,一路直奔黄得功的大营而去。这个时候,朱由崧能相信的人也只有黄得功了。黄得功一看到朱由崧就说:“陛下如果能坚守南京,我还能指挥各地的兵力尽力抵抗,如今陛下匆忙来到这里,我如何保护你。”朱由崧说:“现在除了你我没有任何依靠了。”黄得功哭着说:“我愿意为陛下肝脑涂地!”清军在南京得知朱由崧逃跑后,就一路追杀过来,刘良佐此时已经投降于多铎,为了立功表忠心,率领部队首先向黄得功进攻。黄得功指挥部队与清军展开激战,当看到刘良佐后,黄得功大骂:你特么竟然也投降了啊!突然,清军施放冷箭,射中黄得功咽喉,黄得功自知一切都完了,遂拔剑自杀。黄得功死后,其部下田雄、马得功叛变投降,将朱由崧捆绑后投降清军。
弘光朝重臣马士英、阮大铖在朱由崧出逃后,第二日就带着朱由崧的母亲邹太后逃往杭州,在杭州,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后来潞王投降,马士英辗转绍兴、太湖等地继续坚持抗击清军,第二年,由于兵败,马士英削发出家后由于叛徒告密被捕,马士英最后死得极其惨烈,被清军剥皮萱草示众。
清军抓到朱由崧后,将朱由崧押回南京,在进城的路上,围观百姓对其辱骂、扔臭鸡蛋。一国之君落到此般田地,令人唏嘘。后来多铎将朱由崧连同被俘虏的其他八位皇子皇孙一起押往北京,朱由崧仅仅在北京度过了不到一年的亡国之君生活,就被清廷以谋反的罪名连同其他八名皇子皇孙杀害于菜市口,据说朱由崧被弓弦勒死,留了个全尸。?
百度搜索 明末挽歌 天涯 或 明末挽歌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