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晚清大商 天涯 晚清大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大山之子》——第二部 晚清大商
第07节 丁萍儿
三世单传的独苗苗于平江,承载着三河于氏家族的一切,六岁那年,便被父亲大人送入了“望山书屋”;
母亲王玉芬虽是心疼得紧,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还是懂的,一早送了平儿出门,下午接了平儿回屋。这样,于平江这娃娃,每日除却随了蒋先生功课,其余的时间则统统被母亲笼了在身边。
过不几年,于慈恩终是看出了端倪:自家这根独苗苗,朽木不可雕也,嗯,断不是读书的料。
你想你想,书院的蒋先生自是放纵,回家又有母亲溺着,背书太苦了,写字太累了,不若好吃好睡,长好身体才是正经。
有了这样的先生纵着,有了这样的母亲溺着,于平江这娃,那书读得,能不一塌糊涂么?
一晚,夫妻在床,于慈恩搂了玉芬在怀,说些闲话:“我的个香香姐呀,你这相夫么,自是没得说的,只是这教子么,怕是有些儿不妥哩。”
玉芬姐睁眼盯了丈夫:“嘿嘿,相夫教子,老姐我何有不妥了?”
于慈恩叹口气:“唉,你看你看,咱家平儿,你只顾惯着溺着,那书读得,渣哩,纯纯的渣哩。”
玉芬姐挣脱出怀,坐了起来,把半个光光的身子露在被外,拧着于慈恩的耳朵,好一顿教训:“嗬,平儿渣?嗬,咱平儿渣?你自想想,你老于家祖宗十八代,可有读书不渣的?咹,可有不渣的?”
于慈恩呼疼起来:“哎呀哎呀,疼哩。我又不是责你,下那重手做咋?香香姐,轻轻的拧,行不?”
王玉芬吃吃地笑起来:“哈,知道疼了么?实给你说哈,谁说咱平儿渣,我就收拾谁,知道不?再说了,你也不想想,蒋夫子那书,读来有甚用?经商?发财?致富?成家立业?书上有么?嘿,一些儿也没有噻,读来做甚?”
于慈恩哭笑不得:“香香姐的意思,咋办呢?”
玉芬用纤纤素手揉着于慈恩发红的耳朵,轻言细语地商量起来:“咱送平儿入塾哩,本就没指望着金榜题名,只不过图着识些字儿,明些理儿。咱老于家的根本呀,不在读书这一途上。依我之意,不若退了这塾,让平儿学些经商理财的手段,可好?”
十四岁时,于平江退了私塾。
经商理财?嘿嘿,翻翻帐本儿,看看数据儿,是可以的,要出外行商,嘿嘿,是断断不可以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香香姐会让心尖尖肉去吃那些苦,遭那些罪么?
于平江学没学到经商之道,做母亲的并不在乎。她在乎的,却是另外一事——眼看翻年便满十八岁了,这大婚之事,却仍无一丝儿着落。
原来,于平江这小子,跟从塾师蒋先生,学习“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学,就是八年。同班的女生倒是有几个的,可惜了,任那些个美女如何挑逗,这小子,八年啦,都“早恋”不起来。
媒婆们,硬是把于家门槛都踏破了,一个个的口若悬河,天花乱坠,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摇旗呐喊,任你怎样地鼓吹,小子就是不吱声儿。
母亲王玉芬,眼见得于家这根独苗,榆林疙瘩似的,咋就还不开窍呢?万分着急起来。
于慈恩笑笑:“嘿嘿,这小子,咋就不跟老子学学呢?想当年,老子十二岁,便情窦初开了,早恋起来了,追起女生来了。这小子,咋就不遗传老子呢?”
“哦呸!”香香姐脸红起来,“咱说正经哩,你咋扯起陈年旧帐来了?”
于舵爷拍拍香香姐的纤纤素手:“别急,别急。待老子明查暗访一番,探个明白,再作计较。”
于是么,于舵爷老爷子一声令下,于是么,自有堂口一众喽啰争相效命。不几日,喽啰回报:“恭喜老爷子,贺喜老爷子。于少舵主,早有可人儿。”
“哟嗬!”于舵爷捋起胡须来,“哟嗬,老子面前,玩起兵法来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了,私心暗许,偷偷摸摸了,人不知鬼不觉,竟勾搭上了。何方女子呀?”
“三河县东街,不是有个丁举人么?便是丁家小丫呀。”
“丁举人?丁家小丫?”于慈恩拍拍脑袋,想起来了。
东街临尾,确有一户丁记人家,自打三河置县,便迁了来的,也算得是三河原住民了。
丁家祖训,便是那“耕读传家”。
原来,这丁家,不知哪世先祖,秉烛夜游,哦,错了,秉烛夜读。读到《吕氏春秋》,感慨起来。原来,吕不韦吕大官人有句名言,说,务农乃一本一利;经商乃一本百利;做官呢,乃一本万利。
于是乎,这丁家老祖,便定下心来,决意走这“一本万利”之路。
大家知道的,清朝任官之道,有两条。一是习武上战场,以敌人的人头去博取官位;二么,科举,考取功名。
这丁家人,祖祖辈辈,诗礼传家,甚重科举致仕,对那打打杀杀,取人项上之头的事儿,是极为鄙夷的。
有了这祖训,后世儿孙便全力以赴,科举起来。
前几辈,出得几个秀才,离那“举人”之位,差不甚远,但总差那么一丁点儿。踮起脚尖呢,总摸得着,想要取了来,却又差着手指尖尖。
没法。祖宗之训不可或忘,这科么,还得举。但是呢,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些个维生的东西,还得买。总不能成天饿得半死,去“之乎者也”吧?
丁家便照了当时的流行做法,设间私塾,吸纳一些有志于科举的富家子弟,收些束脩,以应生活。
就这么的,老丁家后世儿孙,一边设塾授课,一边八股,不死不休,不,死了也不休。因为,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匮。咱就不信了,愚公能移走太行王屋,咱老丁家,竟中不得一个举人。
皇恩浩荡啦!天道酬勤啦!哟嗬,到得这一辈,老丁家,哟嗬,居然就时来运转,出了人才。
丁毅中,十四岁便中童生,十八岁便中秀才。哇噻,神童呢。年仅十八,便中秀才,自是文曲星下凡哩,前途不可限量哩。
一时,在整三河,都传为美谈。
巧了,恰有一湖北商人,姓骆,因了生意上的纠葛,昔日好友反目成仇了,便连夜变卖家产,携了妻女,避仇到此。
偶尔,听得这美谈之事,便上了心。暗想,自己逃难到此,举目无亲,要是能傍了这丁家,岂不美哉?
暗地里一打听,哈哈!丁家,果真诗书世家,丁家小子,果真年方十八,并且,尚未婚嫁。哈哈,咱家独女,不是正正十六岁么?不是正正待字闺中么?哈哈,此乃天作之合,不可错过。
于是,骆老头儿毛遂自荐,把个如花似玉的独女儿,骆小莲,赠与了丁家小子为妻,连带着,自己老两口,也搭了顺风车,进了丁家之门。
骆小莲,这小女子,端的不简单。既是骆家独女,自然深得父母宠溺,自小便随了父亲,在生意场上往来。虽没入塾上学,却喜翻看帐簿,因此,父亲教读,识得许多文字,更悟得许多经商之道。
嫁到丁家为妻,骆小莲便思量起来。这丁家夫君,志在科举,本是好事儿,但这设塾收徒么,却是不好。
为啥不好?嘿嘿,这小女子,心思缜密得很。
一则,一心不能两用,设塾占了大部精力,用在科举上的精力么,便有限了;
二则,收得那么丁点儿束脩,实在可怜,杯水车薪,当不得大用的。这科举,岂是仅凭文章锦绣,便中得举人的?世人常说,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世人还说,场内功夫场外做。要中得这举呀,场内功夫不可少,场外功夫更少不得。
三呢,自古语云,穷不习武富不教书。这开馆设塾,收徒授课的,不过都是些穷酸秀才,很为世俗不齿。不仅世俗鄙视,便是自己,也感觉莫大的委屈。
还有,第四,父母虽小有积蓄,但坐吃山空,总不是长久的法儿。再说了,自己随得父亲,对这商道之诀,熟手得很,何不用了自己的生财之道,解了钱钞之困?
于是乎,丁家便关了塾馆,开了两间铺:一铺粮店,一铺布店,雇着四五个伙计,小莲精通商道,为人又极是圆泛,又有父亲从旁指点,把个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丁毅中,没了设塾收徒的忙碌,没了油盐柴米的劳心,里里外外,自有小莲照管,自己呢,便心无旁骛,专心读那四书五经,专心作那八股文章,至于会会文会,拜拜学政,小莲夫人更是鼎力支持。嘿嘿,三十余年皓首穷经,嘿嘿,果真,就中了,举人!
报贴的衙吏刚离去,丁家便筹划起大庆来。宴会,盛大的宴会,载歌载舞,普天同庆,咱老丁家,祖坟终于冒了青烟。
实说,丁家当得这样的盛宴。整三河县,自打升镇为县,便只出得两家举人。第一家么,蒋氏,舍我其谁。丁家,便是第二了。这等大事,岂可锦衣夜行,一家独喜?阖城名望,岂可不同喜一同喜?
于家,自然也在被邀之列。老太爷于慈恩,便带了儿子于平江,前往同喜。
中午正宴,下午呢,大戏侍候。
于慈恩是大伙儿关注的第一公众人物,自然不便离开。再则呢,两家生意上有往来,丁家的粮店布店都由于家供货哩。第三点,这丁家举人是可以为官的,而且听主人讲来,似乎已然在京师活动开了,想要谋个县令州官的什么来干干,孔老夫子说过的,“学而优则仕”呀。
于舵爷端坐正中,边看戏边同主人闲话,时不时的,还得给问好请安的名望人士回个礼,忙得不亦乐乎,倒是放任了于平江这小子,偷偷儿到处乱窜起来。
丁毅中,而今的丁举人,仨小子,年数跟于平江相差不多,志趣爱好呢,也很投缘。四小子聚了一团,不多功夫,就热络起来。
戏台上正演川戏,总是锣鼓乱敲,叮叮噹噹,乒乒乓乒,要么,便是老生老旦,拖长了声音,装腔作势,哼哼哈哈,不知唱些个啥玩意儿。只那变脸,稍有些看头,却又晚场才有。总之,这川戏么,很不合小子们的口味儿。
四小子一合计,便相邀相随,到后院玩耍。
后院也在演戏。原来,那时,很是男女大防。加上这丁家,诗礼世家,更是大防得紧。男性公民,都在前院,女性眷属呢,则在后院戏耍。
这后院的戏么,自然,四个小子也没兴趣。倒是后院花园,似乎有点意思。于是,四个小子,手拉手肩并肩,挤过女人堆,径奔后花园。
丁举人还有个女儿,排行老四,正倚在母亲膝上,陪了众人看戏。这戏么,她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正在无聊。忽见三个哥哥,拥着一个后生,进了后园。便扔开母亲,追了过来。
丁家这小妹,乳名萍儿,年方十六,长得甚俊,清清秀秀,袅袅婷婷,但一直未放夫家。
因为,天足。?

百度搜索 晚清大商 天涯 晚清大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晚清大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山中愚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山中愚夫并收藏晚清大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