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晚清大商 天涯 或 晚清大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大山之子》——第二部 晚清大商第01节 定居三河
一千年多前,中国历史上出了个大大有名的皇帝,“陈桥兵变”啦,“杯酒释兵权”啦,便是宋朝开国之君,太祖赵匡胤。
至宋中期,西北辽阔无际的草原上,几个“非我族类”的蛮族,争夺起西北草原之主来,你攻我伐,征战不休。后来,一个英雄汉子,名唤铁木真,一统茫茫漠北,被推为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
老子英雄儿好汉,成吉思汗的后继儿孙更是个个了得,带着一班子蒙古铁骑,纵横天下,莫敢当其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大的王朝——大元帝国。
蒙古人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自小习练骑射,骁勇无比,也残暴无比,重土地不重人口。但凡攻城占地后,便要施行“车轮斩”——高于车轮的男性尽皆屠戮,只留幼儿与妇女——并且,这“车轮斩”只适于归降者。那些个据城顽抗者,则皆屠城。
蒙古铁骑攻至波斯湾一带,西人既惊悚强悍战力,更恐惧其野蛮行径,心惊胆颤,惶惶不可终日。却逢元朝内乱,几弟兄为争夺汗位内讧起来,这才免得一场灭族之灾。
一千多年后,一代伟人写有一词,有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的“一代天骄”,便是这家伙了。
这个《沁园春?雪》选入了初中课本。于小山读到“一代天骄”,便至为神往,心思控弦不住,早跑到几千里之外的北漠草原上去了。
你想呀,一骑高大雄健的战马,赛过姜子牙的麒麟,赛过关云长的赤兔,收卷前腿,腾在空中,望天长嘨,汗血宝马哩,只闻其名,不见其形哩,如风般地奔驰于莽莽草原。其上,端坐一人,勒缰腾立,双腿微曲,支撑着全身,扭转身子,左手持弓,弓如满月,右手控弦,弦作霹雳。一只金翎,搭于紧绷的弦上。这蒙古汉子,仰望漠漠长空,一只大雕张了长翼,翱翔于云天之际,前伸双爪,爪尖内钩,正作俯冲状。突然狂风猎猎,蓬草漫飞。这意境,何等萧瑟,何等肃杀,又是何等壮怀,何等英烈!
其时,于小山这伢正读初中,十二三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起来了。这家伙,真是个人才,仅凭了“弯弓射大雕”五个字,就神驰天宇,引发出这么多奇思妙想来。
听得吴名说书,说是,成吉思汗这家伙,贪得无厌的,其后世子孙么,便都贪得无厌了,继续东征西讨,继续开疆拓土。后来?后来么,自然,就跟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世子孙们,掐起架来了。这些个事儿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啦,岳飞大战金兀术啦,等等等等,大家都是听过许多的了,耳熟能详的了。
咱就单说金兀术,这小子,可有本事了。我猜呀,极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帐下的一员虎将。可惜,吴名说书,重点部分精彩部分,都在辽国萧太后身上,以及杨家女将们的爱情上了。这码子史实,未有片言只语的交代。
后来,得个空子,我曾询过伍玉平。嗬嗬,这糟老头儿,笑我,说我是什么“张冠李戴”。再后来,我向于小山讨教。小山子倒没笑话我,只说,辽是辽,金是金,西夏是西夏,大元是大元,不是一码子事啦,就如几个大家族,揉捏不到一个屋子,也尿不到一个壶里的。
抱歉,耽误了大伙儿的美好青春,也没把这个事儿整问清楚。看来呀,这书读少了,还真不是个事儿。不过么,这事应该是难不到你们大伙儿的。听说,有个现代名人,唤作金庸,世称金大侠的,最近写了本历史书,书名儿好像叫作《射雕英雄传》,讲的似乎就是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你不妨买来看看,增长一点历史知识,还是必要的,是吧?免得像我样,老整些笑话出来,误人子弟哩。
话说回来,这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确是英雄。可惜英年早逝,皇子尚小,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满想等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弟弟会把皇位还给自己的后代的。人心叵测的啦,赵匡义这老儿,终是舍不得皇帝的宝座,竟直传与自家儿子,只把侄儿封作八贤王,哦,就是杨家将、包青天故事里,那位八贤王啦。
可惜呀,赵匡义下传的宋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一个更比一个孬,整个的一窝窝小耗子,荒诞无能,愚昧无知,哪是成吉思汗后代的对手?被那些个弯弓射雕的蒙古铁骑,从大梁撵到了临安,哦,就是从河南开封撵到了浙江杭州,最后,撵到了海上,几个小岛子。再最后,末代丞相文天祥,也打不过蒙古人,被抓了俘虏。这文丞相,历史上少有的忠臣哪,不投降,游街示众三日,砍了头。临刑,刽子手问他,可有话否?文丞相就只十四个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咹,我又搞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七言律诗,最后两句,前面还有六句?嗯,有可能是我记错了,好像,伍玉平也讲过这么回事。你娃娃晓得的,老叔我呢,脑容量极其有限的,何况,又上了点岁数,不记混,才不正常哩。
话说,文大丞相是取义成仁了,其手下,一个名叫陆秀夫的,被铺天盖地的蒙古兵,围在了荒岛上。想跑,已是不能。现在而今眼目下,便只死路一条了。俗话说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要死,也得拉个垫背的吧,于是,老陆,这家伙,抱了六岁大的小皇帝,蹈海了。
蹈海?哦,就是海里跳舞噻。
在我想来,这陆秀夫,既是文丞相的手下,自然也就是忠臣了。本意呢,眼见得这蒙古人,马上功夫甚是了得,我姓陆的,陆上是打不过人家的了,那么,何不到海里见个高低呢?蒙古鞑子,北方人呀,旱鸭子呀,不习水呀,你不是挺有本事的么?水里来呀。或者呢,这老陆,是想抱了小皇帝游水逃命,逃到另一荒岛,继续游击战争,也是未可知的。
啥?你这后生,夸赞老叔,想象极其丰富?死的说活了,跑的说飞了,天上的说成地下了,西方的说成中国了?佩服?
佩服么,说不上,妙笔生花么,倒是贴切。小娃娃,你老叔我,听了吴名那么多说书,再把这些故事讲给你们听,没有一点儿临场发挥的本事,能行?
这大元乃大漠异族,非我华夏,自然就没有“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没有了规矩,自然就没了方圆。加上这草原蛮子,历来识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因此上,自成吉思汗后,便在“汗位之争”上,不断地演义着惨剧,你来我往,争权夺利,兄弟相残,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
到得元末,这汗位之争的事情愈发多起来,也愈发激烈起来。
到了元朝第十三世皇帝,娶了位汉族女子为妃。这位汉妃,生有一子。
其时,第十三世汗位未稳,正与弟弟斗得昏天黑地。这汉妃呢,有感于宫廷斗争错综复杂,你死我活,并且,顶顶重要的是,“汗王”夫君取胜的可能性不大,就求得十三世皇帝的同意,带了宝贝独子,秘密地隐居了。
湖北黄冈,当时乃是化外蛮荒之地,多民族杂居,元人姓氏又复杂,当地人不识元人文字,又不容易记住元人名姓,就把这些叫不出姓名的外邦人,统称为“金人”,故以“金”相称。
这位汉妃啦,真有未卜先知的明智。不久,十三世“汗王”在皇权之争中失败被杀,陪他送死的,还有身边的皇子妃嫔朝臣侍卫。唯有这位汉妃和她的儿子,独存了下来。
这位汉妃带着儿子,还带着许多许多的金银财宝,以“金”为氏,定居黄冈,购地起屋,经商营利,日渐富足,终成黄冈大富。待得宝贝独子满得十八岁,为其娶妻纳妾,做起延续后代的千秋伟业来。
这汗妃之子,就是湖北黄冈“金”氏的开宗之祖了。因是成吉思汗的后人与汉族女子的共有之物,故名金汉祖。
汉妃临死,告知儿子金汉祖:金姓后人只能从商不能仕官,从商自会赢利无数,富甲一方,做官则会刀箭加身亡于兵祸;从“金”氏始祖起,都是独子主家;想要家族人丁兴旺,除嫡子主家之外,其余兄弟只能分开立户,如果不分家,结局只会是兄弟相残,最后只能剩下一个。
汉妃母亲谆谆告诫:切记!切记!传之后世!
汉妃母亲的临终谶语,果真就应验了。这金汉祖为要兴旺香火,纳了许多小妾。无数的辛勤耕耘,终身劳累,女儿倒是生了不少,儿子却只一个。
后来么,“金氏”二世三世四五世,等等等等的后代,便传承了“汉妃”的遗世之训:只从商不仕官,兄弟多人必分家而治。至朱明王朝后期,果然人丁兴旺,富甲一方。
后来,“金氏”后代,也理不清是几世了,生子五个。这个主家人,不信祖传的家规训令,不让儿子分家而治,并且还给长子金仁贵,买了个“黄冈县令”的官儿,想要光耀门楣。
时正末明,天下大乱,湖广之地更是兵连祸结。适逢张献忠纵横两湖,偏这黄冈县令金仁贵,率众抗拒,死不投降。张献忠破得县城,恼羞成怒,下令尽屠金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一个不留。
可怜金家众多人丁,被这个不遵祖训的家主,害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整个的黄冈县域内,金姓人氏不剩一个。
巧了,嘿嘿,巧了。金家第五子,也就是老幺,奉了指派,前往四川贩运井盐。听说黄冈屠城,金氏人口一个不留,没敢回去。
这个漏网小子,名作“金远万”,便化名“余元迈”,留在了大公井这个小山村,娶王氏为妻,过起了生活。
这个“公井村”,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盐都自贡市。
——“余”,取“金”字少底一横。
再后来,张献忠进剿四川,屠戮人民,十不存一,就有了“湖广填四川”,将那两湖两广之民,绳索捆了,绑来四川,以实人口。这个事儿,吴名说书,是讲过的。
“七杀碑”的事儿,大伙儿是听过书的,都知道噻。张大帅屠川,其残暴程度,比起蒙古鞑子,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余元迈吓得,我的妈呀。所居大公井,虽是小村小镇,却为川盐重地,商贩走卒甚众,再不逃之夭夭,怕是祸在眼前哩。还有,这名儿,也得改改,嗯,改改。“余”“金”两字,极易误写,更易误读,安全系数实在太低了。
于是,“余元迈”便成了“于运方”, 带着王氏,连夜西遁,远远地,躲到咱双度来了。
——“于”字为“金”“余”两字共有笔划,且与“余”谐音。
其时明末清初,还没有“横断山”这系山名。于运方逃难躲灾的地儿,只是个寨子而已,散落在大山余脉与川西平原交界处,二十多个民族杂居,偏远蛮荒的化外之地。其时,还没有响水高桥这样的街场,当然,更没有三河县双度市这样的大城市了。
化名“于运方”的金家小子,本是到自贡贩盐的,所带钱钞自然不少;从自贡避难到咱双度,自然也带了钱钞的,便将此作本,做起了生意。王氏也还争气,二子一女。于运方又娶了个瑶族美女为妾,继续扩大着兴家添口的事业,又生一子一女,家业日丰,人丁渐旺。
双度市于氏先祖于运方,一妻一妾,三子二女。
长子于明浩,不消说的,留在双度。后来,西南大山里几个土司作乱,这场祸绪来得猛烈,竟波及到了一山之隔的双度,于家受损最重,万贯的家财被洗劫一空,满门的人丁也一个没留。
二子于明海,亦是大妻所生,按了于氏老祖之训,自当分脉出去,独立门户,自谋发展。只是这安置之地,却是隔得老远:达州的开江。
第三子于明洋,乃是瑶族小妾所生。这个瑶妹妹,极得于老太爷的宠溺,不忍独子远离,老太爷爱屋及乌,也就分置在了三河口,离双度不远的,水路不过大半日行程。
这个三河口,因着盘龙、玉龙、大龙三河交汇,水运极是方便,更有一条大道,连接省城和藏地,渐渐地便有山民定居,做些食店旅馆的营生,渐渐地生意兴隆起来,渐渐地人口繁盛起来,民间称谓:三河堡。
改土归流那时节,依了朝廷的统一规定,“堡”的名儿是不能用的,便有了正式的官方称谓:三河寨。
三河寨么,嗬嗬。再后来,人口更增广,经济更发展,村呀寨呀的名儿太小气,当不得名实相符,便升置为三河镇,而后扩镇为县,便是而今的三河县了。
对头。三河县的于氏先祖,便是于明洋。
百度搜索 晚清大商 天涯 或 晚清大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