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虎啸中原 天涯 虎啸中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1900年之前,冀军(主角派)。毛瑟71改。基本参数不变,增加了一个装三发子弹的弹仓。小口径无烟药后膛枪大规模生产问题特别大。不如**瑟生产方便。选定11毫米**瑟是因为它能和甲午时期的日本陆军通用子弹。为啥不选84,是因为这东西毛病有点致命,打不准。另外,后勤不允许,那个弹簧的制造也是个大问题。
后勤(加粗)
在甲午战争中,侵入朝鲜的日军部队完全不必担心后勤——按照近代陆军规制,日军沿途设立兵站,派专门的后勤部队负责,无论是后送伤员还是补充兵员都能畅行无阻,弹药物资的补给源源不断。
但对于清军而言,后勤是个可怕的问题。
几个汉族地方官僚东拼西凑的陆军精锐,完全没有配套的近代化后勤系统——在国内镇压叛乱还好,出国作战则将这一弱点暴露无遗。近代化的武器装备带来古代不可比拟的杀伤力,但是与杀伤力所伴生的,便是成指数级增长的后勤需求。洋枪洋炮的弹药消耗,完全不是飞矢箭簇时代能相提并论的。
?淮军装备的加特林机关炮,有过现代轻武器射击体验的人都知道,自动武器是多么的“吃”弹药
雪上加霜的是,甲午战争中,清为了节省远征国外的军费,没有让那些被称为“长夫”的民夫随军出征。入朝清军都是“作战部队”,却被迫自办后勤,半数的军人和战斗力被拖累在繁琐的粮草弹药运输上。
朝鲜半岛多山地,当时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贫瘠的土地连喂骡马的草料都无法生长。道路泥泞,清军只能雇佣当地农民拉着牛车前进,不仅成本高而且速度慢,到半岛中部的平壤以南地区耗时近一个月。加上入朝各部互不统属,各自的运输队在路上造成交通堵塞,除了左宝贵所统领的奉军有一次冒险选择水路,耗时8天完成运粮任务外,在朝鲜的清军就没有接受过几次补充,几乎只有入朝自带的弹药可用。
李鸿章并未坐视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后勤效率,他提出购买2400头牛,统一调配,建立“驿站”式后勤运输系统。如果可以建成,这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后勤系统的巅峰之作。但是直到战争爆发,该计划依然留在纸面。(引自网易)
1894年9月15日夜,叶志超下令全军北撤。在文人记录的历史中,将叶志超视为逃跑将军。但叶志超的命令并非他一人之决定,而是召集指挥官商议之后的结果,其余将领在会上反对——因为在左宝贵阵亡后,清军已丧失诸多战略要点。更严峻的是“弹尽粮绝”,而这一点被许多研究者视为“谎报军情”。
1895年8月至9月,大批清军战俘归国。盛军军械委员邱凤池在获释归国后,作出了极为详尽的述职报告。盛军所有的军械、弹药物资共曾收到两批,包括75mm克虏伯行营炮炮弹1200发、2磅小行营炮1200发、加特林机关炮炮弹50000发、各类步枪子弹50万发。到9月15日平壤激战为止,这些炮弹已经发放到各单位,库存仅剩余各类步枪子弹10万余发、克虏伯炮弹350发、2磅炮弹300发,加特林机关炮炮弹没有存余。看起来这些数字还算可观,但如果参考清军在朝鲜作战的消耗,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淮军的75mm炮兵部队,是李鸿章着力建设的近代化部队,但是炮兵部队对后勤依赖极大,没有炮弹的火炮只是笨重的大管子,一无所能还平添累赘。战斗中清军的弹药很快消耗殆尽,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就难以击退日军源源不断的进攻
盛军在9月12日小战船桥里之后,只在15日进行了一天的平壤防御作战,期间消耗的子弹竟高达75万发。盛军从国内出发时每名士兵携带150发子弹,以5000人计算,到15日中午,盛军已经打完了全部的弹药基数75万发。邱凤池所储存的子弹总数只有50万发,不足以再补充一天所需的供应量。盛军炮弹则消耗了2800发余发(加特林机关炮属于速射武器,不在统计之列)。盛军装备各类火炮近20门,出发时每门火炮配发50发炮弹,加上邱凤池所保管的炮弹共计3400发,2800发的消耗量意味着到9月15日下午,除了库存的600多发炮弹外,各炮已经没有弹药。以盛军为例子,不难看出如果清军继续死守,恐怕次日的战斗结束前,清军就必然弹药耗尽了。
当时,清军军粮7000石囤积在义州无法转运。而防守平壤的清军则不得不在朝鲜就地筹措粮食。根据日军统计的战利品清单计算,9月15日大战当日,平壤军粮只有1600余石,约8万斤,仅能维持一周时间。如果算上平壤城中两万居民,只能维持三天左右。(引自网易)
其实叶志超本身的兵力在当时的平壤城中并不多,只有2000多残兵,后勤保障,也仰赖盛军,在战时,他还曾向盛军前敌军械委员邱凤池处借了哈乞开斯步枪子弹10万6千颗。
也正是这位邱凤池,在战后的奏折中提供了一系列的盛军军储弹药的数字,可以验证当时的平壤城是不是“军储丰厚”,此处就不细引,只着重说几个数字:
1,各营各炮自带炮弹五十颗;
2,每枪自带枪子一百五十粒;
3,于八月十三日战至十六日,计四日内,约施放枪子七十四万粒之谱,炮弹二千八百余颗之谱。
需要指出的是,邱凤池本人是盛军的前敌军械委员,盛军在平壤有6000人左右,占当时守城兵力11000人的一半,而其火炮则是平壤驻军的大头。
那么,我们看一下日军在平壤城缴获的情况:
1,各式炮弹840发;
2,步枪子弹56万发。
3,火炮35门,含12门克虏伯75毫米山炮,4门克虏伯75毫米野炮。
综合一下信息,也就是说,4天左右的时间里,6000人消耗掉了74万发子弹,2800发炮弹,平均每天是18万发子弹,700发炮弹。
事实上,日军真正对平壤的高强度攻击,就只是农历八月十六凌晨4:30—14:00左右的近10个小时罢了,看起来像是泼水一样疯狂是吧?
事实上,对淮军的德行有十足了解的袁世凯在给盛宣怀的电报里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据他估算,200发子弹在淮军的手中,不到10分钟就会打光。
换句话说,在平壤库存的56万子弹,840发炮弹,让神勇的淮军将士们撒欢地打,不到1天的时间,就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叶志超所说的“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还真是句句实话。
另一方面,平壤城中的粮食一样告急,叶志超在大战前早已给朝廷上了奏折,5船军粮在大同江被日军所劫,平壤城中存粮不足5日。
看了这个奏折,连清流大将翁同龢都在日记里写下了“此师殆矣”的评语,说明平壤城的困境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引自凤凰网,刘三解)
理解万岁。
机枪 马克沁不靠谱。老李造了一批,结果不能用。搞不成钢材。还有黑药版马克沁太坑,也是老李被忽悠了,看马克沁机枪打俩小时试试,肯定后悔。无烟**不能批量生产,只有栗色药。低点的哈奇开斯还行,零件特少 维修很方便,枪管钢搞不定,放弃。
仿制并大量装备的手摇加特林很靠谱。就是对士兵心理要求很高。这个没办法。
火炮,管退炮没有(陆军)。难度很大。还是七五行营炮(75mm克虏伯行营炮,由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888年制造,射程5000米,随炮配有弹药车,可装弹24发。)重炮放弃,实在是用不到。轻点的大口径臼炮。
手枪
日军:明治11年(1878年)日本开始向美国进口史密斯威森三号****作为军队的制枪(日本称为 米式一番型拳铳),该枪就是日本第一款****,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军使用的也多是该手枪。
史密斯威森三号转轮手枪
开启国产之路——二十六年式手枪
与奉行造不如买理念的晚清军队不同,日本一直强调武器国产化。甲午战争前日本陆军的步枪和火炮都已经基本完成国产化,手枪自然也要国产化。1892年日本以法国MAS1892型手枪为原型研制发射无烟**的新式手枪,并于次年(明治二十六年)研制成功,命名为二十六年式回転式拳铳。
法制MAS1892型转轮手枪
明治二十六年式转轮手枪
明治二十六年式手枪 口径9MM 全长231mm 全重907g 装弹6发,除了是日本第一款国产****外唯一的特点就是威力小! 二十六年式手枪使用的9*22MM手枪弹 弹丸重15克 枪口初速仅有152米/秒 而枪口动能仅有112焦耳,而一般的勃朗宁手枪的7.65mm手枪弹的初速达371米/秒 枪口动能达416焦耳,枪口动能差距接近四倍。 同时期的手枪弹里,二十六年式手枪弹的只比.25ACP弹药威力略高(弹药尺寸6.35x16mm 枪口初速248米/秒 枪口动能89焦耳)而.25ACP弹的定位是给微型自卫手枪使用的。作为军枪的二十六年式手枪威力仅能胜过此类手枪实在是不光彩。
清军 没查到。
冀军手枪毛子的m1895,名号七音子。至于肉搏方面,一人一套胸甲,一把长枪。可以组合,没啥事,枪杆支帐篷,枪头做匕首。难度不大,两米硬杂木杆子,很容易得到。

百度搜索 虎啸中原 天涯 虎啸中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虎啸中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乌鸡蘑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乌鸡蘑菇并收藏虎啸中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