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朝华夕秀 天涯 或 朝华夕秀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千百年来,王莽先生留给后人的印象,基本上都是一个大坏蛋,大奸臣,京剧当中的地位和曹操先生一样,都是永远只有唱白脸的命。传统的史家对于王莽的攻击,火力首先集中在他谋朝篡位,得国不正。在这点上,王莽先生无疑觉得自己是冤枉的:“古今玩来那么多开国帝王,都可以说是或直接,或间接的谋朝篡位者,为什么偏偏就揪着我不放?比我王莽恨的比比皆是,再说了,在开国帝王中,有几个是像我这样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王莽越说越生气,急忙把孟德公拉来救场,问道:“大家都是读书人,你说,王莽这叫篡位吗?”很明显孟德先生不想理会他:你呀的,我也才是大汉丞相,魏王,我可没有篡位,别把屎盆子往我身上推,谁跟你一样?近世以来,皇帝早已不坐朝廷,少了忠君爱国这顶大帽子,对于王莽的评价才渐渐的有所改变,这其中,尤其以吕思勉先生最是力挺王莽哥:“王莽为有大志之人,欲行其所怀抱,势不能不得政权,欲得政权,势不能不替代刘氏,欲替代刘氏,则必须排除外戚,铲除异己,皆势不能勉,此不能以小儒君臣之议论也。”
应该说吕先生的评价从客观上来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犹如窥探到了王莽的内心深处。王莽代汉自立,绝无道义之惭愧,因为自古天下有民,而贤者牧之。尧以天下禅舜,舜以天下禅禹,这就是墨家所谓的尚贤。当世大贤,舍我其谁?我王莽这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民,与其叫无能的刘家子孙占着茅坑,还不如我当仁不让,以以一己之力扛起天下兴亡的大旗。
当然对于天下兴亡,王莽先生还真是有一套切实的改革方案,也是说到做到,继位之初,便接连推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政,这里为大家选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点:
一,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均分配,一对夫妇,分田一百亩,八口之家,分田九百亩,凡过此限者,多余田地禁止买卖,一律没收。
二,废除奴隶制度,禁止新增奴婢,现有奴婢,允许继续拥有,但禁止买卖。
三,重要物资,国家专营,包括,盐,酒,铁,矿产,山泽资源,铸钱权等,商人一律不得染指。
四,贷款制度,人民因为祭祀或者丧葬的需要,可以向国家贷款,国家不收利息,人民因为要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向国家贷款以购买农具,利息则为纯利的十分之一。
五,稳定物价,五谷粮食,布匹之类的日用品,在供过于求的时候,由国家出面按照成本收购,避免物价暴跌,在供不应求时,国家即可以以平价卖出,防止物价暴涨。
六,鼓励生产,凡是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一匹,无力缴纳的,由国家强迫他服劳役,在劳役期间,由国家提供衣食。土地如果抛荒不耕,则征收重税,以示惩罚。
今日我们可以纵览历史长河,历朝历代都会有自己的治国方略,然无论是西汉文景之治,还是唐朝贞观之治,都不免俗套,所用方略者,往往都是以前朝为借鉴,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在加以改正弊端,这就不免有些缝缝补补,死水微澜的感觉。而我们在看看王莽先生的这一套治国之策,想必都是眼前一亮,神清气爽。以今天的眼光而乱,王莽的新政,与现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何其相似,我们感叹如此新潮的政治制度,居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过,不可谓不是奇迹,难怪很多朋友都称王莽是一位古今穿越者。
不过王莽的这套改革,虽是新颖,却难免与时代格格不入。王莽在细细考察王莽改革的动力本源,依然是儒家重农抑商的思想,其目标则是追求大众福利和社会的正义,也就是平均地权,保护民生,禁止资本作恶,打击奸商渔利。在诸多政策中,最为敏感,反弹最大的,则是第一,第二条,可想而知,这样的政令一颁布,当时那些地主老财和倒霉人口奴婢的人,立即会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都怕砸在自己手里,也不完全顾不上禁止买卖的条例,疯狂抛售。读至此处,那些为高房价而苦恼的人不免会产生现实的联想,现在的那些个炒房者,何时轮到你们恐慌?
在漫长的皇权时代里,王莽的这次改革,几乎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使老百姓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站在了一起。王莽的这次改革,本应有机会和秦帝国的改革相提并论,同样名垂青史,并彻底改写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成为万古留名的千古一帝。然而就是如此利国利民的政治措施,却最终失败,惨淡收场。
实时今日,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分析下,王莽怀抱的是全民小康的浪漫理想,他要在人间创造一个黄金时代,重现远古尧舜之世的荣光。然而,他激进的狂风暴雨式改革,大大损害了权贵大地主的利益,大家都知道其实每个王朝末期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国家土地十之八九都落入大地主手中,而百姓只能为其耕种交租。而此时西汉末年国家的土地兼并已经到了各地出现豪强宗族的地步,甚至到了刘秀建立东汉初期,仍然不得不对各豪强大家笼络。因此王莽土地国有的制度,首先就把自己与整个国家建筑对立起来,等于是站在了整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对立面。
这些豪门贵族开始私下抱怨,私下抱怨之后,就是公开抵触。王莽终日都被包围在这群土地既得利益者的吵闹声中,又无可奈何。当然有朋友会说,王莽先生不是心狠手辣吗?他完全可以把那些反对者全部杀掉。可他能杀光所有的反对者吗?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大到三公九卿,小到地方小吏,就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地主,而整个国家机器,说实在的就是这些地主团体在控制,把这些人都杀光了,谁来当官?此时能为官者,要么是举孝廉,要么是世家把持,把所有官都杀了,那新到的一批官还是这些地主的代言人。而此时科举制度还未出现,寒门士子仍然无法参与国家政治,因此王莽一心为之请命的那些穷苦老百姓,也无一人能站出来为他声援。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强敌环视,又无帮手,王莽很快就心灰意冷了,最关键的土地国有与废奴政治,在坚持四年后,便不得不草草收场。
如果王莽对新政能徐徐图之,先强弱后强,不断去弱化那些贵族对土地的控制权,在强化底层士子的政治权利,兴许改革能够成功。毕竟两千年后的毛伟人就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最终夺取革命胜利,掌握国家政权,说明这个路子其实是可以行得通。可是,王莽改革的最终失败,和他改革本身关系不大,因为还没等他细细部署的时候,却发生了接连不断的天灾。
在农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的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当政者最大的心腹大患。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正常的年月,扣除各种赋税,三年耕种,能有一年积蓄,便要感谢上天馈赠。一旦赋税上去,马上就要面临青黄不接,即便如此靠借贷救济也能勉强为生。可一旦碰到大规模的天灾,食物很快就无以为继,结果就是活不下去。
偏偏在王莽执政的后期,天下连连大旱,蝗虫遮天蔽日,大半个中国的农业,都在这种不幸的灾难面前接近瘫痪。如此大面积的天灾,瘫倒任何一位皇帝面前,都可能是就致命一击,哪怕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次瘫倒了王莽手里,王莽也只能是自认倒霉。
大面积的天灾引发了连锁的反应。首先是流民四起,流民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觅食。接着就是田地荒芜,劳动力短缺。再接着就是流民所到之处,相对粮食安全的地区也随之陷入粮食危机,更多无辜者会被迫卷入。当然有些人会说,不是国家会赈灾,怎么还有流氓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正常来说,如果一处地区有天灾,那么国家就会赈灾,这些粮食在地方官手里盘剥一遍后,也是有少量可以流到百姓手中的,勉强维持下也将就。可不断的天灾,国家粮食早已入不敷出,加上地方官的贪污,整个赈灾就陷入失控状态,于是老弱病残的死于半道,年轻的男女则加入流民队伍,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
王莽天风四年,也就是刘秀从长安潜逃会舂陵的那一年,数十只流民队伍先后出现,有组织就会有领导,而有领导就会有武装,于是全国各地流民武装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场。其中有名的如琅琊的吕母,会稽瓜田仪,南郡的张霸。江夏的羊牧,徐州的力子都等,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活跃在青州,徐州一代的樊崇武装(就是后来的赤眉军)和荆州的绿林军。
这些流民武装和刘縯的造反黑社会不同,他们并非一定要造反,他们实在是因为饿得不行,要活下去,这才报团取暖,希望能得一碗饱饭。他们都不愿意造反,也从来没有喊出推翻朝廷,王莽下台之类的政治口号。因为饥寒交迫,因为对生存的渴望这才走到一起。他们的愿望很简单, 就是希望能抱团挨过这段日子,挨到收割的季节,粮食成熟,便回到自己老家,重新开始生活。因此尽管这些流民武装的规模往往有数万之众,却并不敢攻城略地,只是转而掠夺粮食而已,而且还不敢多要,都是只求当日口粮而已。他们打心里还是盼着某一天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不敢把自己往绝路上逼,毕竟造反是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的,农村人普遍胆小,只要生活还有一点点希望,他们并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
而刘縯则不同,首先他是西汉皇族,虽已没落,但也属于没落贵族,自身有很强的政治原则与熟悉的一套政治制度,他们自始至终的目的就是推翻王莽,恢复大汉社稷,百姓们害怕天下大乱,而天下大乱则是刘縯最希望看到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成事,所谓一带将成万骨枯,活在最底层的穷苦百姓,永远是那些追求名利的垫脚石。?
百度搜索 朝华夕秀 天涯 或 朝华夕秀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