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十八天军 天涯 或 十八天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诗曰:杨家世代守忠义,为国为民不惜己;保家守土理为天,山河破碎家岂立?杨家弘字辈,是北宋杨老令公继业后第十八代,传到开字辈就是十九代了。杨弘公五子二女,个个武艺超群,除祖传武功之外,各人另有特技。大郎杨开东是个经营厂矿企业大家,湘波府自营有鞭炮厂、烟花厂,下设烟花原料厂,销售部,生产部。并开设煤矿、钨矿。另与人合股经营酒厂、蜂胶站、制药厂。开东都有任职,都得过问,他,日理万机,但心细如发。也是弘公最信赖的爱子。武功方面除继承了祖传的袖箭之外,又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技巧。北宋杨家将里的大郎冒名顶替宋皇,赴金沙滩谈判,继而谈判破裂,辽兵擒拿宋皇,大郎显出原像,手飞袖箭将对方将帅击倒,自己被辽军预先埋伏的刀虎手乱刀砍死。祖上血的教训,使后代聪明起来。杨开东知道,在击倒对方的同时,自己不能倒,消灭敌人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保全自己是为了更好的消灭敌人。这就要求在发出袖箭之时,与敌有一段距离,相距不可太近,亦不可太远。他把制敌距离定为一丈之内,太远准确率差,太近不好操作。他把袖箭改为绣花针,在练习准确率时,坚持在厨房里练习。厨房饭蚊子较多,他就把饭蚊子当做敌人,甩手一出五支绣花针,开始至少要钉住一个蚊子,天长日久,炉火纯青,技出精华,五根花针,一丈之内,保准定住五只蚊子。老二开南、老四开北,都是留洋海归,学的都是军事。老二杨开南,身患肺结核归国,回乡后在岳父王家疗养,是王府的祖传药方治愈了他的病。抗战爆发后,组织催他回部队,他认为:国军不是一心抗日,而是蓄意制造摩擦,自己人打自己人。自己归队后是抗命?还是违背组训,参与党派之争?不如安心守土保家园最好。于是婉言以病充因,没有归队。老三杨开西,膂力过人,八百斤磨盘,他用双手从磨盘上搬到地下,又从地下搬到磨盘上,毫不含糊,上下三个来回,大气不出,脸耳不红,湘波府长工们见多不怪。老四杨开北的膂力就是拜三哥所教,前文已有所叙述不再聒噪。不过,老三开西,却在祖辈义和拳运动中受到洋人的枪炮袭击而丧生的教训中,得到启发,他发明了一种防身盾牌,此盾牌收起来放在口袋里,不显山不显水的,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一旦遇敌,掏在手中,随手一舞,便像飞速的风车,经手腕舞动,快速旋转起来,手枪、步枪甚至机枪子弹都被挡在旋转的飞轮之外,给自己近敌与撤离创造了生的条件。杨三郎的这一活动盾牌源自宋代杨令公第七子杨延嗣之瞟眼法,金沙滩战役失败后,只有杨六郎和弟弟七郎在老父身旁,眼见杨家全军即将覆灭,令公派遣七郎回边关求取救兵,但遭到元帅潘云美的刁难,不发救兵犹可,反把杨七郎绑缚教场乱箭射死,以报杀子之仇。潘云美下令乱箭齐射,当时矢势如雨,箭箭当取性命。但所射百箭有余,没有一箭命中,七郎依然大声谩骂奸贼。想起此事,至今仍为杨门心中之痛。传说之所以无法命中,就是七郎深谙瞟眼法:飞箭即将着身,只要他眨动眼皮,飞箭就会偏飞,不能伤身。其实,传说他就已经发明了一种避箭活动盾牌,平时含在口里,一遇箭飞如雨之时,随口吐出,牙齿咬住把柄,将两根丝线吊穿的两粒珠子左右同时上下煽动起来,在把柄周围绕圈,形成两道隔离防圈,飞矢触及防圈即被击落于地。时至清代义和团运动,杨弘达的祖父杨万和参与义和拳,反击英军入侵京津。英军依仗洋枪洋炮,清军奈何不得。但却被义和拳近身肉搏,大量杀伤英军。当年,杨万和就用这一盾牌,掩护义和拳兵士撤退,而未伤毫发。只是到了万字辈手中,盾牌有所改进,双线改为四线,火枪子弹在一定的距离之间无法穿透四根飞速转动的惯力线。到了杨开西的手中,他把四线改为八线,都为金属质地环形锁扣衔接,轴上安装滚珠轴承,线端吊上铜钱样的圆坠,不用,收藏于口袋之中。应及时左手抓住四个圆坠,右手捏住把柄上下一抖,立马运转起来,在自己跟前画上八道弧圈,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敌人,敌人却枪打不着,实是护身的优质盾牌,尤其是掩护多人队伍一字型撤退,可保无虞。只是用将起来,要有一定的膂力,而且上下摇动越快,越能将所有子弹给打落于地,不过持续时间不可太久,需要适时而收。杨五郎开中,最擅长战阵之法。他所创立的五星战阵,可以二十五人齐上,五人一星,五角卷入敌阵,形成一颗五星,在统一的口令中,一颗五星在敌阵中滚动。敌人奈何不得五星,而五星却可成批杀伤敌人。此一战法,是杨门独传,在早年冷兵器年代,是制胜的法宝。但五星阵用人要求严格,就像后来的篮球赛,前中后卫相互配合。要求五人各有特长,武艺一流,最要紧的是要灵活,关键的是五人配合默契,相辅相依。五人一人差一点还可提携,但如弱了三个,则战斗力大大减小。动随令转,音落招出,上下左右,辗转腾挪,站跳弹沾,刀舞风随,眼观六路,耳听五方,见招拆招,化招还招,招招制敌,步步留神,同进同退,胜敌不恋,颓势退离。湘波府五子单出复出都可自成其阵,平时训练就多,而且武艺超群,足可独当一阵。杨门五子还有共同奇艺。一是轻功了得。前面已有所涉及。湘波府前门口有一大池塘,足有上十亩水面。他们将三根竹竿丢于水上,饱吸一口气,助跑三五步,就可以从竹竿上飞跃池塘。南方水田开始春耕就要上田蕂,烂泥田蕂人不能行走,踩下去淤泥没踝。早几年三郡边闹红军,**派“铲共义勇队”到处抓红军家属,误以为杨开西和杨开中是要抓之人,奋起直追。他俩就朝新上田蕂上跑,轻松地跑过几丘田,把“义勇队”远远抛在后面,也就逃过一劫。另一纵跳之功了得:五十步开外,他们在眨眼之间,三个垫步就到跟前。湘波府大门两边红底黄字一幅对联,左联为:誓死保卫祖国;右联是:绝不加入党争。横联是:恪尊祖训。正是这一对联,杨门省却了多少麻烦事,郡边立足了上千年,后文有机再述。如今三郡边十八主姓氏为首的都在,杨府招待中餐后,在大堂屋议事。大家分宾主坐定,一根水烟袋在烟者手中转着,满堂烟雾缭绕,充满着战争气氛,既严肃又紧张。杨门七子女下首对坐。杨弘公位居首席,干咳两声,说:“不瞒大家,日本鬼子已经侵犯三郡边,看来三边免不了一场战火,百姓必遭涂炭。怕,解决不了问题,日寇就是鬼子,对鬼魂,你越怕他越欺;把火焰扶高一点(迷信说法:为了防鬼,在自己的额头上,用手向上磨摸两下,叫扶火焰,可以仗胆。)把本事练好一点,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保家守土人人有责。”他环视周围,脸色十分严俊,说,“我先问问大家:是主战还是主和。是主和的话,赶快离开三边吧。我杨门主战不主和,这是祖训!”“好好!有你杨门带头,我们绝不当缩头乌龟!”十八姓氏纷纷表态,摩拳擦掌。杨嗲吩咐取出三十年的陈酿,杨、刘、何三家共同酿就的好酒,倒上一十九杯,抓一只雄鸡,去掉部分鸡冠,对准酒碗,滴上鸡血,每人一杯,焚香秉烛,对天盟誓:日寇犯我三边,欺神灭祖,我们誓死保家守土,如有异心,出卖百姓,全体共讨之,天地共诛之。干——接着,大家就如何组建自己的抗倭队伍出谋献策。三郡边十八大姓,家家都有看家护院的家丁,各姓男丁一般都会武艺,还在百姓中选拔一些青壮年组成一支民军,兵约200人,分为上、下、正伍大队,下设九个小队。小队长以上的头头,由湘波府组织训练。三个大队建有山寨,成品字形分布:白云寨为上伍大队,在三郡边最北的群山中;其岭地势最高可鸟瞰巴陵、通州;西部有罗阳寨,山上是个小盆地,驻扎几百人都不成问题,可以控制三郡边以西的广大丘陵地带。最东部的龙华寨,龙头沟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上有山泉、有房子、有鹿寨、有壕沟,可进可退,向东可入赣州,向北进入湖北。三个大寨,虽距几十里,但各寨设有巨钟,人工撞击,钟声遥遥相闻。湘波府养有信鸽,往年月与河北河南、以及云南广西的杨氏亲族的书信来往,就是信鸽所为,从来没有误过事。另外六姐七媚的神行之功,在三郡边的几百平方公里之内,来回不过是茶饭功夫。对于通信联络,三郡边仍然启用本土文字,对敌的几句紧要之语,规定很死,比如:问:“上尺士上?”(人到哪去了?)答:“上尺工上!”(正在做事或正在上班)又如“上和四四”(前两字是“烧”意、后两字“死日兵”);又如“冲啊!”就用“上四合工”,“包围”就用“合四合四”;“撤退、走、跑”就说“五六工尺上”;“刺要害”就说“四尺四尺”。这些话语,是对敌斗争的需要,相当于密电码,或者是队伍内部的口令。民军内部尽量用当地语言,外人无法听懂。比如说:“那边”就说“嗯伽比”,“江”说“缸”,“缸”读“乓”,“为什么”说成“何解”,“讲”读成“港”等等。另外,三郡边规定,敌寇来犯,队伍集中,枪不离手、马不离鞍、高度警惕、随时出击。设立明、暗几道岗哨。大户人家备有铜锣,小农之家准备了梆筒,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敲锣或梆筒示警,凡听到警示的都得自备武器,齐心合力应付。近年来,三郡边在鞭炮的基础上,开发出冲天花炮,可以连珠向天发射,响声几十里都能听到。为了抗日,湘波府会议决定,将花炮鸣放定为联络暗号。上伍寨鸣放十响、下伍寨十五响、正伍寨鸣放二十响;另外对于寨中的大钟的撞击,也有规定:一声后接连撞击为上伍、二声后接连撞击为下伍、三声后接连撞击为正伍表明有紧急敌情,需要各寨支援。这些规定,约定俗成,如果违反,就会受到民约或族规的处罚。如今大敌当前,三郡边的庙会,又重新作了规定。至于庙会组织,三边十八姓氏都是大庙会的主事,每年由六姓轮流充当,三年一个轮回。这年正好是“杨李林王郑黄”六大姓氏主持。这些姓氏的族长,大都是各保保长,又与当地**联系紧密,所以大事小事,令行禁止,说一不二。最后杨弘公又提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此题是三郡边繁衍生息、生老病死的大问题。这可真是:欲要成军问题多,未雨绸缪少蹉跎;不在一时心血急,梦想成真非南柯!欲知何等大事?请看下回分解。百度搜索 十八天军 天涯 或 十八天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