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巴奀月语录 天涯 巴奀月语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军事
《尚书》治要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三苗之民,数干王诛。率,循也。徂,往也。不循帝道,言乱逆也。命禹讨之〕。
《尚书》治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会诸侯共伐有苗也。军旅曰誓。济济,众盛之貌也〕。蠢兹有苗,昏迷弗恭〔蠢,动也。昏,暗也。言其所以宜讨也〕;侮嫚自贤,反道败德〔狎侮先王,轻嫚典教,反正道,败德义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废仁贤,任奸佞〕;民弃弗保,天降之咎〔信民叛之,天灾之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肆,故也〕。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尚书》治要
三旬,有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至诚感神,矧兹有苗〔至和感神,况有苗也。言易感也〕。”
《尚书》治要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以益言为当,故拜受,遂班师。兵入曰振旅,言整众也〕。帝乃诞敷文德〔远人不服,大布文德以来之也〕,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之必有道也〕。
《袁子正书》治要·论兵
夫为政失道,可思而更也。兵者存亡之机,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今有人于此,力举重鼎,气盖三军,一怒而三军之士皆震。世俗见若人者,谓之能用兵矣。然以吾观之,此亡国之兵也。夫有气者,志先其谋,无策而径往,怒心一奋,天下若无人焉,不量其力,而轻天下之物,偏遇可以幸胜,有数者御之,则必死矣。凡用兵,正体不备,不可以全胜。故善用兵者,我谓之死,则民尽死;我谓之生,则民尽生;我使之勇,则民尽勇;我使之怯,则民尽怯。能死而不能生,能勇而不能怯,此兵之半,非全胜者也。
《袁子正书》治要·论兵
夫用战有四:有大体者,难与持久;有威刑者,难与争险;善柔者,待之以重;善任势者,御之以坚。用兵能使民坚重者,则可与之赴汤火,可与之避患难。进不可诡,退不可追,所在而民安,尽地而守固,疑间不能入,权谲不能设也。
坚重者,备物者也;备物者,无偏形;无偏形,故其变无不之也。故礼与法,首尾也,文与武,本末也。故礼正而后法明,文用而后武法。故用兵不知先为政,则亡国之兵也。
《老子》治要·道经
以道佐人主〔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不以兵强于天下〔顺天任德,敌人自服也〕。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农事废,田不修〕。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也〕。善者果而已〔行善者,当果敢而已,不休也〕,不敢以取强焉〔不敢以果敢取强大之名〕。果而勿矜〔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果而勿伐〔当果敢、推让、勿自伐也〕,果而勿骄〔骄,欺。勿以骄欺也〕,果而勿强〔果敢,勿以为强,以侵凌人也〕。
《老子》治要·道经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逢乱,乃用之以自守也〕,恬惔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胜而不美〔虽得胜,不以为利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美得胜者,是为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左,生位〕,凶事尚右〔**,杀也〕。偏将军处左〔偏将军卑而居左者,以其不专杀也〕,上将军处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以其主杀也〕,言以丧礼处之〔丧礼尚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
《典语》治要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于今,有长于彼而不行于此者。风移俗易,每世则变。故结绳之治,五帝不行;三代损益,政法不同;随时改制,所以救弊也。《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孔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明用武有时。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业,吞灭六国,帝有天下,而不斟酌唐、虞以美其治,损益三代以御其世,尔乃废先圣之教,任残酷之政,阻兵行威,暴虐海内,故百姓怨毒,雄桀奋起,至于二世,社稷湮灭,非武不能取,而所守之者非也。《传》曰:“夫兵犹火也,不戢将**。”秦无戢兵之虑,故有**之祸。“好战必亡”,此之谓也。徐偃王好行仁义,不修武备,楚人伐之,身死国灭。天下虽安,武不可废。况以区区之徐,处争夺之世乎!“忘战必危”,此之谓也。汉高帝发迹泗水,龙起丰、沛,仁以怀远,武以弭难,任奇纳策,遂扫秦、项,被以惠泽,饰以文德,文武并作,祚流世长。此高帝之举也。
《司马法》治要
故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春秋兴师为违时,饥疲不行,所以爱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其民也〔敌有丧、饥疲,不加兵,爱彼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大寒、甚暑,吏士懈倦,难以警戒。大寒以露,则生外疾;甚暑以暴,则生内疾;故不出师,爱己彼之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春蒐秋狝,振旅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政要论》治要·兵要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耳。然以战者危事,兵者凶器,不欲人之好用之。故制法遗后,命将出师,虽胜敌而反,犹以丧礼处之,明弗乐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三略》治要
圣王之用兵也,非好乐之,将以诛暴讨乱。夫以义而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坠,其克之必也。所以必优游恬淡者何?重伤人物〔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相杀伤身之道,故不果为也〕,是天道也〔天道乐生也〕。夫人之有道者,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人失道而亡,得道而存也〕。故君人者,畏惧而不敢失道。
《汉书》治要(七)
魏相,字弱翁,济阴人也,为丞相。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相上书谏曰:“臣闻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司马法》治要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治之谓正〔治民用兵,平乱讨暴,必以义〕。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杀止杀,杀可以生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除民害,去乱君也〕;以战去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悦,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将有五材,则民亲、悦、恃、方,而信之也〕。故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利加于民,则守固;威加敌民,则战胜〕。
《孔子家语》治要·王言
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曰:明王之征也,犹时雨之降也,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言安而无忧也〕。
《政要论》治要·兵要
夫兵之要,在于修政;修政之要,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利;之利之之要,在于仁以爱之、义以理之也。故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远;臣民不附,汤武不能以立功。故兵之要,在得众者,善政之谓也。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故政善于内,兵强于外。
《政要论》治要·兵要
历观古今,用兵之败,非鼓之日也,民心离散,素行豫败也;用兵之胜,非阵之朝也,民心亲附,素行豫胜也。故法天之道,履地之德,尽人之和,君臣辑穆,上下一心,盟誓不用,赏罚未施,消奸慝于未萌,折凶邪于殊俗,此帝者之兵也。德以为卒,威以为辅,修仁义之行,行恺悌之令,辟地殖谷,国富民丰,赏罚明,约誓信,民乐为之死,将乐为之亡,师不越境,旅不涉场,而敌人稽颡,此王者之兵也。
《孙卿子》治要
临武君与荀卿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卿曰:“不然。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战攻之本,在乎一民也。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之者,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乎?”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攻夺变诈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故以桀诈桀,犹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下之于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临武君曰:“善!”
《孙卿子》治要
陈嚣问荀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悦喜。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六韬》治要·武韬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才十过。所谓五才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于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于人者,有廉洁而不爱民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任者,有愞心而喜用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于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于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愞心而喜用人者,可欺也。故兵者国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将不可不审察也。”
《孙子兵法》治要
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全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全,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恩不可专用,罚不可专任〕。
《孙子兵法》治要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兴兵深入长驱,据其都邑,绝其外内,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服得之,为次也〕;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未战而敌自屈服也〕。”
《孙子兵法》治要
故上兵伐谋〔敌始有谋,伐之易也〕,其次伐交〔交,将合也〕,其次伐兵〔兵形已成〕,下攻攻城〔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不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也。
《孙子兵法》治要
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千金;内外骚动,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不事不耕者,凡七十万家也〕。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王圣主、贤君胜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祷祀以求也〕,不可象于事也〔不可以事类求也〕,不可验于度〔不可以行事度也〕,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尉缭子》治要·兵谈
王者,民望之如日月,归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故曰:“明乎禁舍开塞,其取天下若化。”故曰:“国贫者能富之,地不任者任之,四时不应者能应之。”故夫土广而任,则其国不得无富。民众而制,则其国不得无治。且富治之国,兵不发刃,甲不出暴,而威服天下矣。故曰:兵胜于朝廷,胜于丧绝,胜于土功,胜于市井。暴甲而胜,将胜也;战而胜,臣胜也。战再胜,当一败。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百度搜索 巴奀月语录 天涯 巴奀月语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巴奀月语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0历史的天空0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0历史的天空0并收藏巴奀月语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