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巴奀月语录 天涯 巴奀月语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观人
《周易》治要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论语》治要·学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孔子。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少能有仁也〕。
《论语》治要·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迟钝也。言欲迟,行欲疾〕。”
《论语》治要·宪问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有勇者不必有仁。”
《中论》治要
夫利口者,心足以见小数,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难足以断俗疑,然而好说不倦,谍谍如也。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至贱而不见遗也。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乱名改作,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者杀之。为其疑众惑民,而溃乱至道也。
《汉书》治要(五)
张释之,字季,南阳人也。以赀为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诏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人也?”上曰:“长者。”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弊徒文具,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措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
《傅子》治要
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此必然之征也。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鲜矣。何者?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上之所好,荣利存焉。故上好之,下必趣之,趣之不已,虽死不避也。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夫荣利者可抑,而不可绝也,故明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使天下希而慕之。不修行崇德,则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禄,不获此赏。此先王立教之大体也。夫德修之难,不积其实,不成其名。夫言撰之易,合所悦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悦无常,故君子不贵也。
《论语》治要·子路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著也〕。”
《论语》治要·卫灵公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史记》治要(上)·世家
齐威王初即位,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开,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开,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而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
《六韬》治要·文韬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文王曰:“好用世俗之所誉者何也?”太公曰:“好听世俗之所誉者,或以非贤为贤,或以非智为智,或以非忠为忠,或以非信为信。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举人,案名察实,选才考能,令能当其名,名得其实,则得贤人之道。”文王曰:“善哉!”
《新序》治要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乎!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乎!忠信以宽矣。”至于其廷,曰:“善哉由乎!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三称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我入其境,田畴尽易,草甚辟,沟洫甚深,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甚崇,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入其廷,廷甚闲,此明察以断,故其民不扰也。”
《说苑》治要·臣术
人臣之行,有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牙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极,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食饮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也。
《说苑》治要·臣术
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沉浮,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中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以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闻,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
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
《孙卿子》治要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干将、莫邪,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騄駬,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然后一日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而心辨智,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
《孔子家语》治要·六本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问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悦不如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
《六韬》治要·文韬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专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
《说苑》治要·敬慎
昔成王封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也。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不轻矣。然尝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之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毁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⑩。‘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
《韩诗外传》治要
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曰:“此何马?”御曰:“故公家畜也,疲而不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
《韩子》治要·说林上
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乐羊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以归,其母随而呼,秦西巴以不忍而与之。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使傅子,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周书》治要·官人
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穷者,观其有德守;嬖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者,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其壮者,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失;纵之,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
《傅子》治要
凡有血气,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君人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不审也。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问曰:“汉之官制,皆用秦法。秦不二世而灭,汉二十余世而后亡者,何也?”答曰:“其制则同,用之则异。秦任私而有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任私者则天下怨,有忌心则天下疑,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则过不上闻,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灭也。”
《管子》治要·立政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则民怀其产矣。
《孔子家语》治要·五仪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率,犹述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所谓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忍怨害也〕;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油然,不进之貌。越,过〕。所谓贤者,德不逾闲〔闲,犹法也〕,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本,亦谓身〕,富则天下无宛财〔宛,积也〕,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邻,以喻畔界也〕。”
《六韬》治要·文韬
文王问师尚父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尚父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六贼者,一曰,大作宫殿台池游观,淫乐歌舞,伤王之德;二曰,不事农桑,任气作业,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伤王之化;三曰,结连朋党,比周为权,以蔽贤智,伤王之权;四曰,抗智高节,以为气势,伤王之威;五曰,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伤庶民矣。七害者,一曰,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将;二曰,有名而无用,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得,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博文辨辞,高行论议,而非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以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为方伎咒诅,作蛊道鬼神不验之物、不详之言,欺诈良民,王者必禁止之。故民不尽其力,非吾民;士不诚信而巧伪,非吾士;臣不忠谏,非吾臣;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简练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令百姓富乐,非吾相也。故王人之道,如龙之首,高居而远望,徐视而审听,神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若川之深不可测也。”
《体论》治要
夫君子直道以耦世,小人枉行以取容;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君子宽贤容众以为道,小人徼讦怀诈以为智;君子下学而无常师,小人耻学而羞不能。此又君子小人之分界也。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守。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诘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此又君子小人之分界也。
《吕氏春秋》治要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通,达〕,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养则养贤也,行则行仁也〕,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也,言则言道也〕,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守,情守也〕,乐之以验其僻〔僻,邪〕,怒之以验其节〔节,性〕,惧之以验其特〔特,独也,虽独不恐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六戚,六亲也;四隐,相匿扬长蔽短也〕。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言尽知之〕,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百度搜索 巴奀月语录 天涯 巴奀月语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巴奀月语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0历史的天空0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0历史的天空0并收藏巴奀月语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