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刘远方和高强两个人顶着暴雨去海边检查临时停靠在海边凹处的快艇那边对暴雨的防范措施是否周全,却在海边无意发现两个惊慌失措的孩子在雨中似乎找不到家了,于是两个人在暴雨中一个人背着一个孩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到营地,虽然身上包着迷彩服,但是背上两个孩子也冻的索索发抖了。两个孩子好奇的看着周围奇怪的房子和穿着奇怪的人,这些人以前都没有见到过,说的话大部分也听不懂,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人还拿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站在妹妹罗娟身边。罗致马上站在妹妹身边握紧了小拳头紧张的盯着那个人,那个人楞了楞,然后笑了起来,一边用很温柔的语气慢慢的说着话,一边用手势示意给罗娟的手进行包扎治疗。可能是孩子天真的直觉,罗致觉得这些人肯定不会是大海里吃小孩子的精怪,对自己和妹妹也没有恶意,通过这个年轻的比划和慢慢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说话,罗致总算听懂了这是要帮妹妹的手重新包扎。那个年轻人把妹妹手上包的小褂慢慢去掉,罗娟小手上的两道口子虽然不流血了,但是已经被雨水泡的发白水肿,白茬茬的看着吓人,那个人用一种亮晶晶的东西夹了一块棉花,棉花上还沾了红红黑黑的东西在伤口上面抹来抹去,然后用一天白色的长长的绷带从新包扎了一下。又拿出两片白色的东西,示意妹妹吃掉。
在抹了红色水之后,罗娟觉得本来火辣辣的手上凉凉的好受多了,结果两片白白的东西,在年轻人示意下张口就放入口中,咯嘣一下直接咬碎了:“呜~~~呜~~~~~~~~苦~”直接小姑娘就被抗生素的苦咸涩味刺激的哭了起来。
罗致的小拳头马上攥的紧紧的,怒视着这个给妹妹“毒药”的年轻人。这个人用一个绿色的杯子装满水递给罗娟,罗娟马上大口大口的喝了下去。
那个年轻人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收拾干净,摸了摸罗娟的脑袋,示意罗致兄妹在这个房间等待就出去了。
没多久,这个年轻人又回来了,手里拿的是两个长条状的杠子馍,一只手掂的是一个饭盒,里面是一些咸菜。罗致以前没有见过杠子馍,但本能知道这是吃的东西,这兄妹俩饿了半天了,又在雨里淋过,身上冰凉凉的,一人一个杠子馍就着咸菜喝白水。饿的紧了,感觉这白面馍都是带甜味的,毕竟穷人家的孩子,平常糙米还要拌着小豆什么的一起蒸,虽然广西地区也种植小麦(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但是产量极低(因为小麦是一种适合温带生长的农作物,冬天必须要经过零下十几度的一段时间才利于它来年的抽穗发育,广西冬天的气温达不到它的需求)。哪儿吃过纯小麦面馒头呢。还有咸菜,要知道,由于明朝海盐提炼技术还不完善,就连进贡朝廷的的海盐都是带一点苦头的,更别说这海边的普通百姓家里自己煮的盐了了,吃的盐都是带些苦涩苦涩的。也幸亏这海边的居民,好歹有海盐吃,内地的很多人家,吃盐巴,山盐,矿盐,更可怕的是,还有很多穷苦人家,连盐巴都吃不起,史上盐的价格,也是有巅峰时期和低谷时期的,在巅峰时期时1斤的盐,竟然能换到100多斤的粮食。就算在低谷时期,1斤盐也可以换到20多斤的粮食。可见,不管是价高还是价低,对于百姓而言,都不是寻常之物。价格真的太贵了。这现代的精盐腌制的咸菜,这简直是无上美味啊,南方海边的孩子哪里吃过萝卜条啊,不是苦涩苦涩的海带就是小咸鱼。这萝卜条脆生生的辣白菜带甜头,一手抓杠子馍,一手抓咸菜真是狼吞虎咽啊,两个孩子噎着了就直接白水咚咚一阵,然后伸伸脖子努力咽下喉咙的饭继续抱着杠子馍狂啃。
天渐渐黑了,雨下的也小了,一所大简易房子里,摆着一个个小方凳,前面有一张桌子,墙上挂着一张木头做的简易黑板。下面满满的坐着当地人,汉人壮族疍人都有,年级大的有三四十岁了,年小的只有十几岁。为什么坐这么满?因为上两个小时的文化课,能够领一条杠子馍和一筷子咸菜丝。对于这些当地原住民来说,这一个杠子馍和咸菜,再配上自己家打的鱼或者赶海抓的鱼虾或者山上的野菜那就可以养活一家人了,再说了,这些穿花花绿绿自称中国人的人也说了,如果学习的好,另外还会有别的奖励。
罗致和罗娟也坐在小方凳上,两个人的肚子的胃部都有明显的凸起,罗致还时不时的打个饱嗝,罗娟手里还拿着一大块没吃完的杠子馍。周围有认识这兄妹俩的:“这不是镇上大春叔家的两个娃吗?”说话的是白龙镇的陈二牛,一个粗壮黝黑的汉子。罗致兄妹俩的父亲是罗大春,这一片唯一的郎中,郎中其实是明朝南方对医生的尊称,按说罗大春也配不上这个称呼,以罗大春的医术造诣,也就是个走方医(铃医 在旧时,周游于农村城市,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因为他们以串铃召呼病家,故名。这些人医术大多来自于师传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但也混杂着一些借医行骗的人。也有将铃医称为江湖郎中的)而已。
陈二牛的话顿时引起一阵附和声,这些都是附近的人,这地方地广人稀,别人家的可能不认识,郎中家的娃子还是很眼熟的。
房顶的LED灯亮了,发出柔和的白光,照的屋子里亮如白昼。屋子里的人更是不知所措,就连罗娟也紧紧拉着罗致的手:“哥,这是夜明珠吗?”
罗致点点头,马上又迅速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就在屋子里的人交头接耳议论头上的夜明珠(LED灯)的时间,仅房间的前门进来一名身穿迷彩的高个军人。
满脸惊喜的罗娟马上摇着罗致的手:“哥,哥就是他把我们背回来的!”
刘远方站在课堂前面,面对着百十个当地的居民:“大家好,我叫刘远方,是今天这节课的老师。”
下面坐的人马上肃静了,虽然还不懂的什么是老师,什么是课,但是来的时间这些短头发没发髻的“中国人”说了,如果乱说话,乱做动作,下课没有馍领。
“大家第一次上课,表现的都很好,现在,我们开始正式上课,这节课是文化课,我先教大家识字。”
刘远方转身用黑炭条在木头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个字叫做人字,我们大家都是人,人是万物之灵,大家看,很好记的,一撇一捺就是人字,就像是我们两条腿一样,咱们分开腿就是人字,所以我们称自己为--人。”
在明朝这个年代,特别是现在的防城港地区,在明代那是标准的穷山僻壤,整个防城港地区没有朝廷正式的官员和驻兵,也没有明朝朝廷委派或者组织的的学堂,医生,集市。以十万大山为天然屏障,大明似乎遗忘了在这个偏僻的角落还生活有自己的子民。
清朝的大众识字能力,Rawski (1979) 是有专著研究的。据书评引述的数据,1880年(光绪初年)民众识字率应在下至16.6%与上至28%之间。识字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几条:传统观念重视教育;公私立学校普及;学校经费充裕;印刷术成熟(使书籍成本降低)。
而在明朝晚期,在大明朝这个偏僻的角落,识字率应该不会超过百分之15。
对于罗致来说,《三字经》《百家姓》还是读过的,毕竟老爹罗大春好歹也是医生,但是比起老爹的摇头晃脑教书法,这里的教学好像更贴切更直观更容易记忆理解!
“人呢,都是从小到大慢慢长大的,小时候呢不懂事,但是长大了要有责任,大家看,这个成年人的责任就是一横,人字加一横就是大字,大和人站在一起就是大人,也就是说是成年人要勇于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什么是责任呢,这个具体的以后再讲,这里给大家打个比方,比如说你娶亲了,那么你就要有做丈夫的责任,老婆给你生了个孩子,那么你就要承担当父亲的责任。”
“这个大呢,如果再加上一横,就是再增加一些特别的责任,就是夫字,夫子就是老师,这里的夫就是大字加上教导别人的责任,夫就是老师的意思,子呢在以前是尊称,打个比方,孔夫子,就是姓孔的夫子。夫人,就是老婆,老婆为什么是夫人呢,就是大人再加上生孩子的责任。”
“大字如果和别的配合呢,比如说,我们把官府衙门的权利看成一个点,如果我们能够抑制这些权利,把这个代表权利的点压在身下,就是这样,大字下面一个点,这个字念太,就是太阳的太。什么意思呢,太字单独的意思表示非常、特别,就是说你要能把官府衙门这些权利都压制住,你就是非常,特别的人,就是非常厉害的人。如果你压不住,大家看,大字上面来一点,这个字念犬,犬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狗,就是说,你要被官府衙门的权利压制了,那你只能当一条狗了......”
刘远方教的都是基本的几个字,罗致都认识,但是他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却让罗致听的如痴如醉,以前学《三字经》《百家姓》那背的是头大如斗,基本每天都要被老爹拿树条抽还记不住,看到老爹珍藏的翻的起毛边的书就想跑,但是这老师,三言两语,自己却记得清清楚楚。
不知不觉这节课就结束了,随着讲课的刘远方宣布下课,作为教师第一个走出教师,身后教室里的众多当地人按次序依次走出简易教室。教室外的刘远方静静的看着这些人,似乎看到了这些原本一生可能愚昧无知的人身上有了一点点的细微变化:一种叫做文明的种子在这些人身上悄悄的埋藏下去,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种子有可能湮灭不见,也可能悄悄的生根发芽乃至成长壮大,未来不能确定,但是现在种子毕竟种下去了,如果有一天这些人身上的种子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形成新的秩序。
秩序就是众多单个行为的集体体现。要想使单个的行为形成秩序,必须有一些有形无形的力量去引导行为,否则单个的行为就会杂乱无章。在这个时代,要让别人遵守我们定下的秩序,只能用强力甚至暴力的手段,不是没有当地人试图挑战这种秩序或者是制定这秩序的力量,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这帮穿越过来的现代特种作战士兵,任何一个都不是他能够挑战的。在众人面前被一顿暴打,然后本该属于他的口粮被当众收回。语言障碍似乎不存在了,当地人看到这个他们当中最强者的下场后,不用士兵们去维持秩序了,一个个队排的老老实实乖的像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老师一样。
“我明天还可以来吗?”罗致出来后一眼就看到站在旁边的刘远方,拉着妹妹飞快的跑到刘远方的面前。
刘远方看看两个黑瘦的孩子点点头:“可以的,想识字就可以来,晚上免费上课,别的小朋友也可以和你一起来,你们可以带上你们的朋友一起来哦。”伸手拍拍罗致瘦小的肩膀:“记得领食物哦,还有,你是个很棒的小家伙,困境中能够不抛弃妹妹,你比很多大人都强。”
受到表扬的罗致一瞬间觉得自己已经成年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了了,小胸脯一挺,涨红了小脸:“嗯!”
从此,这穿越过来的第一个基地上多了两个可爱的本地小家伙,或许是知恩图报吧,也或者是有眼缘,两个小家伙最喜欢跟在刘远方和高强身后当小尾巴,还非常懂事不粘人。
刘远方回到基地办公室的时候已经快晚上10点了,郭阳齐强洪学光争执的声音在办公室外都可以听到。看到一脸疲惫的刘远方进入办公室,三人大眼瞪小眼,暂时熄火。刘远方看看放在旁边的饭:“怎么了?只顾吵架不吃饭了,来,咱们先吃,吃饱了有力气接着说。”
三人讪讪的围过来,四个人风卷残云的吃了起来。:“远方,你看码头的位置应该是在前面的凸出还是在这海湾的凹处?”高强的性子急,没吃完就又开腔了。
郭阳看了高强一眼:“我还是觉得建在这个海湾的凹处,你看吧,因为受水流冲击,水深较大,适于停泊吃水较深的大船。”
“你说的到是简单,海湾这里凹处交通太不方便了,周围都是山林,在这里建的话要重新勘测修路,如果建在前面的凸出,会大量减少土木工程量。”洪学光一边吃一边说。
嗯,刘远方点点头:“说的都有道理,高强你的意见呢?”
“我觉得是在21世纪防城港的位置建一个综合性港口,毕竟在21世纪有现成的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只需要找到在21世纪的西海湾大桥的位置,以我们现在的工程技术,在这里建一个西海湾大桥也不是很麻烦的事。”
刘远方喝了口水:“嗯,都不错,说的都很有道理,这样,每人一份方案,各自的看法和优缺点,马上写,晚上送出去,让孙团长找专家研究一下那个方案最合适,北部湾地区这里适宜建港口的地方比较多,湛江港防城港北部湾港钦州港北海港还有一些地方也非常适合做港口呢,虽然我们现在运输量不大,但是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
站起身子站在地图前,刘远方的眼光扫过一个个地名,最后重重的落在一个名字上--金兰湾!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