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陶维慈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谅山县南街上的一个客栈里,须发皆白的陶维慈站在窗边凝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热闹的人群。陶维慈和身边的童子在这家客栈里已经住了几天了,由于自己身负重要任务所以一直深居简出与世隔绝。谅山一直作为黎朝北方重镇存在,同时也是作为黎朝的重要粮仓之一,在自己的记忆里,因为谅山长久的安定,这里的赋税应该是黎朝(后黎)最高的地区,所以即使谅山的南边就是拥有大片优良土地的红河平原,反而在这里生活的百姓也并不是很多,根据自己年轻时间在升龙城生活求学时间对于谅山的了解,谅山暨周边区域应该在四万人左右,比起升龙城和清化那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而且现在是春播期间,这谅山的百姓们应该在田地里插秧才对啊,怎么都像过节一样,不务农业反而喜气洋洋的在街上闲逛。门轻轻的开了,出去打探消息的小童回来了:“禀告师傅,外面的百姓是在欢庆大华集团征兵,还有大华谅山管委会的招贤令(人才招聘公告)。”
陶维慈眼中精光一闪:“胡闹,什么征兵令招贤令,这时候不赶紧下田插秧,过几个月吃什么?”
“师傅,我听说谅山周边的田地里都种完了。”
“什么?春播种完了?不可能啊!这才几天啊?”
“师傅,我听下面的百姓说,这次春播的秧苗都是大华集团出的,而且在插秧的时候,大华集团出动了很多机器怪兽,插秧的时候,一个怪兽比几十个棒劳力干活都快,两三天光景地里全部整整齐齐的种满了秧苗。”
哦,怪兽啊,陶维慈伸手捋捋胡须,自己竟然忘了大华拥有怪兽这档子事情了,虽然自己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如果大华不是拥有这些力大无穷行走如飞的怪兽,清都王三万大军不会败的这么惨,连清都王本人都惨死在无名山谷。
不过对于自己来说,和大华集团刘将军两次交手虽然没有沾到明显的便宜,但是很明显这个刘将军对自己也没有敌意。这次在谅山已经呆了一个多月了,任务基本已经结束,只等两支黄氏把粮食送到高平地界转交给莫氏之后,当然现在还有1万石需要转交给大华集团,自己就可以乘船南下顺化向仁国公复命。
在投奔广南地区的阮主前,陶维慈已经对黎朝的各大势力包括周边的有一定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的势力了如指掌,而自己在广南用了几年的时间从一个牧牛人成为仁国公阮福源手下的高级幕僚,相较于在升龙的遭遇(母亲的逝世和科考的失败被陶维慈视为奇耻大辱),陶维慈在心灵深处把郑氏视为仇人而视仁国公为知己,有种为阮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态。这个看上去平凡却偏偏不甘平凡的老人拥有着远超这时代普通人的智慧,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对于现在的阮氏来说,原本如泰山压顶般感觉的郑氏开始内战,是明显的衰弱现象,痛打落水狗这句话在历史书里看不到,但是痛打落水狗这种事却是多如牛毛。所以陶维慈才有这趟谅山之行,就是试图纠结周围的势力一起瓜分郑氏,即使这些势力不能成事,最起码也可以起到牵制削弱郑氏残余实力的目的。
在陶维慈看来,任何一个势力或者国家都是有弱点的,就像人一样,虽然有的人看起来非常强壮,但是你只要找到他的弱点,就能轻松把他击败。就像黎皇郑主,随着清都王的死亡,郑氏已经兄弟操戈四分五裂,在清化的有些郑氏麾下的大将已经准备在寻找下一个主子了。这个神秘出现的大华集团也是一样,虽然有怪兽这种不可思议的东西,但是陶维慈认为自己已经触摸到了这个大华集团的弱点,那就是这个大华集团似乎人数不多。在陶维慈看来,一个地方势力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如果没有足够的百姓基数,就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只能被动防守,不能主动出击,要知道人总会有生老病死,时间一长,这个大华集团自然就无声无息的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就如同他们出现的那样。
对于像黄氏莫氏这样的地方势力,陶维慈心里还是有点看不起的,就像是正规军看不起杂牌军一样,但是现在没有办法,远交近攻这个政策是自己向仁国公建议后仁国公采纳的,这些地方势力只能起到骚扰的作用,虽然郑氏现在内乱,但是也不是这些杂牌军可以觊觎的,在安南的北部地区,唯一对郑氏真正有威胁的,还是这个神秘莫测的大华集团。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智者,陶维慈的智谋见识学问谋略在这个时代都是远超普通百姓的,不愧是以安南诸葛亮自居的当世风云人物。这个今年已经55岁的老人,仅自己一人在谅山,就搅动的周边各个势力如莫氏黄氏郑氏等风起云涌,把一些地方势力玩弄于指掌之中,毫不夸张的可以说这个已经过了知命之年的老人一人能顶数万大军。
轻捋颌下白须,陶维慈定定心神:“这些百姓被怪兽愚弄,真是可悲,难道不知道普通百姓在大华当兵就是在战场上送命的后果吗?虽然大华集团眼下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以谅山的民力,拼尽全力也只能养活几千人的士兵,不说升龙城,就是这周边的黄氏莫氏,那个手底下没有几万士兵啊。”
身后小童附和:“师傅所言极是,难不成这大华集团要穷兵黩武,全力募兵不成?”
轻轻摇摇头,陶维慈言语平淡但是却有一种深深的自信:“我与那大华集团刘将军有两次交集,那刘将军为人做事极有分寸。依此度之,这大华集团做事必定不可以常理度之,招贤令到是正常,这春播时期发征兵令必定大有深意。此中奥秘我也暂时看不透,只能静观其变。”
可惜陶维慈虽然智深如海,但是不懂简化汉字,小童在街上打探消息也不完全,并不知道大华集团的部队奉行的是精兵之举。以陶维慈的看法,这大华集团征兵令和其他势力的征兵令并无不同之处,征的是自己辖区内所有的成年男丁,而现在正是春播之时,此时征兵自然会影响到春播生产,属于揠苗助长涸泽而渔之举,
小童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师傅,咱们这次出来好久了,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啊?”
眼睛望向天边的白云,陶维慈轻轻点头:“快了,再有几天黄氏的粮食和莫氏还有大华集团交割后,咱们就回家。”
相对于陶维慈的洒脱,孙永回到高平后却感觉不爽,虽然莫敬宽对自己这趟谅山之行的工作成绩非常肯定并大加赞赏,但是对于孙永最为重视的和大华集团修路的建议却置若罔闻不置一词。这让孙永有一种一记重拳打在棉花包上有力使不上的感觉,在心底暗暗的鄙视了一番莫敬宽有眼无珠买椟还珠。
亲自在谅山的水泥大路上走过后,孙永深深的被大华集团这样的的大手笔所震撼,虽然不知道这种道路的材料如何获得,但是笔挺宽阔干净平整的水泥路已经征服了孙永的心灵。孙永出生在泸州,少年时在汉中府求学,那可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求学过程中知名的饱学大儒孙永也遇到不少。自己也走过不少山山水水城镇府县,但是这种平坦光洁的水泥路是从未听说过,就连书籍里也没有记载的。如果高平能有这样通畅的道路,孙永有信心把高平在三四年内就完全恢复甚至超过上次战争前的繁荣度。
作为一个地方势力的幕僚,孙永对于道路和商业极其重视,在他的推动下,高平商贩不断,已经有一种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感觉,可惜的是,莫敬宽虽然提拔了他并且重用他,但是在莫敬宽心里并没有把孙永真正的当成自己人。在莫敬宽心中,只有姓莫的才是自己人,其他的都是外人。
地位不同,考虑的问题就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孙永这次谅山之行顺利的谈拢粮食的事情,让莫敬宽心里舒心多了,坐在宽敞简单的都统使府里盘算:这年头,粮食就是士兵,粮食就是生命,如果这十万石,哦,不,九万石能够顺利到手,那就可以直接开始征兵了。
至于修路,咱们现在这点人马,和清都王郑梉的三万大军比起来咋样?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郑梉都被这帮大华的人干死了,咱们把路修好,指不定哪天大华的人就直接打上门来了,这个孙永,什么都好,就是只能看到眼前,没有远见,干脆让他去训练士兵,等粮食到手就可以找岑大伦报仇了。想到岑大伦,莫敬宽的长脸铁青,牙关紧咬:姓岑的,你小子等着,早晚让你拿了我的给我拿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