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然后当天,临时驻扎在谅山大营的御林军就开是有序的开拔,而谅山大营的清都王大纛随着大批士兵沿土道缓慢的向东方开进。清都王郑梉刚成年就追随父亲郑松征战,郑松死后在与叔叔郑杜征战中获取了最后的胜利,才得以执掌郑氏一族的大权,也是后黎朝的大权。在1625年,清都王郑梉亲自率军北伐,命儿子郑桥攻占高平,后来杀死了莫朝太上皇莫敬恭。现在的清都王郑梉49岁,对于一个上位者来说,正是男人的黄金岁月,成熟稳重有决断。此次北狩只是为了练兵,郑梉心目中真正的大患还是广南阮福源,阮氏已经控制顺化、广南等地,也已征服占城的大部分领土,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已经威胁著郑氏家族的统治。对于这次注定要成为殉葬品的异国之人,根据探子准确情报,不过区区几百人,异兽十几头,这点兵力在自己带来的训练有素的御林军面前简直是弹指即灭不足挂齿。这次自己统率2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御林军,还有象兵主力战象200头,御林军大将军阮良玉亲自带队的彪悍骑兵三千多骑,身后有儿子郑桥负责粮草的运送,对比对面的数百异族,完全处于碾压的状态。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让这点异国之人成为自己部队的磨刀石,尽可能让御林军和战象的战术配合尽快完善,让没见过血的战士见见血,以免以后在与阮氏的战斗中出现问题。坐在专用马车里休息的清都王郑梉愉快的想,这边毕竟是小事,主要是地点太偏僻太荒凉,通信不畅,这次要让御林军尽快解决掉这些异国之人,然后试试是否能在东北部异族出没的地方扫荡一下,看是否还能有所斩获,然后自己将直接回师升龙,准备明年的伐阮之战,想到伐阮郑梉暗自愤恨,自从阮洽泽(公元1620年,阮氏宗亲阮洽泽与郑氏政权内通,可是阴谋被揭发,阮洽泽被擒,郑氏只好退兵,于是阮福源正式拒绝将赋税交与河内的朝廷)之后,阮氏对各手握实权的高级将领很官员都加大了监督力量,而没有了内应加大了伐阮的难度。在向无名山谷行进的过程中,关于无名山谷的各种详细情报已经纷飞而至,而御林军骑兵三千多骑在御林军大将军阮良玉的带领下顺利抢占了西侧的隘口,并开始修建壕沟和栅栏,和东侧隘口的异国之人阵营形成了对峙局面,而对面的异国之人却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
郑梉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疑虑,对于一个政治战场上和沙场上的常胜将军,对自己的判断还是有足够的信心的,如果自己现在处于异国之人的形势,在士兵数量完全处于极度劣势地形也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退兵,或者谈判,最无奈就是投降。在路上,清都王郑梉甚至已经想好了异国之人投降的情况自己该如何巧妙的安抚这些异国之人,尽量让这些人为己所用,毕竟情报上说这些异国之人有一些奇巧的物品,以前在安南从未听说过。
1626年11月2日,后黎朝御林军大将军阮良玉亲率率三千骑兵占领了山谷西侧的隘口,并迅速修建了大量壕沟栅栏。并有小股骑兵开始骚扰东侧隘口这边的营地,但是东侧营地外围的足有一米多深的壕沟和壕沟这边的皮卡车有效的阻止了骑兵的骚扰,摸不清楚情况的御林军骑兵不甘心的在壕沟西侧盘旋呼哨,如一阵阵狂涛一样呼啸而来呼啸而去。而双方的斥候有默契的在山谷旁边的各自一方的山头树林里活动,并观察对面的动静,而靠近山谷中间位置的的山头双方斥候都不约而同的放弃探查的活动,成为双方之间的空白地带。
11月3日午后,清都王大纛出现在山谷一侧,伴随着大纛的是无边无际如一条巨蛇的粮草车马辎重部队,在山谷的西侧大量的简易营帐密密麻麻连绵不绝铺满了小半个山谷,而且粮食辎重还在源源不断的通过西侧的隘口进入山谷。当日下午有招降的使者欲到刘远方这边进行招降活动,但是迎接使者的是一辆挖掘机,面对巨大的挖掘机,使者惊慌失措面无人色,高强从挖掘机上直接扔给清都王派来的招降使者一把刀,无需多言,招降的使者狼狈退回,也断绝了清都王郑梉最后的幻想。
这个无名山谷,四面环山,仅有一条道路通过,形成东西两个隘口,剩下的无路可走,这地形,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称为死地,地形对双方基本都是均等的,在这地形中两军对垒,已经退无可退,因为后面的隘口会影响撤退的速度,任何一方都是逃不掉的,在这种地形中相遇,如同两人从两方上独木桥,唯有死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会成为胜利者。而双方进入山谷之后安营扎寨,双方的军营面对面只有几公里远,在山坡上就可以观察到对面的一些简单状况。
而战斗没有开始前双方的指挥者的想法却都是出奇的一致和协调,无论是刘远方还是清都王郑梉都是抱着速战速决的想法,然后又都想吸引对方主力全部进入这无名山谷聚而歼之,还都怕对方不进来,跑掉的话在这丘陵山区不易追杀。在双方指挥者高超的指挥艺术下,双方的主力有条不紊的都进入这片注定要记载入战争史的无名山谷,然后默默蓄势,等待真正开始战斗的那一刻。
不管是刘远方还是郑梉,敢进入无名山谷进行死地对决,那是对自己指挥的部队得有多强烈的自信啊!兵者,国之重器,主凶,不可妄用。郑梉的自信,来源于自己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麾下兵将的素质和装备,以及完全碾压对方的优势兵力。而刘远方的自信来源于对战友的信心和超越这个时代几百年的武器装备。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残酷的,战场有时瞬息万变的。最重要的是双方主帅的武力和智谋。但是有时候,一切突如其来的事件也会影响战局的成败,甚至影响以后的历史进程。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蒙古帝国的蒙哥汗在进攻川东钓鱼山时,被不知名的小兵射死,蒙哥一死,蒙古帝国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西征也停止了,当时,蒙哥的弟弟旭烈兀已经打到了阿拉伯,准备进军埃及,听到消息后,直接率领主力回国抢汗位。蒙古帝国的大扩张就此达到顶点,此后开始走向稳定。还有《左传》记载的羊斟因为没有喝到羊肉汤,在宋国,郑国两军交战的时候,把主帅华元送入敌营。华元被生擒,宋军大败。所以作为统帅,不能轻忽任何一件看起来无足挂齿的小事。
郑梉麾下的战象就是现在的泰国象的祖先,而象在军事上有诸多用途。象庞大的体型可运载沉重的物资,在近代机动车辆取代它们之前,象一直是一种有效的运输方式。在战场战争中,战象通常被布置在军阵的中央。位于中央使战象能有效地挫败敌方的冲锋,也便于它们自己发动冲锋。战象在冲锋时可达到30千米每小时(2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
战象的冲锋并不能简单地被装备长矛的步兵方阵化解,这一点与骑兵不同。战象冲锋的威力在于它们巨大的力量。它们冲垮敌人的阵型,践踏敌方的士兵,挥舞长牙破坏厮杀。敌方没有被冲垮的那部分军队,至少会被战象的冲锋驱赶到一边,或者是其压迫下后退。除此之外,战象并不需要与敌人接触就能引起恐慌,在它们的冲锋面前敌人会因为恐惧而望风披靡。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军团有时也不免如此。骑兵在战象面前也不能幸免,因为战马不熟悉象的气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惊。
由于象的厚实皮肤,使得在战场上杀死或者击败战象极端困难。而战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优势对它们的骑手们起了可观的保护作用。
除了执行冲击敌阵的任务,战象为投射兵器稳固的发射阵地。战象队布置于战线中央,投射兵器在这个位置可以发现和攻击更多目标。战象驭手和位于象舆中的战士装备弓弩攻击敌军,另有长矛以供敌人近身时自卫。战象搭载的投射兵器愈加发达。若干高棉族国王和印度族国王为他们的战象装备了如同投石机那般巨大的床弩,用来发射能穿透甲胄的长矛攻击敌人的战象骑兵和战车。
战象必须由一名驭象人驾驭,驭象人带有一带刃凿子和一锤子,在战象发狂的时候驭象人便使用凿锤切断象的脊骨杀死它。大象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发挥过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劳过失参半,因为它毕竟是有生命东西,容易受到惊吓,不能完全受人操纵。它既给主人带来了辉煌的胜利,也给主人带来了不幸的惨败。
清都王郑梉的部队,在这个时期的越南,可以说是无敌的,即使是南方的阮氏,在柴垒和长德垒两个防御郑军的工事建成前,也只能是据险苦守,无力正面对抗。但是这次连郑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多么可怕的对手。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