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或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虎视眈眈望着北方的义律,已经制定好了北上进军的计划,计划很多时候赶不上变化,英军撤回到**后,军中疟疾流行,病员超过1100人,好不容易疟疾过去,又天公不作美,连续两次飓风肆虐,6艘军舰沉没,5艘被毁,22艘有不同程度损伤,无法进军北上。义律没有等到进军北上,等来了一纸调令。
义律的调令不是因为工作出色而升迁,而是因为工作糟糕而免职。
义律的工作风格,巴麦尊很不喜欢;义律的工作成绩,巴麦尊也很不满意。
巴麦尊对大清帝国的要求很多,义律所取得的恢复广州贸易,占领**这样的成绩只是九牛一毛;巴麦尊要求大清帝国必须一次性接受英国的所有条件,否则一直打。义律显然没有给他的谈判对手们提出所有要求,显然没有彻底全面的执行巴麦尊的训令。
接替义律的是璞鼎查。
璞鼎查14岁便离开英国到亚洲的印度,15岁加入东印度公司的陆军,17岁晋升少尉,曾经乔装改扮成马贩子,行程二万五千公里,调查印度和波斯边境地区情况,勇气和机智让人佩服,51岁回到英国,曾经的懵懂少年回来时已是陆军少将,且荣封爵士。
巴麦尊对义律不满意的时候,正好是璞鼎查回到英国的时候。巴麦尊需要一位有亚洲经验且手腕强硬的人,正好璞鼎查具备这样的经历和能力。有需要的人正好在寻找,合适的人正好出现,于是,璞鼎查在回到英国的第二年又被派到了亚洲全面主持对大清帝国的战争和签约问题。
巴麦尊选对了人,对于巴麦尊的训令,璞鼎查执行的相当彻底,并且,雷厉风行,成效显著。
璞鼎查从英国的首都伦敦出发,途径印度的孟买,到达大清帝国的澳门,只用了67天;如果去掉在印度孟买停留的10天,仅仅57天,和奕山从京城到广州的时间一样长。
璞鼎查动作迅速,奕山反应敏捷。
璞鼎查动作迅速,表现在政事和军事的布置上。
因为巴麦尊对璞鼎查强调过:
1,英军重新占领舟山;
2,不在广东交涉,谈判在舟山或者天津进行;
3,只和大清帝国皇上的全权代表谈判;
4,赔款不低于1200万银元;
5,劝说大清帝国将鸦片贸易合法化。
所以,璞鼎查没有计划在广东停留,积极准备领军北上。
璞鼎查到达澳门的第一天就发了两道照会给两广总督祁土贡;第二天,召开军事会议,敲定了北上的军事计划;第四天,派秘书麻恭少校和广州知府余保纯见面,详细说明璞鼎查的身份,任务和北上进攻的计划;第十一天,英军小部队留守**,大部队进军北上;第十二天,璞鼎查踏上军舰,亲自北上,第一站,目标,厦门。
奕山反应敏捷,表现在奏折汇报上。
奕山对英方的情况清清楚楚,奕山和广州的几位大员巧妙的给道光皇上做了汇报。道光皇上自以为对英方的情况也清清楚楚,实际上不清不楚。
璞鼎查的秘书麻恭少校拜访过余保纯,两个人有过深入详细的交谈,随后,奕山派余保纯到澳门拜访璞鼎查,璞鼎查以不接待非全权大臣为由拒绝接待,派麻恭少校接待,一来一往中,广州的大员们对英方的情况了如指掌。
奕山知道义律解职,即将回国,璞鼎查继任为领事兼英国全权代表;知道璞鼎查只和大清帝国皇上授权的全权代表谈判和签约;知道谈判和签约的基础还是之前的巴麦尊外相写给大清帝国宰相书的各项要求;知道英国在谈判满意之前会不断进攻;知道璞鼎查要求广州的大员们把这些事情汇报给道光皇上。
奕山还知道璞鼎查犹如一支锋利的矛,将要刺破他欺骗道光皇上的篇篇谎言;还知道他挡不住璞鼎查谈判和签约的任务和北上的行动,只能够找办法为自己开脱。
聪明的奕山找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替罪羊,既不能对证,大清帝国又管不了的替罪羊,就是被解职将要回国的义律。
这个时候,隆文因为广州战争的惨败,既悲愤又生病而去世;杨芳因为身体不适而回湖南原任休养;奕山,齐慎,祁土贡,怡良商量妥当,给道光皇上写了一份详细的奏折,奏折里英军的情况完全是另一番情况。
奏折里没有汇报璞鼎查的身份和任务,没有汇报璞鼎查只和大清帝国的全权代表谈判而拒绝会见余保纯,没有汇报璞鼎查没有满意的签约将不断进攻;汇报了璞鼎查可能出海北上,可能开炮进攻,这都是因为义律连年构兵被撤职后心怀怨恨,没有把大清帝国恩准广州恢复英国贸易的情况告诉璞鼎查,当余保纯命令义律通知璞鼎查的时候,璞鼎查正好遇上顺风,追赶不及,通知不及。
当信任一个人的时候,不管多么奇葩的谎话都会深信不疑,道光皇上对皇侄奕山也是如此。
奕山不是对所有人都说谎,对福建和浙江的同事们还是讲了真话,只不过,奕山的驿马太慢,璞鼎查的军舰太快,奕山的通知还没有到福建官员手上,厦门已经失守。
璞鼎查的目标是厦门,厦门必定失守。
年初的虎门之战,虎门海防是大清帝国防守最严,力量最强的海防,文有琦善和林则徐,武有关天培,都是大清帝国最顶尖的人才,虎门之战还是稀里哗啦的一败涂地。
虎门尚且如此,何况厦门?
厦门,是福建省的大门,是一座海岛,天然良港。早在康熙皇上的时候,对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康熙皇上之后,朝廷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厦门因为地靠台湾,日本,和台湾,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的贸易从未间断,所以,厦门始终繁荣。
英军以海军为主,需要良港;英国人追逐钱财,需要贸易;厦门既是良港,又有贸易,必有一战,无可怀疑。
无可怀疑的是颜伯焘。
颜伯焘是闽浙总督,看到厦门必有一战,大力备战,以总督之尊驻守厦门。
颜伯焘是个特别的官员,特别的爱财贪财,也特别的有生财之道,朝廷是他生财的其中一条道,一条很行之有效的道。道光皇上的朝廷,在花钱方面很是小气,正受重用的颜伯焘申请厦门军费,朝廷一反常态的很是大气。
特别的爱财贪财的颜伯焘也特别的忠心,知道厦门比自己的腰包重要,朝廷的军费,基本上用在了该用的地方,150万两白银,都用在了石头上。
石头是厦门的特产,是花岗岩石头,世界上最坚硬的石头。颜伯焘用石头建造了一座炮台,取名石壁,石壁长1.6公里,高3.3米,厚2.6米,每隔16米留一个炮洞,安放大炮100门,石壁之后,建有兵房,石壁和兵房之后,又建有护墙。
石壁之外,附近小岛,颜伯焘也修筑多座炮台,又在海上建造多艘大型战船,协同作战,整个厦门,布置大炮超过400门,军队560多名,另外雇佣壮勇9200多名。
福建省和广东省相邻,颜伯焘时刻关注着广东省,关注着英国人,知道英国人在广东把奕山,隆文,杨芳打趴下了,知道英国人的大炮厉害。
颜伯焘没有一丝丝的害怕和担忧,他信心满满,期待着英军的进攻,期待着痛歼英军,期待着建功立业。英军纵然十分厉害,石壁万分坚硬,英军若来,只有碰壁。
英军没有碰壁,颜伯焘狠狠的碰了个大大的壁。
英军舰队,2500人,逼近厦门。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首先侦查了厦门布防情况,制定了作战计划,然后要求清军献出炮台和厦门城,当然被拒绝了,被拒绝后,英军发动攻击。
亲自坐镇指挥的颜伯焘傻眼了。英军进攻之前,没有见识过英军的炮火,自以为在厦门收拾英军是小菜一碟;英军进攻之后,亲眼见识了英军炮火的厉害,才知道英军收拾厦门,收拾他,那才是小菜一碟。
英军的策略,攻击和在广东作战时一模一样,正面海军炮击,侧面陆军登陆,然后前后夹击。
用过多次的策略,颜伯焘一点儿都不知道。
一直很莫名其妙的一件事情是大清帝国的众多官员都错误的自以为英军只是强于海上,不善陆战。
在广东和英军打过的仗的官员知道英军不但强于海上,也善于陆战;知道英军善于迂回,双面夹击。问题是,这些官员或者战死,或者说谎。虎门之战的时候,林则徐和关天培信件里面提到说从海岛侧面进攻是汉奸所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对英国人始终强硬,是榜样;关天培更是和英军激战,战死沙场,是楷模。榜样和楷模讲的话,大家怎能不信?琦善说了真话,道光皇上斥责他张夷狄威风,灭自己志气,居心不良,再后来,琦善被革职抄家,被道光皇上斥责的一个罪人的话,大家怎能留意怎能相信?
同样的错误在继续,同样的失败也在继续。
石壁够坚硬,问题是,石壁发射不了炮弹,要打败和痛歼英军,还是要靠炮弹;更大的问题是,英军的炮弹比清军的炮弹射程远,威力强。
清军岸炮很难打到英军军舰,英军军舰发射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石壁炮台上,同时,英军登陆部队在侧面海滩登陆,出其不意,没有受到有效的阻拦,且在登陆15分钟后石壁炮台沦陷。
力量最强的石壁炮台沦陷,周边其他炮台沦陷的更快。
坚不可摧的石壁炮台沦陷,整个厦门的信心和斗志也沦陷了。
半年的辛苦布防,满满的信心斗志被英军炮火瞬间击碎,看傻了眼的颜伯焘痛哭出声,连夜退逃内地,军队紧跟其后,纷纷溃散逃窜,厦门成了英国的厦门。
厦门沦陷,定海厄运不远。
定海必须被重新占领,巴麦尊对璞鼎查强调过,定海的命运早已注定。
璞鼎查的舰队只有2500人,厦门一战战死1人,仍然算是2500人,2500人的舰队不是兵力充足的舰队,为节省兵力,璞鼎查退出厦门岛,留下3艘军舰,500名士兵驻守厦门岛旁边面积较小的鼓浪屿,带领2000人的舰队继续北上浙江。
浙江最高官员是钦差大臣裕谦。
裕谦的气质和大清帝国的气质最为契合,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其他都是跳梁小丑,如果胆敢造次,坚决消灭。
裕谦出身蒙古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头品大员,裕谦从小熟读忠君爱国的种种书籍,长大后进入仕途,时刻想着能够像祖上一样建功立业,忠君报国,现在英夷来犯,是建功立业,忠君报国的绝佳良机。
当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的时候,裕谦任江苏巡抚,对于伊里布优待英军战俘,消极筹划战事,迟迟不进攻英军的行为极为失望和气愤,接连四次上书道光皇上,力言必须进攻盘踞定海的英夷,自己已经计划好进攻的策略和方法,且有必胜的把握,只是,伊里布阴差阳错的收回了定海,没有给裕谦一展抱负的机会。
机会无常,说溜就溜,说来又来。
裕谦的机会很快就来了,伊里布革职回京,道光皇上破格提拔印象深刻的裕谦为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
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裕谦的命令血腥又坚决。
定海曾经是通商口岸,留下有一些外国风格的房子,裕谦下令,凡是和夷人有关系的码头,房子全部彻底的清除,天朝上国不容许有外夷的任何痕迹。
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的时候,有一些当地人给英军办事,裕谦抓捕其中4名,斩首之后,轮流在沿海各县示众,以儆效尤,以震慑人心。
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的时候,由于疫病流行,英军死亡很多人,埋在当地,裕谦下令把尸骨挖出,挫骨扬灰,抛之大海。
英军已经到达定海,镇海海面,渔民出海捕鱼无意抓获两名英军士兵,裕谦命令凌迟处死,剥皮示众,还把其中一名士兵的筋抽出来做成马鞭。
裕谦种种血腥又坚决的命令,在于激励士气,同仇敌忾,告诉大家他坚决消灭英夷的勇气和决心。
裕谦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激励士气的同时,大力建造城防,整个定海区域,大炮增加到170门,军队增加到5600人。
定海城三面背山,一面频海,距离海岸三里。裕谦在多处有利地形建造炮台,布置兵力,城墙也做了加固,特别是在频海一面的海岸线边上建造了一条土城墙炮台,底部宽12到18米,顶部宽5到15米,高度约3到4米,长大约4.8公里,放置大炮80门,设计有两个城门供军民出入,分别取名“长治”和“久安”。
裕谦的信心和士气胜过颜伯焘,定海的防护强度和大炮数量不及厦门,厦门的石壁炮台都让人失望了,定海的长治和久安当然也没有如愿。
英军用五天时间侦查和制定作战计划,半天时间结束定海之战。
裕谦激励士气,成效显著;英军的进攻策略,船坚炮利,成效更为显著。
定海的军队士气高昂,很多将士死战不退;英军依旧使用虎门之战的策略,守卫定海的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先后英勇战死,定海失守。
裕谦不在定海,人在镇海。
镇海和定海相邻,英军原计划先进攻镇海后进攻定海,由于海上风大浪大,舰队偏离航线,先到定海,镇海暂时平安,只是,该来的总会来,迟几天而已。
定海的防卫不如厦门,镇海的防卫不如定海,所以,镇海失守的更快。
裕谦驻守镇海,当然有防卫建设,只是没有像定海那样重视和大张其事。首先,所有人都在关注定海,镇海当然有所忽视;其次,镇海有着天然的防卫优势,镇海位于杭州湾之南,甬江出海口,水浅滩多,有大面积的淤泥地带。
裕谦从来没有见过英军的军舰,却极其有自信的自以为英军船大,无法通过浅滩淤泥进攻镇海城。
很多事情必须亲自经历过才知道实际的真相。
英军发动进攻,裕谦才知道,英军的军舰大炮可以在浅滩外的深水区轰击镇江城;才知道,英军大炮可以远距离轰击清军的炮台,而清军的岸炮因射程近打不到英军的军舰。
慷慨激昂的裕谦仿佛中了邪一样,神情呆滞,一言不发,迷糊懵懂了一会后,朝着京城的方向磕了几个头,然后跳水自杀,身边亲兵慌忙拖救上岸,护送出城,向杭州撤退,半路上,气绝身亡。
镇江是宁波的门户,门户破碎,宁波胆寒,英军从镇江进军宁波,宁波守将余步云弃城而走,宁波不战而下。
苍老的道光皇上看上去更加的苍老了。
愁绪叫人老,接连的丢城失地,还是被一个小小的化外蛮夷打败占领,叫人怎能不发愁?
皇上愁,臣下忧,皇上愁,臣下要解愁,解愁的人选是奕经。
道光皇上册封奕经为扬威将军,钦差大臣,主持浙江福建军务,歼灭英夷,收复失地。
之所以选择奕经,是因为道光皇上偏爱和相信自己人。
奕经和奕山一样,也是道光皇上的侄子,和奕山比,奕经的血缘关系近很多,征战能力差很多,机遇运气好很多。
奕经上任了,璞鼎查休息了。
璞鼎查的舰队本就二千多人,处处占领,处处分兵留守,占领宁波之后,再也无力组织兵力北上;再加上,已经是入秋季节,天气渐冷,不利于行军作战。璞鼎查命令军队暂停行动,原地驻守,休整待命,同时,向英国伦敦申请援兵,自己也暂时返回**。
璞鼎查返回了**,奕经走到了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苏杭,荒唐一场。
江苏苏州,奕经只是路过,不幸的是路过的时间有点长,足足两个月。两个月里,奕经和他的几百名属官幕僚和护卫士兵勒索贪污,吃喝嫖赌,把奕经的威风发挥的淋漓尽致,风流热闹的苏州更加的风流热闹,风流的人神不安,热闹的鸡犬不宁。
好不容易到了浙江杭州,杭州美景在西湖,西湖灵气在关帝庙。
奕经在关帝庙抽了一签,上面有一句话---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三天后,四川省的援兵到达,这是批藏族士兵,头戴虎皮帽;再看看日历,一个月后是再巧不过是壬寅年壬寅月。
奕经极其肯定的相信这是关二爷在保佑自己,指导自己用虎灭羊,老虎对绵羊,岂有不灭之理?
满怀信心的奕经给道光皇上写了一道奏折,汇报作战计划,字里行间透出的自信,好像已经紧紧的捏住了英夷的脖子一样。
心花怒放的奕经特意召集幕僚组织了一场作文大赛,内容是歼灭英夷后的捷报。一百多位幕僚都是奕经在苏州的两个月里招募来为收复失地出谋划策的所谓有学识的人,一直没有出什么谋,也没有划什么策,现在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做,当然努力表现,其中不乏文采飞扬者,写的漂亮精彩。
幕僚的捷报写的漂亮精彩,奕经的仗打的失败糟糕。
号称精兵13万,由出生于虎年的将军带领在壬寅年壬寅月戊寅日甲寅时向宁波,镇海,定海发动全面进攻。4个多月准备的进攻,不到4个小时清军就全面溃败。
岂不知,关二爷是因为兵败被杀,自己尚且不能保,又怎能保佑他人;岂不知,戴着虎皮帽并不是真的老虎,被叫做洋人也并不是真的绵羊。
奕经号称的13万精兵,仅有6000左右用于进攻。
浙江省本有士兵3万左右,上次英军进攻已经打垮打散一部分,剩下的防守地方维护治安已经不足,不能调用;临时雇佣壮丁9万左右,这些人大多是无业游民,没有训练,不成军武,只能充数,打仗指望不上;外省援兵1.2万左右,是中坚力量。
奕经未雨绸缪,进攻之前就计划好进攻如果失败该如何逃跑,1.2万援兵有一半被用于保护奕经和奕经的逃跑路线。
6000左右清军对2000左右英军,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只是,战争不是比人数多少,而是比军队素养和武器装备。
清军的外省援兵,奔波疲惫,纪律涣散,战场上,英勇的少,逃跑的多。
浙江是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大炮沉重运输不便;浙江巡抚刘韵珂考虑镇海,宁波百姓密集,怕有误伤,建议不轻易使用大炮,进攻的士兵基本用轻型火器。
定海,镇海,宁波没有收回;乍浦,吴淞,镇江又相继沦陷。
乍浦,吴淞,镇江等地,可怜的是武器装备依旧没有改观;可敬的是军队素养有很大改观,士气如虹,将士用命。结果依旧失败,只是,不再是叫人嘲笑的失败,而是叫人钦佩的失败。
时光流转,冬季已过,春夏之交,天气温暖,南风习习,又是北上攻击的好时节。
英军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放弃宁波,镇海,仅仅在镇海城外的小小的招宝山驻留小股部队,整军北上,进攻浙江乍浦。
乍浦是个小城,城墙薄弱,大炮只有可怜的60门,抵挡英军完全是螳螂挡车;乍浦是顽强的螳螂,7000的驻军里面有1800满洲兵,这些满洲兵英勇作战,死战不退,到最后,有些家庭全家自杀也绝不屈服。
小小的乍浦之战,英军死亡9人,代价远超厦门,定海,镇海之战。
英军在乍浦休整十天,继续北上,直取江苏宝山县的吴淞。
吴淞位于黄浦江入长江处,是上海门户,长江屏障。江南水陆提督老将陈化成亲自住在炮台近两年,炮台的防卫可比肩厦门,厦门都已经被轻易攻破,吴淞怎能幸免?
陈化成和部下八十八人英勇战死,吴淞沦陷。
英军占领吴淞,是为进攻镇江做准备。
英军的这次行动代号是扬子江作战计划,扬子江是江宁以下长江的别称(江宁是现在的南京),计划是之前的义律早就制定好的作战计划,目的是割断大清帝国主要内陆交通线上的一个据点。镇江位于扬子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交通枢纽,航运业中心,扬子江岸繁华所在,自然成了扬子江计划的首选目标。
进攻镇江让英军深感意外。
英军在占领吴淞时,大部队的援军已经到达就位,在大清帝国的所有英军有2万之众,进攻镇江的英军也有7000之多,可谓规模空前。之前从厦门到吴淞,个个城市都是轻松拿下,现在,如此雄厚的兵力,英军各将领都觉得拿下镇江更是不费吹灰之力。
事实上,英军费了不少力,因为轻敌,也因为遇上了海龄。
镇守镇江的海龄,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
身为满洲人,海龄从来没有把汉人,甚至自己治下的汉人当自己人,英军兵临城下,海龄怀疑城内很多汉人是帮助英国人的汉奸,大肆逮捕杀害,城内人心离乱;齐慎带领的汉人军队支援,只可在城外驻扎,不许进城,仅仅信任自己的满洲兵。
镇江城内的满洲兵1600多名,确实没有辜负海龄的信任,和海龄一起,打出了满族人的尊严和骄傲。
镇江背依扬子江,西靠大运河,英国海军本可以用军舰将镇江夷为平地,为了让英国陆军取得占领镇江的荣誉,海军没有开炮,陆军登岸进攻。
英勇顽强,拼命杀敌,视死如归的海龄和他的满洲兵,很多都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流尽最后一滴血,给英国陆军以重创。
镇江之战,英军战死39人,失踪3人。英军在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多战争的战死的总和都没有这么多。
镇江,悲哉!壮哉!
扬子江岸最繁华的城市不是镇江,是江宁,两江总督驻地。
镇江到江宁一箭之遥,看着江宁城外江面上如蚁密集的英国军舰,两江总督牛鉴知道仗不能再打了。
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或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