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暮行于唐 天涯 或 暮行于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时至中秋,陵庭湖畔。大唐国,安宁县,大庭小院都飘起炊烟。
安宁百姓们或仍待在外面干活,为了一两个铜子儿忙来忙去,或提着从集市上买来的糕点,回家带给婆娘和孩子,或在茶摊酒铺闲坐一阵,等待夜晚的到来……
人生百态,只字片语道不尽。
当然,有一群人例外,他们是才子,有的是安宁县内的,还有是从周边县镇赶过来的。他们什么事儿都不用干,累了找客栈,饿了去酒楼,只因跟随着他们的随从,大都带着沉甸甸的银子。
据茶馆伙计的小道消息,今年的中秋宴,甚至来了几个京城有名的才子。
哦,其中有个叫解元才的,是当世丞相解平生颇为重视的亲孙子。
听说他刚出生闭嘴不哭,家里人还以为他得了什么怪病,急红了眼,后来恰巧门前路过一位看上去道法颇深的道长,进来在他脑门贴了一张符后,方可开口。
然后又传言什么,三岁执笔写字,六岁博览群书,十二岁博古通今……
在解元才十二岁那年,他还写了一首词,词的内容,大致是讽刺当朝天子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这首词被有心人传到了朝堂之上,而当朝天子知道了,也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在朝堂上揶揄了一下解平生就不了了之。
但是解平生不会这样想啊,自古天家喜怒无常,万一哪天自己办事儿不利索,圣上再想起这件事儿,保不准就是一个抄家灭族。
于是在惊出一身冷汗之余,将解元才狠狠修理了一顿,顺便将他关了禁闭,扬言让他这辈子都待在家中,不许出门!
然而,今年,解元才十五岁,不知为何突然被他爷爷从家里放了出来,还来了安宁。
不过,消息灵通的人大概也都能猜测到一些,他来这里,应当是为了赵相。
赵相本名赵武夷,字平之,在五年前便不是大唐国的相了。
十年前,他在唐,周,蜀三国的停战朝会上与两国派来的一众说客唇枪舌战,三方争得均是面红耳赤,随后愈演愈烈,赵武夷愣是将两国使者骂得颜面丧尽,朝会不欢而散,导致那场乱战多打了五年。
战后,数不清的弹劾奏折上了御前的案子上,无数唐国子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那个时候,天子刚继位,为了朝局稳定,顺手将赵武夷摘到台面上,让他背了这口黑锅。
赵武夷也不是顽固不化的人,主动递上辞呈,告老还乡,回了安宁。
圣上为显宽仁,在赵武夷离开洛都前,托宫内侍从赠与他的一箱金元宝以安享晚年。
而赵武夷回到安宁之后,在家实在闲着无聊,除了读书就是垂钓,就索性把部分钱财给了工匠,让他们在安宁修一座书院,说要在晚年当个先生,为大唐国多培育出几个可用之才。
不说别的,那些拿了钱财的工匠们多少还怀着对大官儿的敬畏之心,没有偷工减料。陵庭书院方圆五里,楼榭亭台,奇石异木,无一不足。有洛都的人闻名而来,参观书院后都啧啧称奇,这哪里还是一座书院,这作为圣上的行宫都不为过啊,虽然小了点……书院起名起得很随意,据当事人回忆,书院建成后,赵武夷在为书院的牌匾题字时,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陵庭湖,大叹一声,起名真难!就随手在牌匾上挥笔,写下“陵庭书院”四个大字,然后,就又去了湖边钓鱼……
近几年,周,蜀两国恢复了元气,又变得不安分起来。以解平生为首的主战派恨透了那群动不动就要议和的王公贵族。
到了最近几个月,面对汹涌如潮水一般的指责与暗地里动的阴损手段,解平生终于忍不住,于乡野间上书,恳请天子效仿前人,再设一副相,辅佐其政务。
至于人选,解平生只推举了赵武夷一人,而宫里到现在还没传出过消息。不过就目前而言,能在三国朝会上为大唐国谋取利益的,恐怕也只有赵武夷,这点大家是心知肚明的。
而解元才这次的到来也隐隐约约说明了什么。
小道消息传得总是很快,那些楼台酒肆的书生们也不例外,有说赵武夷马上就要回到朝堂之上,继续在列国间行他那一套合纵连横之策,也有说那解元才来这儿是丞相的意思,劝赵武夷离开大唐,原因是圣上想拿他的头给列国谢罪。
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于是书生们议论纷纷,口干舌燥之余不觉多要了几壶茶酒,乐得那些掌柜们挤眉弄眼,心里或多或少感激了一下不知在何处小憩的赵老爷子。在议论这些八卦的同时,书生们好像也忘记自己来安宁是要干什么了……他们,似乎是为了巴结即将上京的赵老爷子,才过来参加他举办的诗会……
戌时一过,一轮满月悄悄从天边摸了出来,湖面一片风平浪静,渐渐映出了满月稍有起伏的倒影。陵庭湖旁的渔夫们昨日就收了网,拿着赵府给的赏钱,早早回了家。
他们得把位置腾腾,这样,赵老爷子托人从安宁县旁的江宁县驶来的花船,既有地方停泊,又不至于让那些不识眼色的渔夫扰了书生才子们的兴致。
挂在湖边柳树上的灯笼一盏接着一盏被点亮,将停靠在岸边的花船和安宁城本就有的画舫映得通亮。
赵老爷子是会在花船里的,花船不大,只能容下不到百人。
诗会开始前,才子们需要先递上请帖才能登上花船,但那都是少数的,想拿到赵老爷子的请帖至少得一地第一才子的名气。
大多数有实学而无才名的书生们,会现在与岸相连的画舫内待上一阵,能做出精美诗词的书生,会有陵庭书院的学子们引荐上船,上船后被赵老爷子随口点评一番,然后再问几个问题,大至经略国家,小至经营地方。
回答得好了,自然会被赵老爷子记住,会被他老人家提点几句,等老爷子上京任相后,这就是一条门路。
……
花船上,一处不大的雅间,一位精神矍铄,面色威严的老人坐在主位上,拿着一封书信,借着烛光,仔细看着。
坐在他下方的,只有一个衣冠楚楚的少年。把该应酬的应酬完了,赵武夷才抽出时间与解元才单独见面。
“赵相爷,我家爷爷说了,现在只有您回去才能主持大局。”
“解家小子,这话是你爷爷教你说的,还是……你自己说的?”赵武夷给自己倒了杯茶,抿了一口道:“我就当是你爷爷教你说的。现今,洛都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候,当初圣上任你爷爷做了丞相,本就是看你爷爷中庸,拿他稳定朝局。哪知你爷爷一上去就开始推行变法,把朝野上下得罪了个遍,偏偏其他人圣上还不能用,也不敢用。现在周,蜀两国打过来了,你爷爷仍不肯停下,还想拉上老夫垫背,老夫还没糊涂,想多活几年……”
解元才把玩着手中的扇子,轻笑一声:“相爷莫非是怕了洛都那群趋炎附势,滥竽充数的小人么?”
赵武夷听了,笑骂道:“解家小子,别打岔,老夫不吃你这一套。就当老夫受了你的激将法,去了洛都,单是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老夫这把老骨头都受不住……”
“若是……圣上要把老爷子你放到……边塞呢?”解元才慢悠悠地说着。
赵武夷眼中精光一闪,拿起杯具凑到嘴边抿了一口。
“此话当真?”
“当真。”
赵武夷猛地站起来,紧盯着解元才,慢慢走近。
“可有凭证?”
解元才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大笑两声,口上道:“老爷子不是说还想多活几年么?”但手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从怀中取出一枚做工精巧的玉佩,恭敬地捧在手上,递到赵武夷面前。
赵武夷看到那枚玉佩的时候,就怔住了,一向在学生们面前镇定自若的他,颤抖着双手接过那枚玉佩,嗓音也哑到不能再哑。
“她怎么了?”
“今年夏天尤其炎热,太后她,旧疾犯了,没能挺过去……圣上宽仁,知道您是太后的故人,托我将这枚玉佩转交于您,以证圣上变法决心。”
“哦,圣上也同意变法啊……”赵武夷伤感地看着手中的玉佩,随意地对解元才挥了挥手。
“你回去吧,帮我转告解平生,我三日后就启程,去洛都……”
就在这时,一个约么十一二岁,明目皓齿的小丫头不知从船上的哪里钻了出来,径直跑到赵武夷身前,嘟着嘴兴奋地问:“爷爷你要走了么?”
“暮沂,你怎么在这里?”
赵武夷慌忙间把玉佩往袖子里一塞,不过他藏得再快也瞒不过那小丫头的利眼,只见她一个低头,躲过赵武夷拦她的那只手,然后非常熟练地伸出小手在赵武夷的袖子里摸了一下。
赵武夷只感觉袖子一轻,心道一声,坏了。
小丫头带着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跑出了雅间,赵老爷子与解元才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接下来的话无非就是闲谈,聊了一下方才诗会上出众的才子,谈一下当今的大唐国事,当然,也说到了刚才摸了玉佩跑出玩耍的古灵精怪的小丫头。
“刚才那是……”
“老夫的孙女儿,赵暮沂。平时把她宠坏了,不识礼数,你,多担待些啊。”
“哦,原来那是暮沂妹妹。”
解元才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然后又谈起了朝堂局势。赵武夷暗叹一声,继续陪他聊了起来……
解元才和赵暮沂是有婚约的。
十五年前赵武夷的儿子赵君歧执意从军,恰逢丘甲之乱,屡立战功,年仅二十岁就被先帝提为昭武校尉,从正六品。
三年后,三国会战,赵君歧救了时任吏部尚书解平生的儿子,解立恒,二人遂结为异性兄弟,解元才和赵暮沂的亲事,就是在那个时候定下的。
十二年前的解元才三岁,但那时候的他,就能说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就例如,据说他听到这件事后,边哭边骂解立恒把他给卖了,在当时,这还被当做一则笑料传遍了洛都。
可惜几年后,赵君歧沙场战死,解立恒也因在战后安抚平民时,染病逝世。
两个小家伙的亲事,也没了后文,赵武夷提起这档子事儿,大抵就是看解元才还愿不愿意认这门亲事,现在看来,就一个字儿,悬。
船上的杂役,为二人送来酒和点心,一老一小两人人边吃边喝边聊边笑,船上那么多赵府仆役,也不担心赵暮沂惹出什么乱子。
皓月当空,夜静人稀。
参加诗会的才子,大都自行散去了……当然,若是向灯火阑珊处偷偷瞄上几眼,偶尔还能看见醉倒在画舫边,泥地中的书生。
花船上,赵武夷看了看伏在桌上,打着鼾熟睡的解元才,得意地笑了两声,摇摇晃晃站起身来,打开窗户,倚在窗沿,仰望着远在天际的圆月,最终,蓦地叹了一口气……
谁都没有注意到,一道黑影悄悄地摸到雅间外,他躲在暗处,双眼紧盯着靠在窗边赏月的赵武夷,握住怀中的匕首,腿上肌肉绷紧,蓄势待发!
“喂,你是谁?鬼鬼祟祟的……”
说话的人正是赵府大小姐,赵暮沂,她一看,那人浑身上下裹在黑布里,只露铜铃般的双目狠狠地盯自己,声音就越来越小……
赵暮沂后退了几步,那黑影也站起来跟着她,把匕首藏在身后,显然是做好了先解决这个小丫头的打算。
忽然,他看见赵暮沂捂住眼睛,大喊一声:“爷爷,又有人来杀你啦!”
然后,就……就转身跑了……
刺客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一时间竟忘了做什么,不过他马上反应过来,回头一看,赵武夷不知何时已经清醒,手中提着一把长剑走出了雅间,怒视着自己。于是咬了咬牙,转身朝着赵暮沂的方向奔去。
杀不了你,就劫了你的孙女儿,让你去不了洛都!刺客心中这样想着,手脚也不慢,三下两下赶上了赵暮沂,一手敲在她的后脖上,朝着不远处的画舫纵身一跃,数十丈的湖面竟是被他一跃而过!
赵武夷心中暗骂一声,跟在后边紧追不舍,解元才此刻也是醒了,二话不说翻出窗户,扯着嗓子喊:“来人!抓刺客!”
一时间,在岸上收拾,或是守在画舫的仆人和侍卫们都挤到画舫边,把那里围得水泄不通。几个跟着解元才从相府出来的护卫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使出轻功围追堵截,终于把那刺客堵到画舫的一角。
赵武夷也在此刻赶来,看见那刺客挟着赵暮沂,慌忙道:“住手,放了暮沂!我让你走!”
刺客见无路可退,冷笑道:“你当我还会信你的鬼话?当年你骗我们吴国上下与你们一同抗周蜀两国,大胜当夜,你儿子赵君岐亲自去我吴国军营,杀了太子,最后还带着麒麟营,趁我吴国没有防备,直捣王都!”
刺客一手抓着听完还在愣神的赵暮沂,一手挥着匕首,凄厉地吼道。
“想我吴国百万子民,万顷国土,就因为你赵武夷一句话倾国之力助你大唐抗击蜀,周二国,可你大唐做了什么?啊?你大唐灭了我吴国!”
赵武夷心急如焚,听到这刺客说的话,却沉默了。
那人说的,都是实话……
一时间,刺客还抓着赵暮沂,众人听着刺客慷慨激昂的喝骂,不知所措。
突然,赵武夷感觉眼前一暗,伴随着一阵短暂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在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的一刹那间,一道黑影砸穿画舫,正巧撞到刺客头上。
只听一声沉闷的碰撞声,刺客被撞趴在地上,幸亏画舫的木板够结实,没被砸穿,但却还是在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凹痕。
赵武夷狼狈地避开跟着黑影掉下来的横梁和碎木,定睛一看,刺客倒地不省人事,赵暮沂惊魂未定地倚在墙边,哆哆嗦嗦。
而那道黑影,嗯?居然是个人!赵武夷瞪大了眼睛。
解元才拨开人群,挤了过来,看了看上面被砸得不成样子的画舫,再看了看还冒着青烟的地板,嘴中忍不住吐出三个字。
“头**……”
百度搜索 暮行于唐 天涯 或 暮行于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