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桃花缘记之天道经 天涯 桃花缘记之天道经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提起《***》这部书,可谓人尽皆知,它号称是中国预言界的“第一奇书”,这部奇书从唐朝开始,一直推算出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国运兴衰,不得不令人为之惊叹,而此书的作者便是唐代大名鼎鼎的两位风水大咖袁天罡和李淳风。
话说本来唐太宗李世民只是让他们推算大唐国运,没想到,李淳风却是越推算越起劲,停不下来了,直到袁天罡突然在他的后背上推了一把,并警示道:“天机不可再泄,回去休息吧。”,李淳风这才恋恋不舍的写下结语:“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一名也因此而得。
关于袁天罡和李淳风这两个旷世奇人究竟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千百来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他们是师徒关系,有人说他们是师兄弟,还有人说他们是好友,但是因为正史中对此没有任何记载,所以至今成迷,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人至少是同事关系,毕竟曾经一起在李世民手下办过事。
不得不说,作为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两位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能生在几乎同一时期,是何其的幸圌运,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关于他们两到底孰强孰弱也不免成了后世人讨论最多的话题。
可以说,这两位奇人,不管谁的传奇故事都是一箩筐,真要比较出谁优谁劣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不过,如果一定要在两人之间比出个高低上下之分,从综合实力来分析,应该还是李淳风更胜一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咱们先说袁天罡,他最出名的事就是与李淳风合作写出了《***》这部奇书,另外就是他曾经预言出当时还年幼的武则天以后会成为天子,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武则天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再有就是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曾让他和李淳风分别找适合建陵墓的风水宝地。
先行出发的李淳风用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一个地方,用铜钱做了一个记号,而后袁天罡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一个地方,插下一根银簪作为记号,最后一看,袁天罡和李淳风看中的居然是同一个地方,更不可思议的是,袁天罡的银簪刚好就插在李淳风放置铜钱中间的方孔中。
由此可见,袁天罡的相术和风水之术确实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此外,袁天罡还写过不少关于相术、风水学的著作,比如《袁天罡称骨歌》、《五行相书》、《易镜玄要》等等,可惜的是,如今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
说过袁天罡,咱们再来看看李淳风,除了与袁天罡合作写出《***》以及一起找陵墓表明他的相术和风水术同样不凡以外,他还是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顶级的人,他曾经设计出一种叫做“三脚鸡风动标”的设备,用来观风、测风。
不但如此,李淳风还将风力定为八级,而直到一千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在他所定八级风的基础上细化为十三级风,随着越来越细化,风级现在已经增加到了十八级,而他那部著名的《乙巳占》,更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如果你以为李淳风只做了这些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曾经制作出过新的浑天仪,要知道,此前的那些浑天仪只有四游仪及六合仪两重,经过李淳风的改造以后,变成了三重,如此一来,就变成了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对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而这个改进一下子创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此外,李淳风还在对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进行一番增补之后,制定出了新历法《麟德历》,很快便被应用,而这部《麟德历》不但传到了新罗,也就是今天的朝圌鲜,更是传到了日本,只是被改名成了《仪凤历》,虽然这部《麟德历》因为没有采用岁差被人称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是并不影响它的重要性。
除了在相术、风水、历法上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以外,李淳风在数学上的建树同样不可小觑,他编定和注释的十部算经,又被称作算经十书,不但成为了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对唐朝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更为宋元时期数学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外,李淳风还编注了《晋书》、《隋书》,创作出《李淳风宅经》,如果再加上《乙巳占》、《***》等等,一生可谓著述颇丰,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李淳风不仅仅是在相术、风水学上有着极深的造诣,在天文、数学、历算上的造诣同样高绝。
清朝陆心源评价李淳风:“虽以方技名,修德篇屡引经传,以改过迁善为戒,司天篇深著隋氏之失,淳淳于纳谏远佞,不失为儒者之言,非后世术士所能及也。”因此,从综合实力上分析,显然李淳风要更胜袁天罡一筹,当然,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顶尖的风水大咖,最终到底孰强孰弱,每个人的着眼点肯定不一样,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6]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7]
崭露头角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1]
平步青云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太宗欣然同意。于贞观七年(633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撰写《晋书》时,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为精微。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风被任命为太史令。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受诏“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五代史》为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历史,后来其中的“十志”并入《隋书》,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书》中的“志”。李淳风撰写天文、律历志时,对自魏晋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天文、历法与数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记载的“率”,是中国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它在算术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是中算许多理论的基础和算法的源泉。李淳风首次将“率”载入官修正史而赋予其显赫的地位,足见李淳风对中算理论真谛的深刻认识。[10] [11]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还有中国史书中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最早记载,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祖冲之求出:3.1415926<π<3.1415927,圆周密率355/113为,约率为22/7[12] 。祖冲之的圆周率已准确到小数点下第七位,他的“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表示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欧洲人在一千一百多年后才得到这一结果。祖冲之所著的《缀术》早已失传,他的这一光辉成就因被李淳风编入史书,才得以流传后世。
在《晋书·律历志》中,李淳风详细地记述了刘洪撰的《乾象历》法。刘洪实测月行迟疾之率,创立了推算定朔、定望的一次函数的内插公式,测出黄白交角为五度多,测定近点月为27.55336日,与今天测值相近,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刘洪的《乾象历》是《四分历》以后历法改革的关键性阶段,可是在《晋书》之前撰成的梁朝沈约的《宋书》,却出于偏见,略而不载,对刘洪的科学成就只字未提。李淳风则在《晋书·律历志》中,原原本本地详细记述了刘洪的科学成就。
在《天文志》中,李淳风创立了一种格式,在这一格式下,包罗了古代天文学的各个方面:说明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历代传统,介绍有关天地结构的理论研究、天文仪器、恒星及其测量、各种天象记事等。在介绍言天各家理论时,简要说明其理论,多引原话而不转述,写出作者简介及与其争论者的名字、观点,使后人对当时探讨天地结构的论争得到清晰的概念。
北齐张子信积三十余年的天文观测,终于发现了太阳与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李淳风在《隋书·天文志》中记述了这一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在《隋书·律历志》里,还记载了隋朝刘焯的《皇极历》法,其中有刘焯创立的二次函数的内插公式,和刘焯最先提出的“黄道岁差”的概念及相当精确的黄道岁差数据。《皇极历》法包含了刘焯首创的定气法、定朔法和躔衰(即日行盈缩之差年)法,还有以前历法所没有的推算日月食位置、食的始终、食分多少及应食不食、不应食而食等方法,推算五星也比以前的历法精密。《皇极历》是一部优秀的历法,“术士咸称其妙”,对后世历法有重大影响,可是,由于种种阻挠而未能颁用。李淳风通过比较研究看出《皇极历》实为隋历之冠,将其详细记入《律历志》,成为中国历法史上唯一被正史记载而未颁行的历法。

百度搜索 桃花缘记之天道经 天涯 桃花缘记之天道经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桃花缘记之天道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谢太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谢太宗并收藏桃花缘记之天道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