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陶菲克:一辈子的对手,一生的朋友
百度搜索 直到世界尽头:林丹自传 天涯 或 直到世界尽头:林丹自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陶菲克,国际羽坛的一朵奇葩,他的打法和气质都透着神秘和诡异,他的陶氏风格更是变幻莫测、流水无形。他16岁出道,19岁以头号种子的身份出战悉尼奥运会,24岁成为世界羽坛男单运动员中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汤姆斯杯和亚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球员。
2012年,他31岁,是一双儿女的父亲,他将第四次踏上奥运赛场。15年中,他一度是我超越的目标,也是媒体曾经拿来揶揄我的标杆。他是我一辈子的对手,却一定是一生的朋友。
我与陶菲克的故事,有太多时候都是媒体在煽风点火。好在我们谁都不在乎这些。有人说我和陶菲克的“恩怨”是始于雅典奥运会,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现场目睹陶菲克拿下奥运冠军喜极而泣的一幕后,我跟教练说我要换W700的球拍——也就是陶菲克夺冠时所用的那把球拍。
我很少主动更换球拍,那是我至今唯一一次主动换球拍。因为我觉得原来的拍子没能给我带来什么好运气,而在那时的我看来,陶菲克手上的那把球拍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用的球拍。也是那把球拍,我之后一直用了四年,伴随我走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在雅典,陶菲克的每一场球我都看了。因为我早早地出局,要给队友摄像嘛。我看着他从8进4、4进2、一直到决赛。一场场比赛,一轮轮关卡,他越打越好,潇洒自如。那种标志性的“陶氏”打法让人赏心悦目,包括身为对手的我都为他折服。
在跻身男单前八后,我记得陶菲克在接受采访时,就讲这次奥运会冠军一定是他的。他就敢这么说,而且最终冠军也确实属于他。他当时说:“历届奥运会男单冠军都是被二流选手拿到,都不属于最顶尖的选手。这次我要打破这个定律,就是我<tt></tt>拿冠军。”这样的王者之气,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悉尼奥运会时,19岁的陶菲克就以头号种子的身份出战,结果1/4决赛中负于后来夺冠的吉新鹏。四年后到了雅典,他一雪前耻。
有时候,我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除了都相似的经历,我们都还有媒体喜欢说的所谓潇洒、不羁和狂放。
也正是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媒体开始经常拿我们两个说事。一个是奥运冠军,一个是世界排名第一,不制造点火花出来,似乎就对不起自己。
现在想来,我也挺感谢有这样一个对手,有这么多关注我们的媒体和球迷。我每前进一步,过程中都少不了陶菲克的刺激或者说挑衅,他确实影响着我。
比如,很多人拿我和他比较的时候,陶菲克会说:“他还没有拿过单项世界冠军。”下一次,陶菲克又会说,“他还没有拿过奥运会冠军”。再过几年,陶菲克又说,“他还没有拿过亚运会冠军,他只是世界第一”。所以,他的只言片语让我更加努力,我只有不断前进,才能让我的对手心服口服。
也许陶菲克只是想堵住性格。
全英赛算得上陶菲克心头的“朱砂痣”,也是他职业生涯仅有的遗憾。因其超过百年历史的地位,全英赛素有“小世锦赛”之称。在2005年成就大满贯后,陶菲克就说全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这些年来,哪怕在赛场上已不复当年勇,陶菲克也从未放弃过追逐。
2012年全英公开赛,我们再次相遇在1/4决赛。比赛以我2比0胜出而告终。在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里,我们恰好同时接受完采访,然后相视一笑,给了对方一个拥抱。很多媒体“抱怨”没能抓拍到这一刻,他们没想到这样的一幕也会发生在我们俩身上。过去陶菲克总说“我跟林丹没有什么,只是语言不通”。而到了后来,我们发现真诚是最好的交流。这个拥抱对我们来说,胜过千言万语。它比球场上礼节性的拥抱更多了一层默契,令我备感珍惜。
我和陶菲克本身并不是同一个年龄段的选手,再加上他出道非常早,很早就拥有了无数的荣誉,所以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后,他的状态就是——拿再多的冠军也就这样。我当然希望能够在大赛的决赛中再与他好好地打上一场,可2006年之后,我们相遇的场合更多的是一些公开赛、大奖赛了。
我觉得非常幸运,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他。有一个这么棒的对手来激励我、帮助我提高自己,并不是谁都能有这样的机会的。将来有一天(也许是在我30岁后),当我的竞技状态不再像四五年前那么鼎盛时,也会有更年轻的运动员来向我挑战。这也让我更珍惜现在和这些高手交手的机会,这样的比赛一定是打一次少一次。很多时候,我们之间的交手已经超出了胜负本身,反而更享受每一个球的过程,就当是给自己、也给对方将来留下更多的回忆吧。
2011年11月11日,网友戏称的“神棍节”对我们来说,却代表了四个“一”——陶菲克、李宗伟、盖德和我受邀来到东莞,参加“四大天王”争霸赛<span class="" data-note="“四大天王”争霸赛是为中国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暨李永波羽毛球学校落成而举办的一场邀请赛,邀请了林丹、陶菲克、李宗伟、盖德这四位十年来羽坛最具影响力的男单高手参加,冠军奖金高达100万元人民币,亚军和四强分别为40万、20万。"></span>。
在拼杀、打斗了十多年后,我们四个人以这样的方式聚在一起还是第一次。抽签再次把我和陶菲克抽到了一起,这大概是球迷朋友、特别是东莞当地的球迷们最希望看到的。我自己也很开心。如果我们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球场上,而是能给很多人带去一整天的快乐和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会很知足。
这样的机会并不多。2009年瑞士公开赛期间,在赞助商的安排下,陶菲克、李宗伟还有我,我们三个一起吃了顿饭。地点选在了当地的中餐馆,菜品只能算过得去,但大家都很开心。
瑞士公开赛比赛的分量也不是有多重,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在一起聊天,那个状态下的我们才是真正的享受,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吃饭聊天。聊着聊着就突然发现,2004年早已过去,2008奥运会也打完了,又一个四年过去了,大家都还在这里。那一刻,心中会涌上一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觉。
而且在聊天中,我们发现全世界的羽毛球男单选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喜欢跑车。一聊到车,三个人都很兴奋。我去印尼的时候,见过陶菲克的那辆法拉利,我觉得很适合他。而我跟李宗伟开的竟是同一款G-TR,他的是灰色的,我的则是黑色的。陶菲克说,现在羽毛球运动员里赚钱最多的应该是我。我告诉他,其实在中国赚钱并不是很容易,不像在印尼,羽毛球是国球,而且运动员相对自由,也更职业。也正是那一次,我跟他们说:“将来欢迎你们来中国打联赛,你们在中国都有非常多的球迷。”
没想到很快,两年后他们就加盟了广州恒大俱乐部,虽然只打了两场球,但却是轰动全城,甚至全中国。他们配得上这样的爱戴。
当然,我很羡慕陶菲克的一点是,他的球迷都非常死忠,包括马来西亚的球迷对李宗伟也是。我们去这些地方比赛,主场球迷一定是为东道主选手加油的。相对来说,中国的球迷则更博爱,站在谁一边的都有。这是我们在印尼、马来西亚享受不到的待遇。
这对羽毛球运动而言自然是好事。只要球迷是真诚的,只要我跟对手打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他们给任何人鼓掌都可以,不一定非得做我的球迷。
如今,陶菲克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又领先了我们一步。羽毛球带给他的一切,他早就悉数偿还,只多不少。30岁以后,陶菲克依然还留在球场上,是这个时代的幸运。我也曾跟他说,如果将来他带家人来中国游玩,一定要联系我,让我尽一尽自己的地主之谊。如果我去印尼,我也不会跟他客气。十多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真的不需要再去计较输赢了。职业生涯中,我们无可避免地做了这么多年对手后,难道就不能做一辈子的朋友吗?
百度搜索 直到世界尽头:林丹自传 天涯 或 直到世界尽头:林丹自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