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天涯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有文字史料可据的,殷商贵族多以天干为名。据《史记·殷本记》所记,殷开国主名天乙,就是史书上说的成汤。在成汤之前的先王中,有的用天干,有的不用。据 href='9038/im'>《史记》所载世系,依次是: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但从汤以后,则全是以天干命名。如: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直至最后亡国的暴君纣王名叫辛。<cite>.</cite>

    周人推翻殷王朝后,直到春秋时代,贵族们的名字还有殷人遗风,所不同的是增添了地支。如鲁僖公名申,襄公名午,蔡庄公名甲午,蔡昭公名申,卫戴公名申,晋定公名午。楚有公子申,卫有夏戊字丁,秦有白丙字乙,楚有公子壬夫字子辛,公子午字子庚,等等。

    春秋时代命名取字不尚文饰,多古朴之风,名字多取习见事物或常语。如鲁国展获字禽,楚公子鲂字子鱼,晋师旷字子野,朱张字子弓(施弓弦为张),秦公孙枝字子桑,鲁公子坚字子石。而且不避俗,这在后世是少见的。如:

    郑·灵公名夷,字子蛮,一字子貉〔he 合〕。

    晋·成公名黑臀。

    郑·献公名虿(今名蝎子)。

    齐·公孙虿字子尾(蝎毒在尾,故指实其特性)。

    郑·公孙虿字子蟜<span class="" data-note="蟜,音jiǎo,为蝎子别名,因尾夭矫上曲,故名。"></span>。

    鲁·孟孺子名彘。

    宋·司马耕字子牛。

    莱·正舆子字子马。

    莒·苑牧之字羊。

    其中像虿、彘、蛮、夷、貉和黑臀之类的名,在后世的小名中,或可看到,在大名(学名)中,人们是不会用的。就是马、牛、羊等字,后世在大名中也罕用了,但表示千里马或骏马一类的词,则应用极普遍。如骥、骢〔g匆〕、骅、骝、骏,还有一个驹,在名字中都习见。这是因为文明程度提高了,追求典雅,忌讳一般的牲畜名或粗野名称的缘故。如果用动物为名字,也都是形象好,气质美,情操高尚或有灵性的,如虎豹熊罴〔pi皮〕,龙凤龟麟,鹏鸾鹤鸿之类。

    春秋时代一些记实性的名字,同样也表现了一种朴素无华的特色。如鲁桓公生庄公,因生日与桓公一样,便起名叫同。郑武公夫人姜氏生庄公时难产,很使姜氏受了些苦,起名叫寤生。寤就是(吾午)〔wu武〕,意思是指倒着出生的(不是先出头),不顺利。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山,生了孔子,而孔子的头生有缺陷,四周高,顶下陷,所以起名叫丘,字叫尼。古人管顶端积水的丘叫尼丘。《尔雅·释丘》说:“水潦所止曰泥丘。”

    后代也有不少名<big>藏书网</big>字是记实的,但所记都是吉祥的、有纪念意义的,或预示小儿将来不寻常的,很少有把生理特征或引起人痛苦回忆的事来命名的。像寤生这种名,也只有在小名中或者能找到,大名恐怕很少,但先秦却堂而皇之地作为大名。

    另外,像李耳字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说:“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聃。”看来老子的名字也带有记实色彩。郑国游眅〔pan潘〕字子明,郑成公名伯(目仑)〔gun4棍〕,恐怕也属于这种类型。眼球多白叫“眅”,眼大叫“(目仑)”,都是表示生理特征的。后世只有武人或绰号才用这种名,文人士大夫是不取的。如《三国志·袁绍传》有黑山盗李大目,北 9b4f." >魏有猛将杨大眼。这在文人看来,不免略输文采。<u></u>

    战国人的名字仍承春秋遗风,但古质色彩渐少,进入西汉,名字便走上了典雅的道路。

    从《汉书》所载人物的名字看,名字不但没了先秦那种质朴粗野之气,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对功名、爵禄、身分、地位的强烈欲望。在先秦,人<u>99lib?</u>们的名和字大都意义相协,只有一些用来区别行第的字儿如伯、仲、叔、季为字的,二者之间缺乏意义上的关联。西汉人喜欢以公、卿、君、孺等为字,而且多数无词汇意义的联系。举例如下:

    <strong>以卿为字者</strong>

    司马相如字长卿

    苏武字子卿

    李陵字少卿

    卫青字仲卿

    刘辟疆字少卿

    郑弘字穉〔zhi智〕卿

    金伦字少卿

    薛广德字长卿

    丙吉字少卿

    夏侯建字长卿

    ……

    其中只有司马相如是因为仰慕蔺相如,改名相如,蔺是赵国的上卿,所以字长卿。长、上义近,既表示蔺的身分,也表示自己的愿望,即希望像蔺相如那样成为上卿。这可以说有意义联系。其他许多字“卿”的,找不出其意义所在。颜师古注释《急就篇》中“赵孺卿”这个名字说:“孺,幼少之号也。卿,言可以到卿也。汉有苏贤字孺卿。”我们只能用颜师古这一解释来说明上述字“卿”的人的用意:言可以到卿也。如为国开辟疆土可以到卿,能为国建功业者可以到卿,能广布恩德可以到卿,等等。这都不是词汇意义上的联系,而是揣测推导出来的“联系”。

    <strong>以“公”为字者</strong>

    田广明字子公

    夏侯胜字长公

    庆善字孝公

    师丹字仲公

    盖宽饶字次公

    王霸字次公

    陈万年字幼公

    陈汤字子公

    何武字君公

    杜延年字幼公

    ……

    这类的性质,与以“卿”为字者相似,也是希冀爵位的一种表现。

    <strong>以“君”为字者</strong>

    王莽字巨君

    石显字君房

    楼护字君卿

    窦广国字少君

    王禁字稚君

    周庆字幼君

    申章昌字曼君

    贾护字季君

    戴圣字次君

    戴德字延君

    ……

    颜师古在注释《急就篇》的“景君明”这一名字时说:“君明,言有明德可以为列国诸侯也。汉有京房字君明。”可以拿来解释字“君”的例子。

    西汉还有不少以“孺”为字的。这是从先秦的“孺子”一词发展来的。孺子不单纯是少年男子之称,它有特殊含义。春秋时代,诸侯、卿大夫之家,唯有可以继承爵位的男子才可称“孺子”,且不论年龄大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被秦穆公迎接到秦,送回晋国作了晋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当时重耳已62岁,但秦穆公尊称他为“孺子”。到了汉代,“孺”和君、公一样,被用为人之字,同样是表示希望得到爵位。如:

    汲黯字长孺

    枚皋字少孺

    灌夫字仲孺

    韩安国字长孺

    息夫躬字子孺

    云敞字幼孺

    韦贤字长孺

    王贺字翁孺

    ……

    表示对名位的企羡希冀,是西汉人名字的一大特征。这当是政局长治久安,人们切望建功立业的一种积极心理表现。除此而外,西汉人还爱用公子、王孙等词为字,还喜以倩为字的缀饰。如东方朔、于定国和隽不疑都字曼倩。其他如房、宾、翁等,也是西汉人名字习用字眼。

    东汉、三国时期,因为尊儒读经已久,儒家学说早已深入人心。儒家敬宗法祖,崇礼尚文,倡导忠孝,鼓吹道德,所以许多反映儒家思想的字如文、孝、德、仁、忠、礼、祖等,在人物的名或字中,大量出现,其中尤以孝、文、仁、德出现频率最高,限于篇幅,各举数例为证:

    <strong>《后汉书》</strong>

    宗慈字孝初

    边韶字孝先

    丁鸿字孝公

    赵孝字长平

    苏顺字孝山

    孔融字文举

    张昶字文舒

    王宏字长文

    许靖字文休

    张纲字文纪

    朱晖字文季

    刘祐字伯祖

    李云字行祖

    巴肃字恭祖

    王考字文祖

    李尤字伯仁

    杨仁字文义

    张纯字伯仁

    杨修字德祖

    李燮字德公

    应玚〔yang羊〕字德琏

    李膺字元礼

    郝礼真

    冯礼

    <strong>《三国志》</strong>

    丁贤字孝连

    毛玠字孝先

    郭嘉字奉孝

    仓慈字孝仁

    法正字孝直

    于禁字文则

    张辽字文远

    孙坚字文台

    徐盛字文向

    魏延字文长

    苏则字文师

    刘宠字祖荣

    任安字定祖

    杨修字德祖

    陶谦字恭祖

    曹仁字子孝

    孟仁(即孟宗)

    许慈字仁笃

    刘备字玄德

    曹操字孟德

    丁廙〔yi义〕字敬礼

    孙绍字公礼

    殷礼字德嗣

    以上所举孝、文、祖、仁、德、礼,或为名,或作字,或作字的修饰、后缀成分,这在西汉都是少见的。当然,表现儒家思想的字,并不只这些,像谦、恭、敬、让、胤、嗣、宗、忠、恕、义、慈、悌等,在三国时代用得也很普遍,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由此亦可见儒家思想对名字影响的深广了。

百度搜索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天涯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吉常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吉常宏并收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