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虞喜发现岁差
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 或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99lib?</a>虞喜发现岁差,由于当时的反对意见激烈,并未留下直接文献。我们只能通过唐代天文学家一行<samp>?</samp>和宋代天文学家周琮的转述而略知一二。原来,公元330年,虞喜观测得冬至时的昏中星为东壁,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壁宿<samp>..</samp>。由此他联想到《尚书·尧典》所载“尧时冬至日短星昴”,即尧时冬至昏中星为昴星。这就是说,从帝尧至东晋这段时间内,冬至昏中星已从昴宿,经过胃宿14度,娄宿12度,奎宿16度,退行至壁宿9度,合计退行51度。而虞喜推算得他那时距尧时为2700年,由此可求得约53年<samp></samp>岁差1度。所以他断言,“古历日有常度,天周为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长此下去将发生误差,越是长久误差越是显著,故应“使天为天,岁为岁”,设立岁差,使合于天象。虞喜的这一发现,可能受到冬至点已从牵牛初度退行至斗宿21度的启发,因为昏中星和太阳的位置是同步的,只是虞喜没有加以说明。
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 或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