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春秋战国时,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基本设想是太阳每年12个 6708." >月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若将黄道分为对应的12个天区,则一个天区对应一个月。人们将太阳冬至所在的天区称为子,12月太阳所在的天区称为丑,下面依次类推。地球公转引起了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的周年运动,地球的周日旋转又引起了太阳沿赤道自东向西的昼夜运转。由此人们便设想把天赤道所处的方位也划分为12个天区,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则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var>..</var><u></u>

    这个纪时方法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是由当时参加改历的天文学家首先提出的。这个方法比较科学简明,于是便很快地为人们所接受,老的纪时法也就逐渐被废止。这种纪时方法最早出现在《汉书·翼奉传》,载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日加申”,意思是太阳位于申的时刻。自此以后,这种纪时方法就不断出现,记时的名称由“日加午”转变为“时加午”,以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这种纪时法与二十四小时制对应如下表:

    <table><tr><td>子</td><td>丑</td><td>寅</td><td>卯</td><td>辰</td><td>巳</td></tr><tr><td>23—1</td><td>1—3</td><td>3—5</td><td>5—7</td><td>7—9</td><td>9—11</td></tr><tr><td>午</td><td>未</td><td>申</td><td>酉</td><td>戌</td><td>亥</td></tr><tr><td>11—13</td><td>13—15</td><td>15—17</td><td>17—19</td><td>19—21</td><td>21—23</td></tr></table><tt></tt><bdo></bdo>

    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纪时制度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在民用上,十二时辰作为一个独立的纪时制度,其间隔也太大了一些。故人们开始想出一些改进的办法,将其分得更细一些。

    首先的想法是,将每个时辰再一分为二,在十二时辰名中间,再插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和艮、巽、坤、乾四个卦名,合计24个小时名。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隋朝。这种纪时名称记忆起来不大方便,给人的感觉配合得也不是那么和谐,唐代的天文学家便将十二时辰分列为初正二个部分,例如,子初开始于23点,子正开始于0点,午初开始于11点,午正开始于12点。作出这个改进以后,早期的24小时名称也就被废止不用。将十二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时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陈久金 杨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久金 杨怡并收藏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