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中国的名胜古迹 天涯 或 中国的名胜古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样,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凝聚着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西藏地区从唐代开始,就与中原王朝保持着“甥 8205." >舅”关系。唐太宗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中宗时,金城公主又嫁给吐蕃弃隶缩赞赞普。这两次和亲使汉唐文化大规模地输入西藏。拉萨至今仍保存着许多遗迹。<bdo></bdo>
<h3>大昭寺</h3>
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修建,现有面积约为21500平方米,仍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建筑,殿内中心部分还保持原来式样。主殿觉拉康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身量紫金像。二层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殿堂及四周回廊间绘满壁画,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都如实反映了当初唐蕃和亲的历史画面。大昭寺的围墙内,还立着一块唐蕃舅甥会盟碑。碑立于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蕃方先派专使来到长安,在西郊与唐政府官员举行会盟仪式。会盟之后,唐方又派专使入蕃,在逻些(拉萨)设盟坛。碑文追述唐蕃历史,强调了文成、金城嫁给吐蕃赞普的舅甥姻缘关系,记述了会盟经过,是汉藏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西藏从元代起就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明王室与西藏的联系更密切,据礼部统计,15世纪60年代,西藏到北京朝贡的人最多时达三四千。明中央政府也多次派使团到西藏抚慰,带去很多珍贵礼物,大昭寺内至今还珍藏着两幅明代的唐卡(刺绣的卷轴画)。清代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又设驻藏大臣,负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并规定了达赖、班禅转世抽签的办法。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设立“金瓶掣〔che彻〕签”制度。达赖、班禅及蒙藏大活佛的灵童转世,必须将所找到的灵童名字写在牙签上,放在瓶里,分别在北京雍和宫和西藏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社会秩序,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乾隆当年所赐的抽签的金本巴瓶今天仍藏在大昭寺内。大昭寺门前还有一块乾隆年立的《劝人种痘碑》,当时西藏天花流行,病人被赶到山野岩洞,任其死亡。清驻藏大臣和琳命人专门建房护理天花病人,使不少人痊愈生还。他还严谕前后藏,劝令班禅和达赖以后照此办理。事后刻石立碑,让藏人懂得痘疹并非不治之症的道理。
<h3>布达拉宫</h3>
最早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起初在红山上修了1000间房,但后来绝大部分毁于雷火,仅剩“曲吉卓布”和“帕巴拉康”两处,在今布达拉宫最高顶上。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修建了白宫。他圆寂后,总管第巴桑结嘉错又修建了红宫。后来经历代达赖再加扩建,才使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全部建筑依山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建筑之一。这里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来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宫里保存着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封诰、印鉴、金册、玉册,工艺品、经文、医药、历史、文学书籍,各类佛像、唐卡、法器等大量珍贵文物。整座宫殿结构复杂,气势宏伟,主要展示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特点,又表现了汉族建筑雕花梁架和复杂斗拱等特色。从松赞干布开始修造布达拉宫起,就招请了许多汉族工匠。17世纪重建时,康熙皇帝还特别派遣了114名汉满工匠协同修建。因此布达拉宫也是汉藏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果,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历史的见证。
布达拉宫西面,还有七世达赖创建的“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的夏宫。布局和内地皇家宫苑相似,金顶石墙,树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异兽点缀其间。现已辟为公园,节假日森林里常有藏胞来度假,拉萨的藏剧团也在这里演戏。
<h3>塔尔寺</h3>
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俗称喇嘛教。元明时期分出很多教派。明中叶后,格鲁派(又称黄教)首领宗喀巴改革喇嘛教。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黄教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流传最广。黄教有六大著名寺院,这就是青海的塔尔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塔尔寺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这里是宗喀巴的诞生地。相传宗喀巴出生时,他母亲将胞衣埋在地下,后来这里长出一棵菩提树,其母便在此建一座小塔,后人又改建成一座大银塔,并扩为寺院,塔尔寺由此得名。这是一组由众多的殿堂、经堂、僧舍所组成的大建筑群,吸取了汉式宫殿和藏式平顶建筑的特点。主殿大金瓦寺,面积近450平方米,是汉式宫殿建筑。另外有大经堂,是全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面积1981平方米。几经扩建,现有168根大柱,其中60根在四壁墙内。108根柱子上部,都雕有美丽的图案,外裹彩色毛毯,并缀有各种刺绣飘带,以及各种绸缎剪贴和堆绣的佛像、佛教故事图和宗教生活图。还悬挂着各种壁画,做工精细。寺内的如意宝塔八座、小金瓦寺等也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筑。人称塔尔寺有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千寻塔,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公元823—859年),相传在唐代建筑师恭韬、徽义指导下建成。高69.13米,16层,每层正面开券形龛,龛中有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形状与西安小雁塔和嵩岳寺塔相似,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两座小塔各高42.19米,10层,是八角形实心砖塔。塔身涂有一层白色泥皮,建于大理国时期。塔后原有一所规模很大的崇寿寺,清末毁于兵火,只有三塔巍然屹立,成为云南最古老的建筑物。
<h3>侗寨鼓楼</h3>
云南、贵州、广西居住着壮、傣、苗、侗、白族等许多少数民族。这里山青水秀,苍山洱海、滇池、石林、昆明大观楼、贵阳甲秀楼等等,都是驰名中外的风景胜地。不少民族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许多山崖上的原始图画,年代可追溯到千年以前。广西宁明、龙州等地临江峭壁、岩洞顶旁的大型壁画,是古代壮族部落留下的。广西侗族地区及贵州黎平、榕江、丛江、天柱等县侗族聚居的村寨中,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塔形建筑物,叫做鼓楼。一般都用杉木为原料,不用钉子和铆钉,完全采取接榫和悬柱结构,牢固严谨。第一层是正方形,以上各层是多角形,并有飞檐。顶楼常悬一面鼓,叫做“款鼓”。“款”是侗、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组织,遇事由款首在鼓楼击款鼓召集村民商量决定。当地喜庆佳节,都以鼓楼为娱乐中心。因为侗族历来是同姓聚居,所以一寨一姓就建一座鼓楼,一寨多姓就建多座,因此鼓楼又是族姓的形象标志。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北有一座马胖鼓楼,是广西地区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鼓楼,高20米,形似宝塔,比一般鼓楼宽胖。四边形殿式房顶,九层飞檐,层层相叠,建筑艺术很高,现已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h3>风雨桥</h3>
三江县城北20公里处,还有一座程阳风雨桥,长76米。五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直径的六根连排杉木,共两层。上盖五座楼阁,各座楼阁屋顶不同,互相连接,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边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有精美的侗族图案。整座桥用大木凿榫接合,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精密而牢固。桥体形式优美,表现了侗族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h3>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h3>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古迹还有很多。如傣族的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是两座很精致的佛教建筑。曼飞龙白塔在云南景洪县大勐〔meng猛〕笼的曼飞龙后山上,由大小九座塔组成,塔身洁白,塔尖如笋。建于傣历五六五年(公元1204年)。中央塔高16.29米,八个小塔分列八角,高9.1米,塔座下设佛龛,供佛像。八角亭在勐海县西的景真山上,建于傣历一○六三年(公元1701年),高15.42米。亭身为多角形的砖砌墙,开四门,墙面内外抹浅红色泥皮,镶各种彩色玻璃,并用金银粉印出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图案,光彩夺目。屋顶结构极其复杂,木质锥形。八条边每边都有10个人字形屋脊,一层套一层,直到15米高的亭顶,上面铺平瓦,像鱼鳞覆盖。屋脊上装饰各式传统花鸟陶器饰物,屋檐上层层系结铜铃。亭顶的金属薄片上刻着哨状网洞,风一吹哨音便响,颇有奇趣。整座建筑玲珑华丽,是傣族佛教艺术中的杰作。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名胜众多,简括的文字难以描绘出它的全貌。但从以上粗略的勾勒已可看出:三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以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值得国人自豪的又岂止是汉唐盛世!而近百年来名胜的毁圮〔pi 痞〕和烈士的遗迹,又清楚地显现出晚清以后中国积弱的趋势,以及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命运而浴血奋斗的艰难历程。成就和失败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历史期待着今人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中国应当重新焕发出世界文明大国的光彩。人们在周览了全国的名胜古迹之后,定会得出这共同的结论。
百度搜索 中国的名胜古迹 天涯 或 中国的名胜古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