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兵败定军山
百度搜索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天涯 或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曹操调集兵马,亲自远征汉中,增援夏侯渊,这距离刘备兵抵阳平关已经有三四个月了。曹操之所以没有立即出发,主要原因是代郡的乌桓人叛乱还没有平息,他放心不下,直到后来曹彰率部出击,大获全胜,曹操才决定出发。
临出发前,曹操颁布了《遗令》,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交代。《遗令》说:“古代埋葬人,一定选择瘠薄的土地。我死后,可以划出西门豹祠以西塬上一带为寿陵,借用较高的地势作为墓基,不建封土、不植树。根据周礼,可以设置专人看管墓地,诸侯死后可以在左右靠前的地方陪葬,卿大夫在后面,汉制也是这样陪陵。凡公卿大臣和将领有功的,死后都可以陪葬于寿陵,墓地的范围可以扩大些,以保证能够容纳那么多人(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是一份遗书,大军出发前突然发布这样的遗书,给人以不祥之感。以前每次出征,曹操总想方设法鼓舞大家的士气,而这次却发布了自己的遗书,是一次特殊的战前动员,表明自己誓死取胜的决心?还是冥冥之中感应到了什么?
在汉中那边,这段时间夏侯渊指挥张、徐晃等部挡住刘备的猛攻,让刘备没有太大进展。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去断绝马鸣阁道,夏侯渊派徐晃击之,把陈式打败。刘备又从广石发动进攻,张守广石,刘备攻之不克。
从武都战役失败到广石不利,刘备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这一次虽然带着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组成的超豪华阵容,却连尝败绩,刘备心有不甘,他急忙写信给留守在成都的诸葛亮,要求增兵。
其实,刘备把能带的兵基本上都带来了,诸葛亮手里实在没有什么富余的。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益州内部此时也不平静,马秦、高胜等人聚众数万人在县叛乱,时任犍为郡太守的李严硬是凭借五千民团(郡士)把他们打败,斩杀了马秦、高胜。事情刚平定,越郡的夷人又围攻新道县,李严驰往救援,把他们打败。
刘备还有一部分精锐部队,但此时在荆州,根本分不开身。剩下的几乎都去打汉中了,刘备要诸葛亮继续增兵,让诸葛亮很挠头。
益州从事杨洪对诸葛亮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如果没有汉中,也就没有益州了(此家门之祸也),不用多考虑!”
诸葛亮也意识到此战已无法退缩,再难也要顶上。于是他代表刘备任命杨洪为蜀郡太守,负责办理征兵及后勤供应事宜,支援汉中前线。
李严当犍为郡太守时杨洪是他的人事处长(郡功曹),现在李严仍然是犍为郡太守,而杨洪已升为蜀郡太守,与老领导平起平坐。杨洪当太守后有个秘书(门下书佐)叫何祗很有才干,杨洪把他推荐出来,何祗升得更快,杨洪还在当蜀郡太守的时候,何祗已升为广汉郡太守了。
这些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事例,都是在后方主持工作的诸葛亮主导下进行的,益州当地官民对此深表敬佩(西土咸<tt></tt>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此时益州全州都进入了临战状态,砸锅卖铁、倾尽全部物力和人力支援汉中前线。有了后方的支持,刘备更是下定决心不拿下汉中郡不撤”
杜袭和郭淮共推张为临时统帅,张重新调整了部署,安好营寨,大家才稍稍 5b89." >安定下来。刘备想趁夏侯渊战死一鼓作气拿下汉中,第二天指挥人马渡过汉水来攻营,大家都认为此时敌众我寡,士气也不如对手,不如在汉水边修筑工事抵挡,不让敌人渡河。
郭淮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这是向敌人示弱的做法,无法挫败敌人。不如在离汉水远一点的地方列阵,诱使敌兵渡河,等他们渡过一半再突然发起攻击(半济而后击之),刘备必然可破。
张采纳郭淮的建议,远远地列阵于汉水北侧。刘备看到果然生疑,不敢渡河。
在张的主持下,曹军暂时稳住了阵角,避免全线溃败。他们坚守在汉水北岸,等待援军的到来。
百度搜索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天涯 或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