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
百度搜索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天涯 或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small>在本章中,</small><small>我们见见革命者、</small>
<small>局外人和寻求真实性的人。</small>
如果很多利益不相容的人都声称权利在他们那边,你如何在他们之间做决定?在《共产主义者与和平》最后一部分的一段话中,萨特勾勒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不通过询问那些“处境最困难的人”或者“受到最不公正对待的人”怎么看,来决定每一种情况?你只需要找出该情况中最受压迫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把他们对事件的看法采纳为正确的那一个。他们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真理本身的标准,是确证“人与社会真实面目”的方式。如果某件事情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不是真的,萨特说,那它就不是真的。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简单得有些惊人,轻轻一下子便抹去了强势群体肆意用来逃避责任的那种伪善言辞——也就是所有那些省事的借口,比如说穷人就“配”穷人的命,或者富人就是有权得到积累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比例惊人的财富,或人们应该将不平等和苦难视为生活不可避免的部分。在萨特看来,如果穷人和弱势群体不相信这样的论点,那它们就是错误的论点。这有点儿类似于“热内原则”:弱者总是正确的。从这时起,萨特也像让·热内一样,开始高兴地让自己服从于那些被异化的、被压迫的、被阻挠的和被排斥的人。他试图用局外人的目光,来审视特权阶级——就算特权阶级也包括了他自己。
没人可以说这很容易就能做到,原因不仅是(正如波伏娃在 href='1814/im'>《第二性》中指出的那样)借用别人的视角会对心理造成压力,还因为任何试图这么做的人,都遇到了大量的逻辑和概念难题。分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谁在任何时候都是处境最困难的人?每次弱者变成强者后,一切都得重新计算,所以必须要对角色的转换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控——但是要由谁来监控呢?<span class="" data-note="“人与社会的真实面目”:Sartre,<em>The unists and Peace,</em> 180,第三部分。最初刊于<em>Les Temps modernes,</em> 101(1954年4月)。关于这一点,参见Bernasi,<em>How to Read Sartre,</em> 79,用了“gaze of the least favored”(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这个译法。"></span>
正如梅洛-庞蒂在他的《萨特与极端布尔什维克主义》中指出的那样,萨特本人并不坚持他自己的原则。面对在苏联监狱中那些处境困难之人的凝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重视他们指责的目光,还给出了为什么他们可以被无视的理由。不过,或许“凝视”这个概念本来也不是为了始终都能说得通。就像列维纳斯或薇依的伦理哲学一样——理论上讲,他者的凝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程度上是无限的——一个理想并不会因为不可能坚持,就变得不那么鼓舞人心。
萨特这个“在处境最困难之人的眼中”的观念,与列维纳斯“面向他者的伦理学”一样激进。在一些人看来,将道德交给众多的人类目光和个人视角来审视,会引发混乱,失去进行真正革命的可能性。萨特忽视了这种路线,表明了他自己还是从前那个独行其是之人。他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者。
他的这条新路径,更多地吸引了那些不愿加入任何党派,但却积极参与新式解放运动的活动家,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社会排斥、贫穷和殖民主义的抗议活动。萨特全力支持这些斗争,并竭力提供了帮助——主要是用他最喜欢的武器:笔。为年轻作家的论战著作撰写前言,给了他可以介入的新主题,并让他感到他的哲学真的做到了一些事情,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
早在1948年时,他就曾写过一篇题为《黑皮肤的俄耳甫斯》(<em>Black Orpheus</em> )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初是作为桑戈尔(Léopold Senghor)的《新黑人与马达加斯加诗歌》(<em>Anthology of New Blad Malagasy Poetry</em> )的序言发表的,在文中,萨特描述了由黑人和后殖民时代的作家创作的诗歌,如何经常翻转了他们的压迫者那种固定、评判的“凝视”。从现在开始,他说,欧洲白人不能再厚颜无耻地评估和执掌这个世界了。相反,“这些黑人正在看着我们,我们的目光回到了我们自己的眼睛中;反过来,黑色的火炬点亮了世界,我们的这些白色头颅只不过是在风中摇摆的中国灯笼。”(那段时间的萨特,仍然在打磨他的比喻。)<span class="" data-note="萨特忽略了苏联监狱:Merleau-Ponty,‘Sartre and Ultrabolshevism’,出自<em>Adventures of the Dialectic,</em> 95–201,这在154页。
萨特作为异见分子:见Bernasi,<em>How to Read Sartre,</em> 79。"></span>..
1957年,他为阿尔伯特·梅米的两本书《殖民者的肖像》(<em>Portrait du isé</em> )和《被殖民者的肖像》(<em>Portrait du isateur</em> )撰写了序言——被放在一起翻译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这两本书以波伏娃在 href='1814/im'>《第二性》里分析女性迷思的方式,对殖民主义的“迷思”进行了同样的分析。在此之后,萨特又为一部划时代的反殖民主义著作,弗朗茨·法农出版于1961年的《全世界受苦的人》(<em>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em> ),写了一篇更有影响力的前言。
法农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本身就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一直致力于种族、独立和革命暴力的问题。出生在马提尼克、有着非洲和欧洲血统的法农,曾在里昂跟随梅洛-庞蒂等人学习过哲学,但是他并不是很喜欢梅洛-庞蒂那种冷静的风格。195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黑皮肤,白面具》(<em>Black Skin,White Masks</em> ),探索了在白人主宰的世界中,黑人的“生活经验”被投射到了他者的角色上。这本书充满了激情,一点儿都不冷静,但也具有高度的现象学特征。
接下来,法农搬到阿尔及利亚,并积极参与到了独立运动当中,但也因此在1956年被驱逐出境,去了突尼斯生活。在那儿被确诊为患有白血病后,他去苏联接受了治疗,病情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在1961年,当他开始写《全世界受苦的人》时,病情再次加重。之后,他拖着发烧和虚弱的病体去了罗马,并在那里经朗兹曼的引见,认识了波伏娃和萨特。
萨特当时就为法农倾倒了,并且高兴地为《全世界受苦的人》撰写了序言。他本来就喜欢法农的作品,见面后,更是喜欢法农本人。朗兹曼后来评论说,他还从没见过萨特像在那次会面时那样被一个男人深深迷住。他们四个人边吃午餐边交谈,然后又聊了一下午、一晚上,最后,到第二天凌晨2点时,波伏娃不得不坚决要求萨特需要回去睡觉。法农受到了冒犯:“我不喜欢那些霸占资源的人。”他和朗兹曼继续聊到了早上8点。<span class="" data-note="“这些黑人”:Sartre,‘Black Orpheus’,J.Mabie译(修订版),出自Bernasi编辑的Race,115–42,这在115页。最初是为Léopold Senghor编辑的<em>Anthologie de la nouvelle poésie malgache</em> (Paris:PUF,1948)写的序言,ix–xliv。
梅米:Albert Memmi,<em>The izer and the ized,</em> Hreenfeld译,序言由Sartre所作,由Lawrence Hoey译(New York:Orion Press,1965)。译自<em>Portrait du isé précédé du portrait du isateur</em> (1957)。
法农和梅洛-庞蒂:FOC,607。
《黑皮肤,白面具》:Fanon,<em>Black Skin,White Masks,</em> 尤其是‘The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Black Man’,89–119。关于萨特和法农,参见Robert Bernasi,‘Racism Is a System:how existentialism became dialectical in Fanon and Sartre’,出自Crowell编辑的<em>The Cambridge panion to Existentialism,</em> 342–60。"></span>
这时候,法农已经只剩下几个月的寿命。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中,他被送到了美国去接受最好的治疗,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安排这次行程的人、他的朋友奥利·伊瑟林(Ollie Iselin),竟然还是一位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不过,一切都已于事无补,1961年12月6日,法农在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去世,年仅三十六岁。不久之后,由萨特作序的《全世界受苦的人》面世了。
波伏娃回忆道,法农在罗马时曾说过,“我们对你们有要求权”——他们就喜欢听这样的话。这种燃烧的激情,以及在必要时提出要求和分配罪责的意愿,正是朗兹曼身上吸引波伏娃的地方。现在,这也让萨特激动不已。或许它把他们带回了曾经的战争岁月:那个一切都很重要的年代。萨特欣然接受了法农斗志昂扬的论点,在这本书中包括了以下观念:反帝国主义革命必然是暴力的,不仅是因为暴力是有效的(虽然这是一个原因),还因为它帮助被殖民者摆脱了压迫带来的麻痹,构筑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法农并非在美化暴力,而是认为这对政治变革至关重要;他对甘地关于将非暴力抵抗作为权力来源的想法不大认同。在他的文章中,萨特对法农的观点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以至于超越了法农的原始观点,把重点转移到了赞美暴力本身。萨特似乎把被压迫者的暴力,视为了尼采哲学中的自我创造行为。像法农一样,他也将其与殖民主义隐蔽的暴行进行了对照。而且,就像在《黑皮肤的俄耳甫斯》中那样,他也邀请读者(应该是指白人)想象一下被压迫者反对他们的目光,剥掉他们资产阶级的虚伪,露出他们作为贪婪和利己的怪物的真面目。
萨特为《全世界受苦的人》撰写的序言提供了一帧快照,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激进岁月里所具有的那些最令人憎恶,也最令人钦佩的东西。他对暴力的迷恋着实令人震惊,但他愿意以这种激进的方式介入被边缘化者和被压迫者的窘境之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让人钦佩。事实上,萨特已经太习惯采取激进的立场,以至于几乎不知道该怎么走温和路线了。正如他的朋友奥利维尔·陶德所说的,萨特的信念变了,但他的极端主义从来没变。萨特表示同意。1975年,在被问及他最糟糕的失败时,他回答说,“在我的人生进程中,我自然犯过很多错误,或大或小,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我每次犯错误,都是因为我还不够激进。”<span class="" data-note="“我不喜欢……之人”和这次会面的记述:FOC,605–11;亦参见Lanzmahe Patagonian Hare,</em> 347–8。
奥利·伊瑟林:<em>Macey,Frantz Fanon,</em> 485。
“我们对你们有要求权”:FOC,610。
被压迫者反对他们的目光:Sartre,preface to Fanohe Wretched of the Earth,</em> 7–26,这在18–21页。关于萨特和暴力,参见Ronald E.Santoni,<em>Sartre on Violence:curiously ambivalent</em> (Uy Park,PA:Pennsylvania State Uy Press,2003)。"></span>
激进意味着让人们感到不舒服,而这些人中还可能包括其他激进者。弗朗茨·法农的遗孀约茜·法农(Josie Fanon)就是反对萨特的人之一:她痛恨他在这个时期还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认为这让他成了大多数阿尔及利亚人的敌人。萨特这种同时参与两种事业的能力,表明了他慷慨的意图,但是也显示了他的“处境最困难”原则中的另一个悖论。不止一个群体可以被认为在历史上处境最困难,那么,如果他们的要求互不相容,会发生什么?萨特对暴力的赞美还有一个更糟糕的悖论:无论其动机或背景如何,谁的处境能比任何一种暴行的受害者更“困难”呢?
萨特意识到,他对暴力的兴趣,其基础是怪异的个人冲动。他将这类冲动追溯到了他童年遭受霸凌的经历,以及他将欺凌者的侵犯接受为自身一部分的决定。1974年,他与波伏娃谈起这件事时,曾说他从来没有忘记在拉罗谢尔的学校经历的暴力,甚至认为这让他有了一种将友谊视为随时可能失去之物的倾向:“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和朋友有过温和的关系。”你不得不怀疑,这或许也助长了他对极端主义的渴望。
在反殖民的暴力活动或针对白人的暴力上,萨特的同胞无疑处于遭受暴力的一方,但他反倒对此赞赏有加。扭转视角、想象他自己站在他人愤怒的正义风暴中,给他带来了一种满足感。同样,波伏娃也庆祝了世界各地反法殖民起义的消息,对20世纪50年代印度支那的反殖民抗争感到欢欣鼓舞。当然,这是一个政治承诺的问题,但她的反应似乎要比知识分子更发自内心。对于一个自己的祖国曾在十年前被占领和压迫过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事实上,1954年,当阿尔及利亚战争开始时,她发现,在公共场合看到法国的军队制服,就如同当年看到德国制服的时候一样让她感到不安——不同的是,她自己现在也要承担一部分罪责。“我是法国人。”她会对自己说,感觉好像是在承认某种道德缺陷。<span class="" data-note="萨特的信念变了,但他的极端主义从来没变:Todd,<em>Un ls rebelle,</em> 17。
“在我的人生进程中”:Sartre,‘Self-Portrait at Seventy’,出自<em>Sartre in the Seventies(Situations X),</em> 3–92,这在65页。
约茜·法农:<em>Macey,Frantz Fanon,</em> 462–3,引用了Josie Fanon,‘à propos de Frantz Fanon,Sartre,le racism et les Arabes’,<em>El Moudjahid</em> (1967年6月10日),6。
“我就再没有和朋友有过温和的关系”:Beauvoir,<em>Adieux,</em> 148。"></span>
从1954年至1962年,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自决权的这几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且,流血事件还蔓延到巴黎,导致一些支持独立的示威者在城市中心被杀害。法国针对阿尔及利亚平民的酷刑和处决,引起了广泛的恐惧。加缪虽忠诚于他的母亲,但也反对当局的暴行。萨特和波伏娃在支持阿尔及利亚解放运动方面则更加一心一意,积极地开展活动,并且为讲述遭受酷刑的阿尔及利亚人的书(以及由他们写的书)撰写了雄辩动人的文章。萨特在为亨利·阿莱格(Henri Alleg)的《问题》(<em>The Question</em> )所作的序言中写道:“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现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刽子手。”这影射的是加缪的早期文章《既非受害者,亦非刽子手》。如果说萨特和波伏娃之前没有跟加缪闹翻的话,现在可能也会因为阿尔及利亚的局势而闹翻了。
我们可以谴责说,萨特和波伏娃是站在安全的边线上为暴力欢呼,但其实,他们这次所处的位置根本不安全。正如1947年时萨特曾收到过死亡威胁一样,1960年10月,一万名法国退伍军人在参加反对独立的示威游行时,其中喊出的一句口号就是:“枪毙萨特!”而当他签署了一项非法请愿,敦促法国士兵不要服从他们不赞同的命令后,更是面临着被起诉和监禁的危险,不过后来,据说戴高乐总统用“谁会把伏尔泰抓起来”这句话排除了这种可能。但最终,在1962年1月7日,有人把这些谋杀煽动当真了。在波拿巴大街42号,也就是萨特和母亲一起居住的地方,有人在他们楼上的公寓里放置了一枚炸弹。爆炸破坏了两层楼,炸碎了公寓的门;万幸的是,没有人受伤。加缪曾为他身在阿尔及利亚的母亲担心,但现在面临危险的却是萨特的母亲。随后,他搬到了拉斯拜尔大道222号的新公寓,并在附近为他母亲单独租了一间。萨特现在住得离波伏娃比较近,远离了他以前在圣日耳曼德佩大街上常去而且人尽皆知的老地方。这下,别人找起他来就没那么容易了。<span class="" data-note="波伏娃也庆祝了:FOC,315。
“我是法国人”:FOC,397。另见381–2。
“任何人,任何时候”:Sartre为Henri Alleg写的序言,<em>La question</em> (1958),John Calder译为<em>The Question</em> (London:Calder,1958),11–28,这在12页。波伏娃写了酷刑的受害者Djamila Boupacha,最初刊于Le Monde(1960年6月3日),之后刊于与Boupacha的律师Gisèle Halimi合写的书上:<em>Djamila Boupacha</em> (1962),Peter Green译为<em>Djamila Boupacha:the story of a torture of a young Algerian girl</em> (London:André Deutsch&Weidenfeld&Nicolson,1962)。
死亡威胁:FOC,381;626–8;David Detmer,<em>Sartre Explained:from bad faith to authenticity</em> (Chicago:Open Court,2008),5(枪杀萨特),11(戴高乐)。"></span>
不过,萨特没有让这次袭击中断他的活动:他和波伏娃继续在示威游行上发表讲话,撰写文章,并为那些被控恐怖主义活动的人提供证据,以示支持。根据朗兹曼的说法,他们会在半夜起床,拼命地打电话,为即将被处决的阿尔及利亚人争取缓刑。1964年,萨特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说他不想放弃他的独立性,并强烈谴责委员会只倾向于把奖项颁给西方作家或反对共产主义的侨民,而不颁给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革命作家。
实际上,被授予诺贝尔奖时,萨特在心中请教过“处境最困难的人”,就像海德格尔在1934年得到柏林的工作时,曾向托特瑙山的农民寻求智慧一样。在海德格尔的故事中,他的邻居默默地摇了摇头。在萨特心中,处境最困难的人同样给了他一个命令式的摇头:不。不过,海德格尔的拒绝,是要远离和放弃世俗的复杂性,而萨特则是针对遭遇不公正对待之人的要求做出的一种回应——而这就把他与他人的生命比以往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其实早在萨特之前,就有人写过关于“凝视”在种族主义中的作用。1903年,杜布瓦(W.E.B.Du Bois)在《黑人的灵魂》(<em>The Souls of Black Folk</em> )中,曾反思了黑人的“双重意识,也就是那种总在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审视自己,把这个带着蔑视与怜悯,喜滋滋在一边旁观的世界当成了尺子,来丈量自己灵魂的感觉”。后来的黑人美国作家也探索了黑格尔所谓的争夺视角控制权的斗争。1953年,詹姆斯·鲍德温曾描述说,他去一个瑞士小村庄参观时,发现那里的人以前从来没见过黑人,所以见到他之后,惊得目瞪口呆。他反思道,在理论上,他的感觉应该和早期白人探险家在非洲村庄时一样,将他们的注视当作是在赞颂他的神奇。而且和探险家一样,他也比当地人去过更多地方,见过更多世面。但是,他没法有那种感觉;相反,他感到羞愧不安。<span class="" data-note="爆炸:-Solal,<em>Sartre,</em> 451。
打电话:Lanzmahe Patagonian Hare,</em> 4。
拒绝诺贝尔奖:ASAD,52–4,-Solal,<em>Sartre,</em> 447–8。
“双重意识”:W.E.B.Du Bois,<em>The Souls of Black Folk</em> (New York:Penguin,1996),5。参见Er Allen Jr.,‘On the Reading of Riddles:rethinking Du Boisian“Double sciousness”’,出自Gordon编辑的<em>Existen Black,</em> 49–68,这在51页。"></span>
作为一个黑人同性恋者,鲍德温在美国遭受过多年的双重边缘化,因为在当时的美国,种族隔离是制度化的,而同性恋是非法的。(1962年,伊利诺伊才成为第一个将同性恋非罪化的州。)他曾在法国定居多年——并在巴黎结识了早已定居在那里的小说家同胞理查德·赖特。
自从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存在主义,并且认识了存在主义者之后,赖特越来越崇拜法国,也越来越信仰存在主义。1952年,他完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小说 href='1929/im'>《局外人》(<em>The Outsider</em> ),讲述了一个麻烦不断、名叫克劳斯·达蒙(Cross Damon)的人,在和一位死于地铁撞车事故中的人被搞混之后,选择了逃跑,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后来,他搞大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肚子,摊上了官司,但是,白人当局无法分辨清楚一个黑人和另一个黑人,于是他利用他们的错误,逃过了诉讼。接着,他又惹上了更大的麻烦,为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杀人害命。通过自我改造,达蒙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自由,但也发现,决定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一种会让人茫然不知所措的责任。故事的结局很惨,达蒙因为他的罪行而遭到追捕,并最终被杀;在他垂死的时刻,他说,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由,并弄清楚他的价值所在。“我们不同于我们看起来的样子……也许更糟,也许更好,但肯定不同——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赖特将萨特和加缪的哲学应用在了美国黑人的经历上后,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不过,这部作品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而且如果好好编辑一下的话,书中的思想本可以更有力地传递出来,但是赖特的编辑和代理人,更倾向于削弱这本书的思想性,就像波伏娃的 href='1814/im'>《第二性》被翻译成英语时那样。出版界觉得,赖特这样的作家就该写些简单、质朴的东西,而不是再造一本类似 href='9239/im'>《恶心》和加缪的 href='1929/im'>《局外人》的思想性作品。赖特很不情愿地修改了他的著作,削减了其中的哲学性内容。就在他进行这项痛苦的工作时,一本新小说寄到了他的邮箱中: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的《隐形人》(<em>Invisible Man</em> )。这本书也讲述了一个感觉异化的黑人从默默无闻到获得真实性的过程,但是风格比赖特的小说轻松,也没有包含法国哲学,所以卖得更好,并且获得了国家图书奖。<span class="" data-note="鲍德温在瑞士村庄:Baldwin,‘Stranger in the Village’,出自<em>The Price of the Ticket,</em> 79–90,这在81–3页。最初刊于1953年的<em>Harper's Magazine</em> 。
责任,和“我们不同于……”:Wright,<em>The Outsider,</em> 114–15,585。"></span>
赖特大方地写信给埃里森,对他的著作赞不绝口,还邀请他来巴黎——但埃里森粗鲁地说:“我已经受够了美国黑鬼跑到国外去待几个星期,回来后就宣称那里是天堂了。”他认为,赖特移居国外,其实伤害了他自己:他在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时,毁掉了他写作的自由。赖特收到过很多这类评论:他的编辑爱德华·阿斯韦尔(Edward Aswell)就认为,他获得了个人的安宁,但也失去了文学创作的动力。就连詹姆斯·鲍德温也曾写道:“终于,理查德在巴黎过上了那种如果他是白人的话,本可以在美国拥有的生活。这看起来值得拥有,但我很好奇,是否真的如此。”<span class="" data-note="他修改了书:修订版,附有编辑历史的注释:ibid.,尤其是588–92页。注释由Arnold Rampersad所做。
“我已经受够了”:Rowley,<em>Richard Wright,</em> 407(引自埃里森给赖特的信,1953年1月21日);关于埃里森认为赖特如何损害他自己,亦见于409(引用埃里森在1963年与A.Geller的访谈,出自Graham和Singh编辑的<em>versations with Ralph Ellison,</em> 84)。关于赖特、埃里森和存在主义,参见Cotkin,<em>Existential America,</em> 161–83。"></span>
我倒是好奇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赖特在巴黎的生活会引来这样的谴责?鲍德温本人曾在法国生活过,拉尔夫·埃里森在《隐形人》大获成功之后,用罗马奖金大赛(Prix de Rome)的奖金去意大利生活了两年——不过他的确想念美国,所以后来又回去了。白人作家经常移居国外,可好像没有人会对他们说,如果这么做,他们会失去写作的能力。赖特相信,他的自由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是为了获取新的视角:“如果我要让自己的思想开阔起来,就必须自由地去生活。”这种说法似乎挺合理吧。我猜测,他们真正反对的不是理查德·赖特搬去了法国,而是他在创作中写到了法国的思想。
确实,这之后,赖特没有再创作小说(埃里森也是),不过倒是写了一些旅行和报告文学方面的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彩色窗帘》(<em>The Color Curtain</em> ),讲的是1955年4月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伟大的万隆会议;以及创作于1957年的《白人,听着!》(<em>White Man,Listen!</em> ),讲述了亚洲、非洲和西印度群岛那些已经被西化的个人——这些“孤独的局外人,战战兢兢地生存在多重文化的悬崖边缘”。他对那些在生活上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所抱有的同情,从未减弱,只是现在转移到了非虚构作品上。
1956年9月19日,赖特在索邦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黑人作家和艺术家大会上发表了演讲。而在所有发言者中,只有他提请人们留意一下与会者中几乎没有女性这个事实。他指出,大会的关键议题,非常接近西蒙娜·德·波伏娃在 href='1814/im'>《第二性》中探讨的主题:权力斗争、异化的凝视、自我意识以及压迫性迷思的结构。女权主义和反种族主义运动者,同样认同存在主义者那种对行动的坚持,那种“敢作敢为”(do)的信念:可以从思想上去理解现状,但不应该在生活中接受现状。<span class="" data-note="阿斯韦尔:Rowley,<em>Richard Wright,</em> 472(引自阿斯韦尔写给赖特的信,1956年1月24日)。
“终于,理查德”:James Baldwin,‘Alas,Poor Richard’,出自<em>Nobody Knows My Name:more notes of a native son</em> (London:Penguin,1991),149–76,这在174页。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61年。
“我必须自由地生活”:Rowley,<em>Richard Wright,</em> 352,引自Wright的一句话,出自Ana?s Nihe Diary of Ana?s Nin,</em> IV,212–14。
“孤独的局外人”:Richard Wright,<em>White Man,Listen!</em> (New York:Doubleday,1957),献辞页。关于这些著作,参见Rowley,<em>Richard Wright,</em> 440–91。
第一届国际大会:Rowley,<em>Richard Wright,</em> 477–80,尤其是479页。关于赖特对 href='1814/im'>《第二性》的兴趣:Cotkin,<em>Existential America,</em> 169;M.Fabre,<em>The Unfinished Quest of Richard Wright,</em> 2nd edn(Urbana:Uy of Illinois Press,1993),320–21。关于波伏娃如何受到赖特影响,亦见于Margaret A.Simons,‘Richard Wright,Simone de Beauvoir,and The Sed Sex’,出自<em>Beauvoir and The Sed Sex,</em> 167–84。"></span><bdo>藏书网</bdo>
与此同时, href='1814/im'>《第二性》对世界各地的女性产生了更强大的影响。1989年,纪录片《波伏娃家的女儿们》(<em>Daughters of de Beauvoir</em> )及同名图书的创作者,曾搜集了一些女性的故事,讲述了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读过波伏娃的著作后,她们的人生所发生的变化。比如其中的安吉·佩格(Angie Pegg),她是生活在埃塞克斯镇的一位家庭主妇,某天在书店随手拿起 href='1814/im'>《第二性》后,一直读到了凌晨4点。她首先读了关于家务如何将女人与世界隔绝的一章,然后又返回去读完了剩下的内容。在那之前,佩格一直以为,只有她会因为自己每天的生活方式而感到与生命脱节,但波伏娃让她意识到,她不是——并且还让她知道了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就像萨特或列维纳斯读到胡塞尔时一样,这也是一个人生因为发现了一本书而被改变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时,佩格已经决定了生活要改变的方向:她丢下拖把和掸子,去了大学读哲学。
除了 href='1814/im'>《第二性》外,许多女性还从波伏娃始于1958年的《端方淑女》、止于1972年的《归根到底》(<em>All Said and Done</em> )的四卷自传中得到了鼓舞。在澳大利亚长大的玛格丽特·沃尔特斯(Margaret Walters),就对书中自信的语调和内容感到激动万分。这套自传讲述的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一个女人寻找自由,并且找到了自由。生活在传统婚姻中的女性,尤其对波伏娃在书中描述的她跟萨特以及其他恋人间的开放式关系感到好奇。后来自己也成了一名杰出女权主义者的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记得她当时曾想:“她在巴黎,过着这种生活。她是个勇敢、独立的人,就是我想在这个无名小镇变成的那种人。”她还十分钦佩波伏娃和萨特共同的政治承诺。“他们两个所代表的是一种冒险,试着过上一种有道德的人生,试着依据一种激进的伦理政治观念去生活,这可不仅仅是左翼的《圣经》——你必须要时时刻刻去创造境遇中的道德。这就是一场冒险。”
那几十年中,西蒙娜·德·波伏娃引领着女性在生活中做出了非常巨大的改变,以至于其中一些人不可避免地感觉她们好像放弃了太多。比如其中一名受访者乔伊丝·古德费洛(Joyce Goodfellow)就说,她放弃了自己的婚姻,还辞去了一份虽然乏味但却很稳定的工作。最终,她成了一个彻底自由的女人——但同时也成了一位单身母亲,在贫困和孤独中苦苦挣扎了好多年。“你的阅读真的会影响你的生活。”她苦笑着说。<span class="" data-note="安吉·佩格:Forster和Sutton编辑的<em>Daughters of de Beauvoir,</em> 54–9。
玛格丽特·沃尔特斯:ibid.,45;亦参见与Jenny Turner的访谈,她也受到自传的影响,33-4。
凯特·米利特:ibid.,28–9。
乔伊丝·古德费洛:ibid.,103。"></span>
你的阅读会影响你的生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主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比任何其他现代哲学都更能证明这一点。通过为女权主义、同性恋权利、阶级壁垒的瓦解、反种族主义和反殖民斗争提供理论支持,存在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生存基础。与此同时,许多人还受到鼓励,开始寻求更加私人化的解放形式。萨特曾呼吁建立的新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到20世纪50年代时,已被确立起来,治疗师不再把病人当作一组症状来治疗,而是将他们视为在意义和选择问题上挣扎的个体。瑞士精神病医生梅达特·鲍斯(Medard Boss)和路德维希·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基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开创了“此在分析法”(Daseinanalysis);而萨特的思想后来在美国和英国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罗洛·梅(Rollo May)和欧文·亚隆(Irvin Yalom)的工作框架,明显是以存在主义为基础,而类似的观念也指导了莱因(R.D.Laing)等“反精神病学家”,以及“意义治疗师”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工作——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人类对意义的需求,几乎与对食物或睡眠的需求一样至关重要。
这些运动从年轻人(尤其是美国年轻人)对意义和自我实现所具有的更普遍渴望中汲取了能量。战后,许多人都尽可能过上了一种平静的生活,认可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所位于郊区,有着绿树绿草、新鲜空气的房子的价值。一些退伍军人发现很难适应,但许多人只想享受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他们的孩子享受着这种好处慢慢长大,但随后,他们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好奇生活是不是还有割草坪和向邻居挥挥手以外更多的东西。他们反感冷战时期的美国那种混杂着舒适和恐慌的狭隘政治秩序。1951年,读到塞林格的小说 href='2430/im'>《麦田里的守望者》后,他们决定,如同书中的主角霍尔顿·考菲尔德一样,他们也不想做一个虚伪的人。<span class="" data-note="弗兰克尔:关于更多他的生平和思想,参见Viktor Frankl,<em>Man's Seareaning</em> (London:Rider,2004;初版于1946),和其他著作。"></span>
随后的十几年时间,文学、戏剧和电影充斥着所谓的“真实性戏剧”,范围从反复书写躁动不安或成瘾的“垮掉的一代”作家,到对代际冲突不满的电影,如《无因的反叛》(<em>Rebel Without a Cause,</em> 1955),而在法国,则有让-卢克·戈达尔的 href='/article/11295.htm'>《筋疲力尽》(<em>à bout de soufflé,</em> 1960)。存在主义有时会体现其中,不过只是为了讽刺。马塞尔·卡奈(Marcel é)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弄虚作假的人》(<em>Les tricheurs,</em> 英文被翻译为<em>Youthful Sinners</em> ),是一部寓言,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左岸虚无主义者,既嬉皮又滥情,以至于都没注意到他们爱上了对方,真应该选择资产阶级的婚姻。在《甜姐儿》(<em>Funny Face,</em> 1957)中,奥黛丽·赫本扮演的角色走进巴黎的一家夜总会寻找一位著名哲学家,被那里的音乐吸引后,跳了一支狂野的存在主义舞蹈。但她也妥妥地嫁人了——嫁给了一把年纪的弗雷德·阿斯泰尔。
其他一些电影和小说更加锋芒毕露,拒绝屈从于旧俗。这一类型中的一部小杰作是斯隆·威尔逊(Sloan Wilson)出版于1955年的小说《穿灰色法兰绒西装的男人》(<em>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em> )。小说的主角是一个退伍军人,挣扎着想要适应郊区的环境,以及一份需要他每天工作很久,但内容却毫无意义的企业工作。最后,他选择了逃离,拒绝了安稳,转而去寻找一种更真实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并由格利高里·派克出演男主角之后,书名后来还变成了一句流行语。据斯隆·威尔逊回忆,企业的高管们随后开始穿(完全相同的)运动服去上班,不再穿灰色西装——目的是要证明他们不同于其他的顺从者,他们是自由和真实的个人。
乔治·奥威尔出版于1949年的小说 href='6066/im'>《1984》,则在顺从者文化和技术控制之间建立了一种关键联系;现在,其他一些作家注意到了这个主题。戴维·卡普(David Karp)那部少有人知的小说《一个人》(<em>One,</em> 1953),就设定在一个强制执行心理一致性的社会中。主角身上被检测到了个人主义的迹象,虽然十分微弱,连他自己都没注意到,但是国家还是逮捕了他,并温和但强制地对他进行了再教育——没有暴力对峙,而是一种舒缓的医疗过程,不过,也才显得更加可怕。<span class="" data-note="斯隆·威尔逊,<em>The Man in the Grey Flannel Suit</em> 的后记(London:Penguin,2005),278。"></span>
百度搜索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天涯 或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