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穿到古代当名士 天涯 穿到古代当名士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co,最快更新穿到古代当名士最新章节!

    此为防盗章

    宋时与教谕徐大人、周、袁两位训导官风尘仆仆地赶到府里那天, 祝训导早早就在城门候着他们, 见了宋时就如见了亲人一般:“方大人欲见舍人久矣, 意甚急迫,舍人不必候命,就随我去见大人。”

    他把宋时跟教谕一道拉上车, 路上就把学政大人关心宋时家世的事告诉了二人。他在方大人面前挨了不少顿训, 颇为愁苦地问:“方大人还问起了舍人与桓侍郎府姻亲之事, 在下不知内情,不敢轻言,此事舍人自行斟酌罢。”

    宋时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谢道:“都是我家的事连累了四位大人。此事我自有应对,回去之后再置酒向各位道歉。”

    县学教谕、训导都是极清贫的官, 一年到头只有二十多两薪俸, 改善生活靠四时八节祭孔庙分的胙肉和学生送的束脩, 听宋时要请客,都露出了几分喜色。

    谒见学政时,有宋时这个正主在前顶雷, 他们心里仿佛都没那么怕了。

    可惜的是,方大人先不问宋时的话, 而是提过徐教谕几人申斥:“那几个都是武平县县学生员,其中竟还有食廪生!等身为教官,平日怎地不严加管束, 叫这群生员跑到外县地界, 光天化日下, 如同城中恶少般行凶打人!”

    徐教谕颤巍巍地说:“因他们往常科试还能考到一二等间,素日也不曾有这等恶行……”他给这群学生洗白间隙还不忘了照顾宋时一句:“宋监生实与此事然无关,他住在县治中,一向闭门读书,下官等皆可作证。”

    宋时老老实实在一旁装鹌鹑,心里给徐教谕点了三十二个赞,决定回去就把宴席规格提升到三十二道菜。

    方提学叫他提醒了一下,倒想起宋时来了,仔细看了他一阵,问道:“就是宋时?可是故河南道都察御史桓兄济世公的弟子?”

    宋时垂下头应道:“有劳老先生记挂,正是学生。”

    桓先生故去不过四年有余,都察院故友、后进自然不会忘了他,也没忘了他家里曾养过一个天资不凡的弟子。有了这个学生在眼前,方提学也顾不上申斥徐教谕等人,挥手叫他们离开,仔细看着宋时。

    方提学还记得当年在桓家吊孝时遥遥见过一面的少年,对比着眼前仪容俊秀、身姿挺拔,几乎已长成大人的宋时,不禁感叹道:“一晃数年,也长大了。是随父亲上任的?这些年跟着谁读书?”

    宋时有些伤感地说:“先生过世那年,家父点了广西容县县令,学生不忍心见老父一人在异地为官,便跟在任上服侍家父,直至如今。这些年难得名师,故此只温习恩师当年留下的典籍和笔记。”

    在广西荒蛮之地寻不到名师,只能看先生留下的旧书么?也是可怜……

    方提学感叹道:“济世兄在日,常在院中向人提起,说读经时擅发他人未解之意,小小年纪就能自己解出‘王正月’背后‘尊王’、‘大一统’之意。提考北直隶的于远斋兄也说文字清通简要、思虑周详,文字绝不似寻常幼童那般稚嫩。

    “若非他认得,知道是个才留头的童子,恐怕就把的卷子当作哪个饱学书生的卷子取中了。”他淡淡一笑,看向宋时,问道:“这些年没再回乡考试?怎么捐了监生?听说桓兄要招为婿,莫非是打算成亲后就在京里坐几年监再考乡试?”

    他问到这地步,宋时也不能瞒着退亲的事,斟酌着说:“因家父亲年转迁武平,学生不放心老父独自上任,便跟到了武平县里。如此,便赶不及赴北直隶应院试,索性捐了个监生,后年好直接下场应秋闱。至于婚事……今年周王选妃,不巧学生又没能及时进京迎取,以至桓家女也被列在了待选之列,这桩婚事只得作罢了。”

    方提学看了他一眼,似欲说些什么,但看他微微垂眸,不愿多提的样子,再想想桓家声势,也明白他顾忌什么,只轻轻“嗯”了一声,转而说起了读书的事:“少年时就能解经义、作文章,当时不曾有机会考,今日见面,却要考一考了。”

    宋时感激他的体贴,当即应道:“任凭老先生出题。”

    方提学到桌边拿起一本四书,随手翻页,手指先点中其中一句,自己看了一眼,往后翻一页,再如此一点,正好凑成个截搭题:乃是一句“皆雅言也—叶公”。

    宋时一听便知,这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

    “皆雅言也”出自第十五章,“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按朱子注,雅,是指经常的意思,也就是指孔子素日说话时常用到《诗经》《尚书》中的句子,常执守《周礼》中的礼仪。程子注释说,孔子素常之言止于此,性与天道不易学道,应默记其言。

    而“叶公”就出自下一章开头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这位叶公本是楚国大夫,名诸梁、字子高,封于叶县,僭称公。他向子路问孔子之事,子路未回答,后孔子听说,便告诉子路不该不应对,该说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两句实在毫无关联,但截搭题就是这样,毫无关联也要用“钓、挽、渡”之法,给这两句之间架出桥梁,改出一个有意义的破题。

    雅言即常言,破题上半句即扣着“常”字,将原句中的字眼儿替换一下,就是圣人素常所说的言语……圣人之间有教化之功,就用“圣训”,“圣训之有常”。而下半题的“叶公”也要换一个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叶公是想知道孔子之事,在破题中不能引用题面以外的原句内容,上半题的“雅言”正好可以完美的填补上这个答案。

    圣人雅言即《诗》《书》《礼》,程子注中言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应当对于“默而识”圣人之言,赵氏注中言当“类记之”,所以叶公对上半题的“雅言”应当是记忆,而不能用“得之”。

    他正梳理思绪,就听方提学说:“我也没工夫看当面做几篇文章出来,只做出破题、承题来即可。”

    说话间,宋时已经将上下题面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了纸笔,在纸上写下:“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

    破题既出,承题就好办了。左不过正破反承,承题中又可以引述题面原句内容,他就把破题中圣人常言《诗》《书》《礼》,楚大夫可以记之的意思翻过来,改写“《诗》《书》《礼》这些雅言之外的圣人不言,楚大夫能记什么呢”?

    文雅一点,按程子注改一改,“夫雅言而曰皆,则诗书礼之外,圣人固不言也。彼叶公者,又何以书哉?”

    这破题不算多么精妙,却胜在破得快而稳,思路十分老到。当年不像个幼童,如今这文章也不像个未及冠的少年,至少也是个写了数十年文章的老儒了。

    方提学没想到他做截搭题都能这么快,仿若不必思索、信手拈来一般,胸中陡然生出一片爱才之心、考校之兴,顺手又考了一句“不亦悦乎—有朋”。

    上过中学的朋友都知道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题深印在脑海里,都不必像刚才那句一样先忆原文,略一回忆朱子注释,便提笔写下破题——“说以学而深,即可决其朋之有也”。

    朱子注有“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用这句将“学”而后“说”深之意展开一下,就是“夫说生于时习,即生于学也。以学及人,而朋之有也,不可必乎?”

    能以好学为乐,以学有所得为乐,自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从。

    方提学听得简直有些惊艳——岂止破得工稳,从中透出的胸襟更是通脱大气,不愧是能叫济世兄一眼看中,当儿子般养在膝下的人。

    他连考了几道题,见宋时答得敏捷流利,难他不住,一时生出促狭心,提笔就在宋时的稿纸上画了个圆,叫他做出破题。

    破,给个圆也得破。

    这个圆不是普通的圆……它也是圣贤书上的内容。每章之前都有一个圆,用以分章节的。也就是说,这可以从圣贤之道未阐发之前就先有了一个浑圆的……什么下手。

    宋时不由想起评剧《花为媒》里一句“圣道不存,此乃天之欲丧我斯文也”,不过提学面前不是开玩笑的地方,他老老实实地低下头,改成了“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

    方提学看着他落下最后一个字,慢慢将那句破题念了几遍,感叹道:“圣贤未言而天地浑然如太极,及其立言,则造化生焉,典章出焉,礼仪立焉,王政备焉,百姓教焉……破得有廊庙气象。若后面原题、起讲、入题、八比、大结也能做得这么好,这文章便不怕拿到方家眼前了。”

    宋时这几年都是和县里的举人、生员来往,别人夸他的文章,他都怕对方是看在他这个县令之子的身份上给他虚假评分。至于桓小师兄,那是自幼相识,还有恩师的光环加成,不好说他看自己文章的滤镜有多深,也不足完采信。

    至于他父亲宋县令——他就是写句“恭惟台台,璠姿雪鉴,皎操冰壶”的逢迎套话,宋大人都能夸成绝世文章,他的点评就更不用听了。

    难得御史这样公正可信的大家点评,宋时才对自己的水平恢复了几分信心,试探着问道:“学生在家做过几篇文章,算是心血之作,不知可否请老先生略加点评?”

    方提学的头微微往下一点,忽又收住,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何必看旧文。当初在京考秀才,只差一道院试没过,今日我又是来汀州府吊考童生的,何不也下场一试,让我看看场中的真正水准?”

    但如今桓凌开口点了枣泥月饼,宋时便叫庄户给家里捎了口信,叫厨子用家里送来的金丝小枣蒸馅,精精致致地烤一盘枣泥月饼——顺便也给他烤几个五仁的。

    他虽然喜欢蛋黄莲蓉月饼,可那馅儿得配广式月饼皮,换成酥皮的总觉得像在吃蛋黄酥,没有过节的感觉。不过广式月饼皮得到清末才有,他也舍不得为口吃的动珍贵的晋江余额,索性就改吃最有中秋气氛的五仁月饼。

    其实五仁月饼也挺好吃,自己家做,把馅里不好吃的都剔掉,剩下的不就是好吃的了吗?

    不加冬瓜条、青丝玫瑰,单用猪油拌合冰糖、核桃、松子、杏仁、芝麻等坚果碎,拌上炒熟的重箩白面,裹上猪油白糖调的酥皮烤熟。这样调出来的的馅格外酥松,不会香得冲人;月饼皮不大甜,但刚出炉时沾手就碎、入口即化,配着香甜又不油腻的馅料味道正好。

    到了八月十五那天,宋家厨子烤好了小主人点的月饼,蒸了半篓螃蟹,又杀猪宰羊,备办下满满一席北直隶口味的大菜。

    桓凌虽是京里人,但北京离保定又不远,口味也差不多。宋家这一桌樱桃肉、炖干肘、东坡肉、火烧羊肉、八宝酿鸭子……倒比水灾里李行头精心做的百合燕窝、鱿鱼卷、香糟鱼、虾圆、清蒸淡菜之类看着就顺口。

    虽没有燕鲍翅肚这种压席大菜,可这是自家人吃饭,讲究那么多干什么?

    自家人。

    中秋宴上没请客人登门,只宋时一家三口儿与桓凌而已。他们是自幼登堂拜母的交情,宋县令这些日子又想开了些,不提退婚的事,只念着他是桓先生之子,儿子的师兄,故此也让纪氏也出来与他们同过中秋。

    宴席摆在厅前抱厦里,敞开门窗便能看到天上明月,外头不知谁家请了侍宴的伎女乐户,隔着庭院将吹弹声幽幽送到厅中。

    虽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天上明月团栾,桌上佳肴陈列,院里又栽着修竹老桂,晚风徐来,满庭桂花草木清香袭人,倒减去了不少乡情。

    宋时身为主人,极有自觉地开了一坛桂花酒,先给父母满上,又起身敬桓凌:“这些日子多蒙师兄陪我在水患重地忙碌,又帮我规划排水沟渠,煞是辛苦师兄了。”

    不光辛苦,也实在帮了大忙了。

    宋时这几天请他算清淤挖出的土方,雇力夫的钱粮,给灾民翻修房子的土石、木料用量……他的效率实在太高了,堪比一个计算器——计算器都得人列出公式,按着数字加减乘除出结果,桓小师兄自己就一手包办,直接给答案了!

    一想到小师兄要到府里供职,宋时就生出一种抱着题集追到府里找他帮忙做的冲动。

    桓凌忙也起了身,笑着说:“我将要到府里任通判,这些将来也是我份内之事,有什么可谢的?倒是我要先谢过三弟愿意教我这些实务。”

    他们两兄弟互吹互谢,宋县令在上首听着,想到他好好一个二甲进士,未来的皇亲国戚,竟为了自己家的事闹到要到下乡小县来做官,也颇有些过意不去。

    他待两人坐下,便和煦地说:“世侄不必跟时官儿客气,只管坐着,就叫他替斟酒。我这小县里没什么好物,只有月饼是家里送来的金丝小枣做的馅儿,味道还算好。随意用些酒菜,待会儿吃月饼赏月,也能尝尝家乡味道。”

    桓凌谢道:“侄儿来得匆促,早忘了要过节的事。若非宋伯伯与三弟照顾,哪里吃得上咱们北方口味的月饼。”

    说到家乡,他环顾了厅堂院子,觉得这后衙虽布置得处处都是南方风格、清丽别致,却不知哪里总让他有身在家中的感觉。

    他晃了晃神,忽然意识到,是堂上桂花香气中隐约掺着的一丝薄荷香叫他感到熟悉。这自小就常闻见的薄荷清露香气,还有这仲秋天气、厅堂大敞,却不见虫蚁烦扰的舒适……

    桓凌遥想起当年宋时弄了一院子薄荷水掺着腥味的草药汁熏虫子的故事,笑意不知不觉从眼底泻出,说道:“我还记得原先三弟合我同住一个院子时,试制杀虫药,庭院中洒遍药水,家里就是这样干净清凉。如今这福建知县衙门也是一样药香浮动,不闻虫声,倒合重回到我们小的时候一样,亦不必思乡了。”

    宋县令只知道宋时回家蒸酒精、蒸花露,做出来的驱虫药相当有效,而且不大难闻,却不知道他在别人家是直接煮药水满院子洒,祸害得眼前这位世侄差点得了鼻炎的。

    他把这话当了真,满脸都是自豪的光彩,恨不得跟着夸儿子几句,但在人前又要谦虚,强绷着笑颜道:“时官儿是有些怕虫子,自小就爱弄这些东西。世侄却不知道,这孩子在广西连醉蟹都不许我们吃,说是里头生虫,吃下去对肠胃不好……”

    桓凌也仿佛忘了自己被熏得求他少洒点药水的痛苦,跟着宋县令一块儿夸:“这才见他体贴人。我想那醉蟹是酒腌的,酒又伤身,蟹里若有虫时也伤害,再好吃又有何益?世伯该听时官儿的话,为家人与治下百姓保重身子。”

    宋时坐在下首,给父母和桓凌斟酒布菜,老老实实听着父亲假意埋怨他,桓师兄光明正大地夸奖他。然而听着听着,忽然觉着桓师兄要涨辈分——怎么就一口一个地叫上时官儿了?

    他咳了一声,抿住唇角,严肃地对老父说:“我如今入了学校,做了生员,已经不是叫小名儿的时候了,爹往后称我的字‘子期’吧?”

    他爹不叫了,也省得把小师兄带过去了。

    ‘子期’这个字是他捐监之后自己起的,不过学校朋友们叫惯了宋兄、宋贤弟,父母还拿他当孩子叫小名,桓凌也宁可一口一个三弟,还没人正式称过他的字。

    宋大人摇头笑道:“这孩子,倒急着长大了,呼字有什么用,哪天成了家……”

    提到“成家”二字,院里忽然静了静。宋时忙站起来打圆场:“我这字取得跟竹林七贤之一的向子期一样,说不得将来也能和他一样当个流芳百世的隐逸名士呢。”

    桓凌也强行夸道:“正是,时官儿……三弟于经典常有前人未发的新解。前几天侄儿与三弟论《春秋》,讲到《春秋》记‘弑君三十六’时,三弟便有新论,言其所记弑君之事中,凡称君者,以君无道而遇弑;若称臣者,则为彰臣之罪而著其名。”

    他看了宋时一眼,神色渐渐缓和,含笑说:“三弟能脱出《胡传》性理之说约束,自发新论,将来学问益深,定也能作一部更胜宋人的注释。到时候不学向子期之隐逸,学其著书立说,自开一派,名垂青史又有何难?”

百度搜索 穿到古代当名士 天涯 穿到古代当名士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穿到古代当名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五色龙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五色龙章并收藏穿到古代当名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