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香港方物志 天涯 或 香港方物志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书籍式样的进化我们今日一提到书,脑中所想到的书籍的形式,若不是线装书,必然是
铅印书或石印书。这些书籍,不论是中文或外国文,不论是线装书或洋装书,
它们所代表的,其实不过是书籍式样进化过程中的现阶段式样而已。若以为
只有这样将文字印在纸上,再装订成一册一册的东西才是书,那就错误了。
再过几世纪,世上书籍的式样会有什么改变,我们现在固然一时无从推测,
但想到有许多规模大的图书馆,已经将卷帙过多的书刊报纸和文献档案,以
及十分珍贵的孤本书,用小型影片缩摄成一卷一卷的影片,需用查阅参考时
就用放映机放大了来读阅,我们就不难想象将来书籍的可能式样。这种摄成
影片的书籍,可以存真,可以翻印,平时收藏不占地方,复印手续经济便利,
阅读起来也与原书丝毫无异。虽然我们看惯了今日的书<s>藏书网</s>,认为一卷一卷的“影
片书”,未免不象“书”。从今日爱书家藏书家的立场看来未免觉得有点煞
风景,但这种“影片书”必然日益发展而流行起来,则是可以预料的事。
其实,我们今日所见惯的书籍式样,那里又是“书籍”的原来式样呢?
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唐人抄本书,尽是如今日画家所用的手卷那样的卷子。就
是所谓宋板书,最初的式样也不似我们今日所见的线装书,而是象裱好了的
碑帖或册页那样,这在版本学上称为蝴蝶装,推篷式或旋风式。但这还是纸
张发明了以后的书籍。在后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以前,我们祖先所看
的书,乃是用漆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再用 8349." >草绳或牛皮索穿在一起,这就是所
谓木简或竹筒。孔子修易经,“苇编三绝”,就是将穿书的绳子读断了三次,
恰如我们今日将一本书的装订线弄断了一般。不仅著书读书是用这东西,就
是日常写信记帐也是如此。早几年在西北甘肃一带的古戍卒碉堡遗址中发现
的许多汉朝木简,除了军中公文簿录档案以外,有许多都是戍卒的家书,就
是很好的证明。
可是我们今日在一般商店的神坛上所常见的关公画像,握在关公手里的
那一卷《春秋》,其式样竟与我们今日所读的线装书一样。关公是三国时人,
他即是不看竹简,最低限度也该看“卷子”,画家竟使他看木板或铅印本的
《春秋》,真是对于我国书籍形式进化历史开了一个大<big>..</big>玩笑。就是欧洲的书
籍,在我国造纸术和活板印刷术不曾传入欧洲以前,他们所有的书籍也都全
是手抄本,而且是抄在炼制过的羊皮和牛皮上的,那式样也恰如我们古代书
籍一样,是卷成一卷一卷的卷轴。古代埃及人的书,也是一卷一卷的手抄本,
不过他们不大用羊皮纸,而是用尼罗河两岸特产的一种纸草。印度的古经,
是写在一种晒干了的树叶上的,那是贝多罗树的树叶,形bbr>藏书网</abbr>状很象笋壳或是剪
破了的芭蕉扇,然后再一叶一叶用绳穿起来,象我们古时的竹简木简一样,
这就是所谓“贝叶”经。我国许多大寺院里至今仍有收藏这种古经的。
不久以前,有人在古城尼尼微的遗址中掘出了大批泥砖,有的仅有一寸
长,有的有一尺多长,上面刻有楔形文字,一共发现有一万余方之多。后来
证实这些都是古代阿述人的书籍,其中有些还是他们的本国史。这些“砖式
书”,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同我国的漆书竹简,埃及的纸草书,都是世
上最古的书籍式样。
不过,无论是泥砖还是竹简,无论是卷轴还是穿绳,书籍到底总是书籍。
只有历史上传说的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国图书馆,馆中所藏的书籍式样才是
有点出人意外的。当然,在亚历山大时代,一般的书籍式样仍在羊皮纸抄本
的卷轴阶段。这样的书籍翻阅起来当然很不方便,于是亚历山大大帝便命令
他手下的奴隶,每人要读熟一部书,然后用号码将全体奴隶编成一部书目,
他如果想到要看什么书,只消按照目录号码喊一声,自然就有一个奴隶走过
来,将他要读的那本书的某一章节背诵给他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活图书
馆。亚历山大大帝颇以此自豪;不过,今日的藏书家大约谁也不想收藏这样
一种古怪版本的书籍吧?
百度搜索 香港方物志 天涯 或 香港方物志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