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文序跋集 天涯 文序跋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现代小说译丛》〔1〕

    《幸福》译者附记〔2〕

    阿尔志跋绥夫(MikhailArtsybashev)的经历,有一篇自叙传说得很简明:

    “一八七八年生。生地不知道。进爱孚托尔斯克中学校,升到五年级,全不知道在那里做些甚么事。决计要做美术家,进哈尔科男女师范学校的地方;但次年,这‘模范女学生’便和教师而且著作家亢德(Joh.Ferd.th)结了婚。这婚姻使伊不幸,因为违反了伊的精力弥满的意志,来求适应,则伊太有自立的天性;但伊却由他导到著作事业里,因为他编辑一种报章,伊也须‘帮助’他;

    但是伊的笔太锋利,致使伊的男人失去了他的主笔的位置了。

    “两三年后,寻到第二个主笔的位置,伊又有了再治文事的机缘了。由伊住家地方的芬阑剧场的邀请,伊才起了著作剧本的激刺。当伊作《偷盗》才到中途时,伊的男人死去了,而剩着伊和七个无人过问的小孩。但伊仍然完成了伊的剧本,送到芬阑剧场去。待到伊因为艰难的生活战争,精神的和体质的都将近于败亡的时候,伊却从芬阑文学会得到伊的戏曲的奖赏,又有了开演的通知,这获得大成功,而且列入戏目了。但是伊也不能单恃文章作生活,却如伊的父亲曾经有过的一样,开了一个公司。伊一面又弄文学。于伊文学的发达上有显著的影响的是勃兰兑思(GeBrandes)〔4〕的书,这使伊也知道了泰因,斯宾塞,弥尔和蒲克勒(Taine,Spencer,Mill,Buckle)〔5〕的理想。伊现在是单以现代的倾向诗人和社会改革家站在芬阑文学上了。伊辩护欧洲文明的理想和状态,输入伊的故乡,且又用了极端急进的见解。伊又加入于为被压制人民的正义,为苦人对于有权者和富人,为妇女和伊的权利对于现今的社会制度,为博爱的真基督教对于以伪善的文句为衣装的官样基督教。在伊创作里,显示着冷静的明白的判断,确实的奋斗精神和对于感情生活的锋利而且细致的观察。伊有强盛的构造力,尤其表见于戏曲的意象中,而在伊的小说里,也时时加入戏曲的气息;但在伊缺少真率的艺术眼,伊对一切事物都用那固执的成见的批评。伊是辩论家,讽刺家,不只是人生观察者。伊的眼光是狭窄的,这也不特因为伊起于狭窄的景况中,又未经超出这外面而然,实也因为伊的理性的冷静,知道那感情便太少了。伊缺少心情的暖和,但出色的是伊的识见,因此伊所描写,是一个小市民范围内的细小的批评<cite></cite>。……”

    现在译出的这一篇,便是勃劳绥惠德尔所选的一个标本。

    亢德写这为社会和自己的虚荣所误的一生的径路,颇为细微,但几乎过于深刻了,而又是无可补救的绝望。培因也说,“伊的同性的委曲,真的或想象的,是伊小说的不变的主题;伊不倦于长谈那可怜的柔弱的女人在伊的自然的暴君与压迫者手里所受的苦处。夸张与无希望的悲观,是这些强有力的,但是悲惨而且不欢的小说的特色。”大抵惨痛热烈的心声,若从纯艺术的眼光看来,往往有这缺陷;例如陀思妥也夫斯奇的著作,也常使高兴的读者不能看完他的全篇。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八日记。

    ※ ※ ※

    〔1〕本篇连同《疯姑娘》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2〕明那·亢德(1844—1897)通译康特,芬兰女作家。曾参加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运动,作品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剧本《工人的妻子》等。

    〔3〕单湄福尔现名坦佩雷(Tampere),芬兰西南部的城市。

    〔4〕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著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俄国印象记》等。

    〔5〕泰因(1828—1893)通译泰纳,法国文艺理论家、史学家。

    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综合哲学体系》十卷、《社会学研究法》等。弥尔(1806—1873),通译穆勒,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著有《逻辑体系》、<a href='/book/1581/im'>《论自由》</a>(严复中译名分别为《穆勒名学》、《群己权界论》)等。蒲克勒(1821—1862),通译巴克尔,英国历史学家,著有《英国文明史》等。

    《战争中的威尔珂》译者附记〔1〕

    勃尔格利亚〔2〕文艺的曙光,是开始在十九世纪的。但他早负着两大害:一是土耳其政府的凶横,一是希腊旧教的锢蔽。

    直到俄土战争之后,他才现出极迅速的进步来。唯其文学,因为历史的关系,终究带着专事宣传爱国主义的倾向,诗歌尤甚,所以勃尔格利亚还缺少伟大的诗人。至于散文方面,却已有许多作者,而最显著的是伊凡跋佐夫(IvanVazov)〔3〕。

    跋佐夫以一八五○年生于梭波德〔4〕,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是在那时很有教育的女子。他十五岁到开罗斐尔(在东罗马尼亚〔5〕)进学校,二十岁到罗马尼亚学经商去了。但这时候勃尔格利亚的独立运动已经很旺盛,所以他便将全力注到革命事业里去;他又发表了许多爱国的热烈的诗篇。

    跋佐夫以一八七二年回到故乡;他的职业很奇特,忽而为学校教师,忽而为铁路员,但终于被土耳其政府逼走了。革命时〔6〕,他为军事执法长;此后他又与诗人威理式珂夫(Vel^ish-kov)〔7〕编辑一种月刊曰《科学》,终于往俄国,在阿兑塞〔8〕完成一部小说,就是有名的《轭下》,是描写对土耳其战争的,回国后发表在教育部出版的《文学丛书》中,不久欧洲文明国便几乎都有译本了。

    他又做许多短篇小说和戏曲,使巴尔干的美丽,朴野,都涌现于读者的眼前。勃尔格利亚人以他为他们最伟大的文人;

    一八九五年在苏飞亚〔9〕举行他文学事业二十五年的祝典;今年又行盛大的祝贺,并且印行纪念邮票七种:因为他正七十周岁了。

    跋佐夫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旧文学的轨道破坏者,也是体裁家(Stilist),勃尔格利亚文书旧用一种希腊教会的人造文,轻视口语,因此口语便很不完全了,而跋佐夫是鼓吹白话,又善于运用白话的人。托尔斯泰和俄国文学是他的模范。他爱他的故乡,终身记念着,尝在意大利,徘徊橙橘树下,听得一个英国人叫道:“这是真的乐园!”他答道,“Sire,〔10〕我知道一个更美的乐园!”——他没有一刻忘却巴尔干的蔷薇园,他爱他的国民,尤痛心于勃尔格利亚和塞尔比亚〔11〕的兄弟的战争,这一篇《战争中的威尔珂》,也便是这事的悲愤的叫唤。

    这一篇,是从札典斯加女士的德译本《勃尔格利亚女子与其他小说》里译出的;所有注解,除了第四第六第九之外,都是德译本的原注。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二日记。

    ※ ※ ※

    〔1〕本篇连同《战争中的威尔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2〕勃尔格利亚保加利亚的旧译。

    〔3〕伊凡·跋佐夫(fTJ,1850—1921)通译伐佐夫,保加利亚作家。一八七四年起参加民族独立斗争,曾多次流亡国外。著有长篇小说《轭下》、讽刺喜剧《升官图》等。

    〔4〕梭波德现名伐佐夫格勒。

    〔5〕东罗马尼亚应为东鲁米利亚。根据一八七八年柏林条约,东鲁米利亚为土耳其的一省;一八八五年并入保加利亚。

    〔6〕指一八七六年保加利亚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民族革命时期。

    〔7〕威理式珂夫(g.KIUPh]TJ,1855—1907)通译威理奇珂夫,保加利亚作家,民族革命运动的参加者,著有抒情诗《亲爱的祖国》,小说《在监狱中》等。

    〔8〕阿兑塞今译敖德萨,黑海北岸的苏联城市。

    〔9〕苏飞亚今译索菲亚,保加利亚的首都。

    〔10〕Sire英语:先生、阁下。

    〔11〕塞尔比亚今译塞尔维亚。

    《黯澹的烟霭里》译者附记〔1〕

    安特来夫(LeonidAndrejev)以一八七一年生于阿莱勒〔2〕,后来到墨斯科学法律,所过的都是十分困苦的生涯。他也做文章,得了戈理奇(Gorky)的推助,渐渐出了名,终于成为二十世纪初俄国有名的著作者。一九一九年大变动〔3〕的时候,他想离开祖国到美洲去,没有如意,冻饿而死了〔4〕。

    他有许多短篇和几种戏剧,将十九世纪末俄人的心里的烦闷与生活的暗淡,都描写在这里面。尤其有名的是反对战争的《红笑》和反对死刑的《七个绞刑的人们》。欧洲大战时,他又有一种有名的长篇《大时代中一个小人物的自白》。

    安特来夫的创作里,又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他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印象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的。

    这一篇《黯澹的烟霭里》是一九○○年作。克罗绥克〔5〕说“这篇的主人公大约是革命党。用了分明的字句来说,在俄国的检查上是不许的。这篇故事的价值,在有许多部分都很高妙的写出一个俄国的革命党来。”但这是俄国的革命党,所以他那坚决猛烈冷静的态度,从我们中国人的眼睛看起来,未免觉得很异样。

    一九二一年九月八日译者记。

    ※ ※ ※

    〔1〕本篇连同《黯澹的烟霭里》的译文,均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2〕阿莱勒。通译奥廖尔,位于莫斯科西南的城市。

    〔3〕指十月革命后苏联反抗国际武装干涉及与国内反动派的斗争。

    〔4〕一九一九年安德烈夫流亡国外,同年九月在去美国途中,因心脏麻痹症死于芬兰的赫尔辛基。

    〔5〕克罗绥克(J.Karasek.1871—1951)通译卡拉塞克,捷克诗人、批评家。著有《死的对话》、《流放者之岛》等,又编有《斯拉夫文学史》等。

    《书籍》译者附记〔1〕

    这一篇是一九○一年作,意义很明显,是颜色黯澹的铅一般的滑稽,二十年之后,才译成中国语,安特来夫已经死了三年了。

    一九二一年九月十一日,译者记。

    ※ ※ ※

    〔1〕本篇连同《书籍》的译文,均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连翘》译者附记〔1〕

    契里珂夫〔2〕(EvgeniTshirikov)的名字,在我们心目中还很生疏,但在俄国,却早算一个契诃夫以后的智识阶级的代表著作者,全集十七本,已经重印过几次了。

    契里珂夫以一八六四年生于凯山〔3〕,从小住在村落里,朋友都是农夫和穷人的孩儿;后来离乡入中学,将毕业,便已有了革命思想了。所以他著作里,往往描出乡间的黑暗来,也常用革命的背景。他很贫困,最初寄稿于乡下的新闻〔4〕,到一八八六年,才得发表于大日报,他自己说:这才是他文事行动的开端。

    他最擅长于戏剧,很自然,多变化,而紧凑又不下于契诃夫。做从军记者也有名,集成本子的有《巴尔干战记》和取材于这回欧战的短篇小说《战争的反响》。

    他的著作,虽然稍缺深沉的思想,然而率直,生动,清新。他又有善于心理描写之称,纵不及别人的复杂,而大抵取自实生活,颇富于讽刺和诙谐。这篇《连翘》也是一个小标本。

    他是艺术家,又是革命家;而他又是民众教导者,这几乎是俄国文人的通有性,可以无须多说了。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日,译者记。

    ※ ※ ※

    〔1〕本篇连同《连翘》的译文,均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2〕契里珂夫(i.D.jPHP]TJ,1864—1932)俄国作家。一九一七年移居巴黎,后死于捷克布拉格。著有自传体小说《塔尔哈诺夫的一生》、剧本《庄稼汉》等。

    〔3〕凯山通译喀山,今苏联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都。

    〔4〕新闻这里是报纸(日语)的意思。

百度搜索 文序跋集 天涯 文序跋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文序跋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鲁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鲁迅并收藏文序跋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