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汉末英杰逸闻录 天涯 汉末英杰逸闻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过了清河之后,面前有两条路,往北有两条路,一条是偏东走广川去河间国,另一条是偏西入安平国治信都去博陵郡。

    在渡河之时,陶应就琢磨着若是走安平博陵这条路,自己应当可以顺便去拜访一下陶谦与刘洪都提到过的安平崔氏。而父亲既然能够绕经甘陵拜访州中故人,那自己顺道走安平的提议应当也没太大问题。

    “父亲大人,渡河之后有两条路可走,不知父亲如何示下?”

    陶谦站在船头,听了陶应的问话,好半晌也没有回头。正当陶应觉得是不是没找对时机问话时,却冷不防听到陶谦说:“你有甚么想法?”

    陶应略有些忐忑地将自己打好的腹稿说了出来:“孩儿前时听闻父亲说起安平崔国相故事,又从刘师口中听说崔公父子儒学深厚,亦精农学,故而心中仰慕,便想若是顺路,当去两位崔公的府邸拜谒一番,以暮先德。”

    陶谦听了陶应如此说,方才转过身来,盯着陶应看了许久,直看得陶应心中发毛,恐怕自己哪里说得不对。陶谦却是没再理睬陶应,直直回了舱内,离去前留下一句:“那就走信都。”

    话说安平县一地虽然从未挪过窝,可着实有过好几个娘。

    前朝时安平隶属幽州涿郡,本朝初年亦是隶属涿郡。

    孝章皇帝建初年间安平县被划给了乐成国。

    随后乐成国除,安平县隶属于新设的安平国。

    再到当今天子嗣位后,追尊生父解渎亭侯之子刘苌为孝仁皇帝,大修陵寝曰博陵,于延熹年间划中山国、河间国、安平国、涿郡的七个县设置博陵郡,到此时,安平又隶属于博陵郡。

    短短百余年间,换了四个郡国,导致很多黔首百姓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个郡国之人。而当地的士族豪家虽然对郡国的沿革清清楚楚,但他们也相当之头痛。

    他们头痛的并不是自己出门应当如何介绍自己,而是自己应当去哪儿求官。这年头做官的最佳途径举孝廉都是以郡国为单位,而自己所辖的郡国却三天两头在变。这就致使了刚刚疏通好的门路,改天就可能不作数,让当地的士族觉得很难适应。

    不过,这种不适应明显不适用于安平崔家。安平崔家从前朝至今历仕二千石,本朝之时,崔姻、崔瑗、崔寔俱名享国朝。如今安平崔氏最为知名的乃是崔寔从兄崔烈,亦仕宦至二千石。

    可以说,安平崔氏有着一等一的清名,无论安平县划在了哪个郡国,都会被郡中征辟,崔氏子弟都不用考虑自己的仕途问题。

    到了安平后,借问崔家在哪里,则是尽人皆知。进了崔家所居的里坊,里监门见陶谦一行车马华贵,还以为他们是去拜访崔烈的宅邸,便热情指引。待得知是专程来拜访故辽东太守崔寔公之时,还略显得讶异。

    两户崔家的宅邸比邻而建,崔烈家的门户很是华贵,而崔寔家却朴素得多。

    递上门刺后,很快出来了一个与陶应差不多岁数的少年出来迎接。简单交谈得知,现今崔家之主乃是崔寔之子崔象,前来迎接是崔象之子崔虞。

    到了崔家的堂前,一个面色苍白形容瘦削的中年人站在堂下相迎。

    “今有贵客远来,我崔氏蓬荜生辉哉。”

    “陶某素慕诸位崔公德行,故而不请自来,还望崔兄莫怪。”

    “哪里话来,崔某亦素仰陶令清名,不意今朝得见真颜。”陶谦因着还没到任幽州,故而门刺上只写了故卢县令丹阳陶谦,所以崔象据此而称呼他。

    客套一番后,诸人进堂中叙话。席间陶谦少不得要赞扬一番崔瑗在济北相任上的功德,而崔象自然也要代先人谦逊一番,还问起了陶谦为何途经此处。待得知道陶谦新署了幽州刺史,更是再三表示祝贺,顺便也感叹了自己身体一直欠佳,屡次拒绝了州郡的征辟。

    对于陶谦的冒昧来访,显然崔家是颇感意外,但却暗暗欢喜。意外在于之前并无交集,欢喜在新任的幽州刺史上任途中专程来访,传扬出去也是一个美名。

    席间既无旁人,陶谦便提了陶应已拜在了蒙阴刘洪之门下。崔象便心中有些了然,数家子弟前来拜访农家子弟,那也是应有之意。

    虽然现在早就没有东周时期那样百家争鸣的大场面,但传承下来的各家隐隐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像崔象祖父崔瑗就与数家张衡相交莫逆。如今知道了陶应数家子弟的身份,说话之间便又亲切了几分。

    “原来凤声贤侄乃是刘公高徒,崔某久仰刘公大名,却未尝得见,今日一睹刘公佳徒,亦无憾矣。”

    “晚辈当不得崔公赞誉,我随刘公受学不过月余,于刘公之学识更只粗涉皮毛。然则晚辈随侍在刘公身边时,亦听刘公称赞崔公家学渊源,子玉公与子真公皆有令名于朝野。在卢县之时,家父亦晓谕晚辈子玉公脩渠开田遗泽乡里之德政。两位尊长皆言农家之学有大益与社稷,今日得以拜谒崔公,实乃晚辈之幸事。”

    “呵呵!陶令君养得佳儿,刘长史收得佳徒矣!凤声贤侄口才如此便给,他日必当光耀陶氏门楣,数家亦有荣焉。”

    “崔兄切莫夸奖这小子,免得他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

    “我看凤声贤侄举止得体,动静合宜,容姿可观,颇有古君子之风,比之我那两个不肖子可是强之多矣。”

    “晚辈向来顽劣,只是人前乖觉罢了,哪及得上崔家世兄家教严谨。”

    “哈哈哈!”

    见陶应说得有趣,座中几人都乐了起来。

    陶应见此时气氛不错,便顺势开口问道:“崔公,家师尝言昔日曾看过子真公所著之《四民月令》,彼时即奉为当世奇书,所憾未能抄录一卷时时观阅。不知此书现还在否?晚辈是否有幸一观?”

    其实陶应初次见面便提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很妥当,因为现时书籍还是一个士族之家的立身之本。这年头衡量一个家族是否有根底,就是看其有没有家学,如颜家家传的《古文尚书》,有如汝南袁家家传的《孟氏易》等等。

    此时的书籍与后世不一样的是,纸张还没成为书籍的主要载体,最普遍的是简书,而制作精良的则是帛书。既然没有纸书,更没有印刷术,所有的书籍要传播都需要人工抄录。而竹简既笨且重,又不方便携带,此次陶谦出行幽州,一切从简的情况下还带了大半车书,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的人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而五车书,也肯定没有二十一世纪的一书架子书字数多。

    在书籍资源如此珍贵的年代,陶应开口就求别人家独有的书籍,虽然这书不是士族仕宦必修的儒家经典,但也属于很冒昧的举动。

    “你这小子怎如此不知礼数,前人所著,岂是你说看就看的?”没等崔象回答,陶谦就跳了出来先把陶应数落了一通。

    “哎!无妨无妨,先翁曾言,其所著之学说,若是有人愿看,便尽管看去,若是其中所载能有用处,那亦是造福元元之善举。”崔象倒是颇为大度,丝毫没有因为陶应的无礼举动而不快。

    “子真公心怀社稷,崔兄高义,陶某佩服之至。”

    “虞儿,且去为父屋内,取我亲自抄录的《四民月令》来。”崔虞听命而行,将将要走进内堂时,崔象又叫住他,说了一句:“且慢,将我所抄之《政论》与《草书势》亦一同取来。”

    很快,崔虞便取了好大一摞简书和一卷帛书来。

    “凤声贤侄,我农家与你数家向来互通有无,先祖亦与张河间相友。这几册书籍都是先祖先父之作,你且收下,若是有用,就代我崔家发扬光大便是。”

    “崔公如此厚赐,晚辈如何当得?”陶应本只想借来看一看,至多抄一抄,却没想过索要书籍原本或者抄本,现在听说崔象要将这些书都送给自己,即便只是抄本,也是吓得差点没坐稳。

    “崔兄,此举大有不妥。”陶谦也是立刻出来表态。

    崔象摆摆手,示意父子俩莫要再说,随后说道:“无有不妥。且不提我农家与数家之渊源,就说刘公与我也是神交久矣,若是我开口向刘公讨要《七曜术》一观,他又岂会挟书以自珍。更何况我观凤声贤侄之才识人品,亦是敬赞刘公之眼光。倘若凤声贤侄能领会此中之学,想来先祖先父泉下有知亦会抚掌而笑。”

    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再不收下崔象的这份大礼,也是说不过去了。陶谦亦是不再出言反对,反倒目视陶应,那意思便是赶快拜谢。

    陶应避席而出,正儿八经地对崔象施了个大礼,言道:“崔公厚赐,晚辈自当日夜拜读,以期砥砺精进,不负厚望。”

百度搜索 汉末英杰逸闻录 天涯 汉末英杰逸闻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汉末英杰逸闻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风吹过的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吹过的沙并收藏汉末英杰逸闻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