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 天涯 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在中国近现代的军队史上,有一支很奇特的军队,它不是以国家、政权或领袖人物命名,而是以它的组织者官衔命名,那就是北洋军。

    北洋军是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在北京设练兵处编成的六镇军队

    "菊帅所言极是,我已注意到了。"黎元洪说:"只是这态度......"徐世昌是黎元洪是请来调解矛盾的,他自然愿意听他的"调解"意见。

    徐世昌本来想表明个意见,"调孙洪伊去农商部,总统府事不须过问了。"可是,话到口头他又收回去了,他怕这个意见段祺瑞不答应,果然那样,自己岂不没有退步了。于是说:"态度,可以再商量,我只想问你,你对徐树铮意见如何?"

    黎元洪心里一动:"徐菊人果然滑头,做事缜密。"于是说:"徐树铮,菊帅不是不知的,有言说他是合肥魂、小扇子军帅,左右着芝泉一切,是个贯于拨弄是非的人,我看,大用不得。"

    徐世昌又去国务院见段祺瑞,对他说:"芝泉,慰庭是做了一件欠妥当的事,临去不该把人事作了这样安排。但我想,他也有他的难处,黎宋卿副总统,是南北方共举的,法条又有明文,当该他继任......,

    "菊帅,"段祺瑞不等他把话说完,便开了口。"芝泉从无争位之念,一切均以国事为重,甘心做好国务工作。"

    徐世昌知道段祺瑞说的假话,北洋之天下,袁世凯殁了,最有资格掌大权的,就是他段祺瑞。原先,袁世凯也有意图,想让他当大总统,袁对徐说过。但是,帝制自为之后,国人反袁浪高,袁世凯怕事态扩大,才不得不"依法"让黎继任大总统。这样一个决定,段祺瑞是不服的,任国务总理也是勉为的。徐世昌虽然出京了,京中事他还是了如指掌的,段祺瑞做了国务总理之后,常常越权办事,根本就不把黎元洪这个大总统放在心上。现在,徐世昌怎么信他"甘心做好国务工作"呢?不过,徐世昌是不愿穿破这层纸的,他还是说:"这我相信。我和芝泉相处并非一日了,怎么能不了解你呢?我只是说,有些事虽然合法了,但却不合情,也不合理,望你看待这些不合情、不合理之事时,要心胸放远。要知道那是暂时的,是会变的。"

    段祺瑞跟徐世昌相处有些年头了,但并不相知,他觉得此人太腐,呆气太足,处事又太圆滑,不敢升落,只是由于袁世凯的关系,他不得不敬重他。现在,徐世昌以"调人"身份来京,段祺瑞本想给他点压力,通过他给黎元洪点眼色看看,一件意外的事使他吃惊:曹锟如此隆重在保定招待他,说明这个书呆子背后不空虚,他的意见还得当成分量对待。于是,甚表谦虚地说:"菊帅所言极是,芝泉会受教的,只是,此次矛盾,事却有因。借款事闹到五国银行抗议,国内币值动荡,影响大呀!"

    "这我明白。"徐世昌说:"那个孙洪伊不该这样做,对此人是必处理的,你看,怎么个处理法呢?"

    段祺瑞对孙正在恼火,当然想彻底为好。他说:"这个人每每挑起北洋军人内衅,是个害群之马,万万不可大任了。"

    事情都明白了,黎段的态度也清楚了,徐世昌便向矛盾双方提出建议,最后双方决定:免孙洪伊内务总长职,让徐树铮自动请辞国务院秘书长。府院矛盾于是得到缓解。

    府院之争的局面缓和了,徐世昌超然于各派势力之上的特殊地位一下子确定下来。于是,府、院各方均极力挽留徐世昌,想让他在京担些重任。徐世昌更"超然"了,他对各方说:"我是为息争而来,早有声言:不受职掌,不入政界,调停就绪,即还乡里。"

    黎元洪,段祺瑞心里都明白,府院矛盾只是暂缓而并未消除,他们都想把徐留下,维持和局,徐世昌也想趁机树树自己。于是,在力辞和力挽的拉锯中,徐世昌决定到<var>?99lib.</var>天津暂住。

    暂居天津的徐世昌,并非是为了清静,而是想看看形势。他知道,府院之争并未消除,事态发展,还难卜吉凶。&quot;若再有变,凭着自己的超然之势,调停周旋,还得由我!&quot;徐世昌是很自信的,因为他对当前形势看得最透。

    形势果然在起着巨大变化--

    一方面,随着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社会上泛起了一股&quot;正统&quot;思潮,一些旧势力和复辟派毫不隐讳地怀恋起旧主来了。张勋便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蠢蠢欲动,要为大清复辟。各派军阀头目把自己的争权也放在复辟这一点上。在军阀各派势力的默许和怂勇下,张勋终于将复辟付诸实施--在徐州连连召开复辟会议。一方面,府院矛盾激化,黎元洪竞下总统令,免了段祺瑞国务总理职,段躲到天津抗命。

    形势恶化了,张勋、倪嗣冲等人联合直系、奉系各督军要组织以&quot;驱黎&quot;为目的督军团。这个督军团议推清江提督、袁世凯嫡系将领雷振春为团长。雷振春自觉声望不够,不足以号召各方,于是,又和张勋、倪嗣冲商量,议定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拥护徐世昌为大元帅,元帅府暂设徐州,与北京黎元洪对抗。雷、张等人找到徐世昌的堂弟徐世良,让他去天津将这个计划告诉徐世昌,征其同意。

    在天津的徐世昌,并没有闲居,他对各方情况十分关心,恋旧潮流一起,他便十分兴奋。早在袁世凯办丧事时,北洋各派头目借致祭的机会就在徐世昌的主持下密议过复辟之事。他到天津不久(即1917年1月),在一次宴请各界政要的演说中便强调&quot;应将优待清室条件载人宪法&quot;,以表示&quot;不忘清室禅养之美德&quot;。徐世昌的态度为各军阀所赞颂。为张勋复辟出谋划策的阮忠枢(袁世凯的文案),就明白无误地写信给张勋,对他说:&quot;倒黎(元洪)排冯(国璋),即可拥戴东海(徐世昌)。如东海得居首席一二年,将内政整理,国务略定,再由东海之手,归还旧主(宣统),其势由顺而易。&quot;徐世良的到天津,给了徐世昌极大鼓舞,那个陆海军大元帅也十分吸引他。就在他急欲接受的时候,皖系骨干分子徐树铮、王揖唐匆匆赶来。

    见到徐世昌,徐树铮便开门见山地说:&quot;菊帅,听说有人在活动组织陆海军大元帅府一事,还想请菊帅出来主持,属实吗?&quot;

    徐树铮是段祺瑞的亲信,足智多谋,徐世昌十分了解他。他知道徐树铮正在天津赋闲,被免了国务总理的段祺瑞亦在天津,二人必定在一起,徐树铮来访,或可代表段祺瑞。因而,徐世昌也不便隐瞒他们,便如实说了张勋、倪嗣冲来天津的事,然后说:&quot;办督军团也好,组织陆海军大元帅府也好,也只是在议中,尚未定局。他们有个意见拥我做陆海军大元帅,我没有答应,也是在议中。这不,我正想同芝泉商量一下,他是多年管军队的,他一定有好的见解。&quot;又说:&quot;你们来了,很好,那就先听听你们的意见吧。&quot;徐世昌态度很坦诚,没有流露贪权之态。

    徐树铮笑着说:&quot;现在有些人想借着合肥被免之事活动驱黎(元洪)。我看,没有必要动这样的干戈,黎也不值得一驱。按法度,明年将要实行总统大选,如其今日匆匆忙忙准备于戈,到不如放到明年再说。&quot;

    徐世昌轻轻地点点头。

    王揖唐也说:&quot;大元帅是一个空洞的名义,若以此行使职权,指挥各实力派,就容易和各方面抵触,势必树敌多而骑虎难下。我替老师打算,如其今年屈就大元帅,何不等着明年总统竞选时竞选总统呢?以老师北洋前辈的声望,各方对之都有好感,当选总统决无问题。&quot;

    这段话,很打动了徐世昌的心。说真话,袁世凯死了之后,若不是考虑各方矛盾,徐世昌真想争个大总统当当。他很自信,在北洋势力中,他比黎元洪影响大得多,比冯国璋影响也大,他能争得到。现在,黎元洪不识相地排挤段祺瑞,自然招惹得北洋派不满,乘机活动总统竞选,他还自信有把握的。不过,徐世昌还是要点假面子,他推辞着说:&quot;我到无心去竞争这个大总统位子,何况,真正活动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比如经费问题......&quot;

    王揖唐忙说:&quot;至于联络和招待议员等所需的一切费用,不用老师操心,我可以设法在盐务方面筹拨。&quot;

    王揖唐、名赓,字揖唐,皖人,进士授主事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曾经跟随徐世昌到东北任吉林省督练分处参议兼兵备总办,后保至道员。民国以来,以包办党政事致富约二百万,后一度任吉林巡按使,因卖荒地取财被督军孟恩远所阻,辞职回京,靠段祺瑞,为徐世昌所器重,成为心腹之一。此番来劝,虽然明显地是为段祺瑞维护军政大权,但其理由却还是可行的,何况又是那么认真。所以,徐世昌还是接受了劝阻,说:&quot;既然二位如此高见,我看,大元帅一事也就不再提它吧,也请二位做做各方面的工作,无论是督军团还是大元帅府,都不必提它了,劳而无用,反而会引起各方面注意。&quot;天津,不是个平静的地方,由于许多官僚、政客、失意军人都在此&quot;闲居&quot;,这里有许多暗流在激荡,许多事波及全国,影响中枢。1917年5月的一天,徐树铮偷偷地来到徐世昌公寓,向他提出了张勋在徐州召开督军会议的事,徐世昌很惊讶:&quot;不是不再组织督军团了么,张绍轩(张勋字绍轩)又在干什么?&quot;

    徐树铮说:&quot;是不组织督军团了,张绍轩要领衔为清帝复辟。&quot;&quot;胡闹!这怎么行呢?&quot;徐世昌摇首阻止。&quot;告诉他,现在不是时候,不能干。&quot;

    &quot;我看,也无什么大防碍。&quot;

    &quot;你怎么这样说呢?&quot;徐世昌说:&quot;你问过芝泉吗?他会同意吗?&quot;

    &quot;问过了。&quo<var></var>t;徐树铮说:&quot;合肥是同意的,并且决定由我代表他去徐州参加会议。&quot;

    &quot;这......&quot;徐世昌迷惑了,他背过身,再不说话。

    --即将在徐州召的督军会议,应该说是以徐树铮为代表的皖系军阀的一个阴谋。张勋,是一个忠于清室、梦寐复辟的急先锋,自1916年6月起,正先后在徐州召开了三次各省督军会议,议论复辟问题,唯因段祺瑞的皖系系统督军态度不明,会议未能形成决议,因而,复辟事便暂时放了下来。府院矛盾激化之后,段祺瑞被免去了国务总理职来天津赋闲,但却不忘报复。就在此时,徐树铮生怕夜长梦多,出了一个&quot;借刀杀人&quot;的驱黎办法,那就是支持张勋复辟,皇帝复位,总统必下野;然后,段祺瑞反复辟,重建共和,大权自然回来,因此,对复辟一直冷漠的皖系军阀,突然间就积极起来了。徐树铮还怕徐州会议再无结果,因而,主动去接近张勋的秘书长万绳弑极力唆使万在张面前鼓动复辟。现在,他又来动员徐世昌,请他出来促成此事。

    徐树铮素来敬重徐世昌,这个计谋他也不瞒徐世昌。&quot;菊帅,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黄陂还会使用权术,别人先下手,咱,就晚了。&quot;

    徐世昌锁眉了,他对徐树铮这个惊心动魄而又奸诈阴险的举措有点惶恐,惶恐得心跳。徐树铮是个天才,足智多谋,徐世昌敬其才华,但徐世昌却不赞成他多端的诡计,他认为那是不光明磊落的,不是君子所为。后来,大约是从辛亥之义以后的这几年实践中,徐世昌猛然看清了政治、权力斗争的实质,他又仰慕徐树铮的才华了。对于如此&quot;借刀杀人&quot;之术徐世昌尽管觉得残酷,却认为是一个妙计。他对徐树铮说:&quot;徐州会议可以参加,我的意思,是否行动从缓,促黎下野而后复辟清帝。&quot;

    &quot;不行。&quot;徐树铮说:&quot;督军会议只能决定复辟,不能决定驱黎。驱黎--逆潮流;复辟虽同样逆潮流,但民国总统是清帝赶下台的,与诸督军无涉!&quot;

    徐世昌虽觉徐树铮解释牵强,还是默认了。&quot;好吧,那就促使徐州会议成功吧!&quot;

    徐世昌终于决定派他在东三省总督署的副中军李席珍作为他的代表,怀着促成复辟的心情前往徐州。

百度搜索 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 天涯 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董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董尧并收藏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