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品中国文人 天涯 品中国文人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跟随张浚巡视江淮的那些日子,陆游一生不忘。

    那是他离前线最近的日子:紧跟大都督,打回中原去。

    执戟楼船多威风,可惜转眼成泡影。

    战士不能杀敌,只能挥笔写诗……

    但这事还没完。两<cite>?</cite>年后陆游在南昌通判的任上遭弹劾,罪名是:“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可见朝廷已呈一边倒的局面,主张收复失地的臣子反倒有罪。宋孝宗打了败仗又签和约,顾不了许多了。他的御座后面,还有一只大手。弄不好,御座将被它掀翻。

    几年来,陆游竭力鼓吹迁都建康(南京),把“行在”摆到前线,振军威,鼓士气,结民心。朝廷豁出去了,必使天下人振作起来。金人最怕这个。南宋虽是小朝廷,其综合国力还是远胜于金国。何况中原、华北,四十年义军如潮,从未断绝。女真族残酷压迫汉民族,要把汉人变成奴隶。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迁都建康,是主战派一致的主张。

    然而投降派控制朝廷,迁都的声音在短时间内消失大半,陆游还忙着上札子,慷慨陈辞,想说服最高统治者。不适时宜的真知灼见,往往衍成罪名。历史的每一页都有记载。其中的一页,写着陆游的名字。

    撤职。官帽丢了。而一般的处分是贬官。哪怕流放,官身还在。

    报国无门。仕途无望。四十出头的陆游,只身、匹马、孤剑,从江西南昌打道回浙东的山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不妨视为陆游自己的写照。断桥边孤零零的一支梅,更面临漫天的凄风苦雨。梅花零落,化为尘土,却是香如故。陆游对沦陷的北方,对泉下的唐琬,都是这般情怀。死了也要怀念。而情感并无高下之分,陆游热爱国家眷恋女人,都值得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陆游以梅花自喻。他爱梅,如东坡之爱竹,周敦颐之爱莲。其间盖有深意在焉。借此顺便提一句:眼下常用的国画题材梅兰竹菊,因其随意滥用而扬起“文化泡沫”。传统文化中的清洁精神,因泡沫而受遮蔽,而自动隐匿。

    古人对这些东西,不轻易下笔的。

    《咏梅》作于何时,至今无考。这反倒成全它,得以对应陆游的一生。看来是写在路上。他住过无数的客栈、驿舍。词有哀怨,诗人的心境就是这样。艺术乃是针对各类人生情态严格写实。写意,抽象,均在其中。

    一树梅花,满天风雨。

    毛泽东诗云:“梅花欢喜漫天雪”,那<u>99lib?</u>是另外一种境界。

    毛泽东和了陆游的这首名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写得真好,百读不厌。以后有机会再来品读吧。

    陆游在南昌掉了官帽,骑马回老家山阴。这些年做官有了一点积蓄,他在鉴湖边重新盖了十来间房子。陆家是山阴的大家族,城里有别墅,云门山有老宅。陆游四十多岁了,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另立门户很寻常。新宅虽然称不上豪华,但环境优美:“吾庐烟树间,正占湖一曲。”

    陶渊明来照面了。

    “吾庐”为渊明首创,衍生为中国人至今不衰的情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经典描画,一派天然。

    田园大宗师独创的审美境界,不须雕梁画栋,只要几间草屋就行。瓦房也可以。豪宅妨碍青山绿水。

    质朴蕴涵丰富,诗人能够细察。

    陆游有田产,一般不愁生计。灾荒年则难说。他的生活水平比渊明高,能吃肉,有美酒。缺红颜知己,于是追忆唐琬的点点滴滴,但不写渊明的那种《闲情赋》。渊明无望于美妇,才写热烈奔放的《闲情赋》。陆游宁愿憋着。这个事儿日后再说。

    陆游的性格不是有点像李白吗?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世事艰难,壮心落不到实处,又使他沉郁如杜甫。

    而在乡村中的日常情状,更靠近<cite>?</cite>陶渊明。且看陆游的名篇《游西山村》:

    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冰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他在乡下转悠,从这村忽然转到那村,美滋滋的模样溢于言辞。渊明穷,“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敲门拙言辞。”伟大的渊明辗转行乞,读来令人心酸。有这写在明处的窘迫作铺垫,后世追随渊明者,总要想方设法待在温饱线上。乡下盖几间房子,大抵衣食无忧,然后寸寸贴近山水肌肤。两宋文人,无一例外地崇拜陶渊明,包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这一层,不失为古典文学研究的有趣的课题。

    在乡下人眼中,陆游是做过大官的,属员外级别,又饱学,和蔼,所以尊敬他,亲近他。“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一句透出他的惬意和随意。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夜关门早,一般不串 95e8." >门。而陆游不拘什么时候,只要房内有烛火,他就抬手叩门。咿呀门开了,迎着他的总是 7b11." >笑脸。无时夜叩门,映照“简朴古风存”,如果人心不古,乡村盗贼奔走,谁还敢夜开门呢?恐怕家家户户弄个防护栏防盗门,有条件的豪宅,建个防暴队……

    《雨霁出游书事》:

    十日苦雨一日晴,拂拭拄杖西村行。清沟泠冷流水细,

    好风习习吹衣轻。四邻蛙声已阁阁,两岸柳色争青青。

    辛夷先开半委地,海棠独立方倾城…百草红紫哪知名!

    这西山村,陆游想必常去。下了十天雨,天刚放晴,乡间小路还泥泞着,他却迫不及待出门了。西村有朋友,类似渊明的南村,聚集着、散居着素心人。沿途访友,一路访春,那心境,嗬!拄杖是必要的,对付泥泞或沟沟坎坎,拄杖却更是一个优哉游哉的文化符号:渊明拄杖,东坡拄杖,陆游拄杖。

    权杖丢了,竹杖在手。

    反观古今有些人,掉官帽像掉了魂儿似的,呆滞,病歪歪,走路贴墙儿,生怕见熟人。例子多得数不过来呢。为什么?因为这些个昨日的官员,唉,怎么说呢?他错把权杖认作人生的拐杖,拐杖一朝丢失,马上变瘸子,举止像白痴……

    都是利字给害的。

    人要讲一点修身。看看人家陆游修得多好。

    官身不存,精气神在。

    山阴的乡下他一待五年。

    陆游又做官了。朝廷有他的名字。新任<var></var>丞相陈俊卿,曾经和陆游同在张浚的幕府干过。陆游一纸贺信去,讨得一顶官帽来。仍是做通判。却通判到蜀中的夔州去。

    一官万里。

    “残年走巴蜀,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回首长安城,不忍便万里…”

    他是先到临安办理相关手续,然后冒着酷暑从临安出发,舟行数月,途中每天写日记,半日一首诗。日记短的百余字,长的逾千言,却并非流水帐似的记载,而是追思先贤、饱览风物,是浓缩了诗意的地理考察。泊舟登岸是常事,或逗留几个时辰,或盘桓两三天。过瓜州、苏州、黄州、沙头、江陵,舟望石门关,疾入瞿塘峡……

    “渔村把酒对丹枫,水驿凭轩送去鸿。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诗写于江陵,时在深秋。

    蜀道艰难。陆游感慨说:少年亦慕宦游乐,投老方知行路难!

    杜甫曾在夔州写下《秋兴八首》、《壮游》等名篇。陆游却一眼看见了忧国忧民的杜甫:“予读其诗,至‘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之句,未尝不流涕也…少陵非区区于仕进者,身愈老,命愈大谬,坎壈且死,则其悲至此,亦无足怪也!”

    陆游多么理解杜甫。

    什么人就会理解什么人,这是一定的。

    拖着一家子万里投荒,陆游并无怨言。他原本是一条血性汉子,跋山涉水不在乎。此去夔州,毕竟强于避战乱的杜工部,贬岭南的苏东坡。杜甫坚决,东坡达观,坚决与达观的背后都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却又化为日常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陆游追随着他们的身影。

    半年行不到,江山看无穷。想想陆游行路的身姿吧。

    走仕途的切近考虑,一为报<bdi></bdi>国,二为子孙。陆游有六个儿子,得为他们的前途着想。上了一定的官阶,能荫及子孙的。“辛苦为斗米”,这也令人联想杜甫。

    待夔州一年多,陆游被调往川陕交界处的南郑。这是意料中事。朝廷正酝酿着对金作战。

    南郑(陕西汉中)是宋金对峙的西部前线。朝廷往西线集结兵力,准备从大散关一带向金兵发动攻击,出陇右,取长安。四川宣抚使王炎节制诸路兵马。陆游只身快马赴南郑,不忘写诗:“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陆游入王炎幕府,做了高级参谋。

    杀敌的机会来了。斗志改变诗风。

    王炎擅长军事,精心布置了这次西线大战,专等孝宗皇帝下决心。

    王炎幕府中的五、六个高级参谋,陆游是其中之一。他随侍王炎左右,和大将们一块儿喝酒。宋史说,陆游屡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当初在江淮东线,陆游登上张浚的楼船。现在于南郑西线,他紧随王炎。

    前线时有磨擦,战争一触即发。

    陆游的岗位是在大帅府,不大可能披挂上阵。不过他勤练武艺,尤其练戟、戈、骑马射箭。四十多岁的身子骨,雨天也在叱咤腾挪。有个王参谋嘲笑陆游,欲以文官之身,求取武将功名,岂不是白忙活?参谋嘛,动脑子,不须动刀枪的。

    陆游照练不误,箭法长进迅速,有力道能拉硬弓,有准头,百步之外曾穿杨。他目力好,对射箭有帮助。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陆游是否打过仗,史料没有确切的记载。他后来写诗说:

    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

    诗中展现的场面,“三日不火食”,应是一次长达数日的冬季强行军。

    南郑附近的凤县,西县,两当县,定军山,陆游都去过。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浦,都曾留下这位高级参谋英武的身影。也许偶有战事,与敌人有过接触,但战斗规模小,陆游未曾提及。如果他亲手杀死过一名金兵,一定会写诗的。

    几十万集结在关中的宋军虎视已久,金兵非常紧张,步步设防,长安城外挖了三条护城河。东线同样吃紧,金兵调不过来。大散关战役,可望改写历史:宋军收复北方,将改变历史的走向。

百度搜索 品中国文人 天涯 品中国文人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品中国文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刘小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小川并收藏品中国文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