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病榻杂记 天涯 病榻杂记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首词《浣溪沙》,东坡自述写作来由: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tt>.t>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我生平涉猎颇广;但是,“再少”这个词儿或者概念,在东坡以前的文献中,却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词儿或这个概念,东坡应该说是首创者。

    再少的现象,不能在<bdo></bdo>年龄上,也就是时间上来体现。因为年龄和时间,一旦逝去,就永远逝去。要它回转一秒半秒,也是决不可能的。

    再少的现象或者希望,只能体现在心理状态方面。我们平常的说法是<mark></mark>自六十岁起算是老年。一个人的血肉之躯,母亲生下来以后,经过了六十年的风吹雨打,难免受些伤害;行动迟缓了,思维不敏锐了,耳朵和眼睛都不太灵便了,走路也有困难了,<u>..</u>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客观现象,努力适应这些客观现象。不承认不努力适应是不行的。

    但是,承认和适应并不等于屈服。这里就能用上我们常说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这种现象,有时候看起来,作用不大。其实,如果运用得当,则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中国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对于苏东坡所说的“再少”应该这样来理解。

    总之,我是相信“再少”的。愿与全国老年人共勉之。

    <span class="right">2006年1月21日</spa

百度搜索 病榻杂记 天涯 病榻杂记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病榻杂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季羡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季羡林并收藏病榻杂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