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废除宰相
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天涯 或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胡惟庸被杀五天以后,中书省被废。<span class="" data-note="据《明史·太祖本纪二》,胡惟庸被杀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戊戌,撤销中书省在癸卯日。"></span>废除是永久性的。
也是不容置疑的。
为此,朱元璋下了一道严令:
<small>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若有敢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span class="" data-note="见《皇明祖训》首章,《通纪》前编卷六。《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的说法是“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显然是文臣修饰过的文字,不如前引二书真实可靠。"></span></small><var>.</var>
这是很严重的话。众所周知,凌迟又叫千刀万剐,堪称最残酷的处死方式,一般只用于谋反叛乱者。奏请设立丞相竟然要凌迟,岂非视宰相制度为皇权之大敌?
正是如此。
实际上,作为真正的一代枭雄,朱元璋很早就在思考和琢磨:强大的元王朝为什么会分崩离析?未来的新帝国又该怎样治理?这两个问题他一定想得很透,
因此,李善长如果识趣,就应该向汤和学习,而不是向汤和借兵,甚至应该比汤和还要谦恭、克制和低调。比方说谢绝与朝中大臣的任何交往,过简朴的生活等等。朱元璋是痛恨官员贪腐奢靡的,更忌讳他们来来往往窃窃私语。
可惜他没有,还继续呼风唤雨。
这就让朱元璋认为,李善长树大根深。有这样一棵大树立在那里,旧制度就随时都有复辟的可能。毕竟,李善长是首相也是名相,看见他就会想起中书省。所以,只有杀了他和他的党羽,才能将宰相制度斩草除根。
问题是,李善长当真非杀不可吗?
恐怕如此。要知道,朱元璋的祖训在他身后,并非百分之百地得到了实行。比方说,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和读书识字的规定,就被破坏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明代是东汉和晚唐之后宦官势力最大的时期。严禁设立丞相却被严格遵守。原因之一,恐怕是提到宰相就会想起李善长的遭遇吧?不要忘记据官方统计,大清洗中被害人数竟多达三万以上。<span class="" data-note="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和读书识字的规定,是在洪武十年十月做出的,见《通纪》前编卷六。胡惟庸和李善长案被杀人数的数据见《明史·胡惟庸传》。"></span>
不过,这也只是原因之一。
根本原因是皇帝尝到了甜头。废相以后,权力就集中到皇帝这里了。至尊天子真正君临天下,独享了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以及对所有人生杀予夺的权力,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宰相之类的人掣肘,也不必担心有什么权臣来篡位。
这可是许多皇帝梦寐以求却未能实现的事。汉武帝杀了那么多丞相都没能解决问题,他发明出来对抗和架空宰相的大将军反倒成为王朝的掘墓人,岂非讽刺?同样,曹操通过恢复丞相职位为子孙挣下的家当,后来却被权臣依样画葫芦地篡夺了去,又岂非讽刺?
皇权与相权,几乎天生是冤家。
那么,不要宰相,不行吗?
恐怕不行,至少很难。宰相制度毕竟由来已久,而且很有道理。因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应该是既有国家元首,又有政府首脑的,就像公司要有董事长和总经理。政府首脑或者总经理既然不能没有,宰相制度又岂能废除?
也只能削弱和限制其权力。
为此,历朝历代挖山不止。
唐的办法是制衡,用三省六部制把相权分为决策、审核和执行三块,同时改宰相府为政事堂,也就是变国务机关为国务会议,国务总理为国务委员。宋则分流,将军权和财权分给枢密院和三司,又将宰相分为正副。至于元,虽然只有中书一省,长官中书令却由皇太子担任,可谓监督。
然而怎么样呢?
主荒臣专,威福下移。
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简直就挥之不去。
既有历史经验,又有亲身经历,朱元璋这个流民出身的霸道总裁决定掀翻桌子,再也不按照什么“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分工合作”的游戏规则跟大家玩了。
结果却出乎意外。
掀翻桌子以后,天下并未大乱,没有了首脑的政府也没垮台,反倒是即便皇帝不上朝,国家机器也正常运转。权臣专政或者篡位的事情,更是从未发生。
看来,扬汤止沸,真不如釜底抽薪。
维护皇权的人非常满意。
留下的隐患,却很少有人想到和关注。
所以,清人入关以后,就全盘继承了朱元璋的这个制度安排,同样不设立宰相和相关机构。秦汉建立并且延续到元的宰相制度,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也就是说,除明初十三年,明清两代没有宰相。
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原来按照分工由宰相负责的那部分工作,谁来做呢?
朱元璋和他的儿子自有办法。
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天涯 或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