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大全集 天涯 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大全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h3>一、美丽的童话——十四点原则</h3>

    1918年12月4日,一艘邮轮满载着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从纽约港起航,他们将横越大西洋前往战火刚熄灭的欧洲。带领美国代表团的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这是美国总统历史上第一次亲自带领美国外交代表团前往欧洲参加一个旷日持久的国际会议。在巴黎和会前夕,威尔逊提出了他那著名的“十四点原则”。

    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促使从此之后的美国总统开始重新审视与世界的关系,要求美国领导世界的愿望日益强烈,美国参战的最大目的便是企图取得对世界的领导地位。美国试图利用沙皇俄国的崩溃、英法协约国集团和德奥同盟国集团在战场上两败俱伤的形势,迫使其在战后按照美国的意愿重建世界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十四点计划”应运而生。十四点和平原则由威尔逊于1918年1月提出,内容包括:废止秘密外交,海洋自由航行,废除关税壁垒,裁减军备,设立国际和平机构,民族自决,公正解决殖民地问题,允许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各民族独立,建立一个有出海口的独立波兰,共同保证大小国家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等等。

    威尔逊为了反对英、法、俄撇开美国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对秘密外交;为了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主张海上自由;为了确立美国的商业霸权,要求废除经济壁垒;在欢迎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社会的招牌下,反对苏维埃政权;以同等重视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要求来否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以“自治”为名反对前奥斯曼帝国内的阿拉伯民族的独立;把美国的战争目标说成是“维护世界生活中的和平与正义”。

    战争时期各个协约国时时宣布它们的战争目标,在1918年严峻的1月,英国和美国都找机会以最合理的词语重申其观点。特别是在1月8日威尔逊总统向国会发表了演讲,其中提到了十四点,他认为这十四点可以指引美国人走向他们渴望达到的目的,并把这个计划作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世界的蓝图。“十四点”表面上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俄、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十四点原则”出台以后,曾受到了世界上许多进步人士的欢迎,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民族自决”、“公道处理殖民地问题”、“建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等主张确实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以,威尔逊那套美丽动人的声明一度吸引了不少人。在中国,威尔逊的声明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进步人士对此深表赞同并持欢迎的态度,连陈独秀都表示威尔逊的主张“都算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35104_1.jpg" />

    这是前来参加巴黎和会的协约国领导人。从左起:大卫·劳合·乔治,维托里奥·奥兰多,乔治·克里孟梭,伍德罗·威尔逊。

    不过,威尔逊在劝说协约国各国政府接受他提出的“十四点”方面还是遇到了困难,法国人要求德国保证支付战争赔款;英国人否决了公海自由,他们作战就是为保持其对海上的控制。德国人请求停战,他们认为,和约将会在“十四点”的基础上拟订出来,战胜国将会以较温和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一个新的民主德国一定会重新出现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可是真当德国提出要在“十四点”的基础上签订停战协定时,自认为胜券在握的威尔逊突然变脸了,他巧妙地使用拖延的手法,宣布“为维持美国及其盟国目前的军事优势,必须有绝对令人满意的保护和保证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停战。停战条件必须由协约国军司令官决定,在德国自行解除其全部能再次发动战争的力量以前绝不能讨论和平,德国人是否完全解除了防御能力要由战胜国来辨别和判断。与敌方进行的这些谈判占用了一个月,这使得整个战线又大规模连续战斗了一个月。但威尔逊的第一条原则“杜绝秘密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就无法做到。从1919年3月的最后一周开始,巴黎和会的主要问题就在四个人之间进行解决,那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且不要说其他参与国的代表们,连巴黎的新闻媒体都抱怨和会透明度太低,简直就像“一个用黑漆包裹的大篷车”。所谓的“杜绝秘密外交”成了一句讽刺语。

    1918年8月,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和谈,10月,英、法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基础。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衷,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就以嘲讽的口吻说道:“他对欧洲一无所知,他以为按照公式和十四点原则,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上帝也只提出十诫而已,威尔逊却谦逊地要把十四点强加于我们,最空洞的十四条戒律!”而在巴黎和会上所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因而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的失败。就这样,在列强的利益面前,美好的“十四点原则”就像一个阳光底下的肥皂泡,很快就幻灭了。

    <h3>二、“背后一刀”——德国的“十一月革命”</h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在前线不断溃败,经济陷入危机,政治动荡。为了防止革命爆发,1918年9月30日,德国皇帝宣布实行国会制政府,答应在普鲁士改革三级选举制。10月4日成立了议会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被任命为帝国首相,并邀请社会民主党的谢德曼参加政府。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革命的爆发。

    1918年下半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局已定,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德皇威廉二世陷入绝境。人们到处高喊着:“打倒战争!打倒威廉!”德国已经处于风雨飘荡之中,革命已是不可避免的了。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但德国统治集团仍想孤注一掷进行抗争,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10月25日,德国海军司令部下令基尔港的德国远洋舰队出海同英军作战,若失败就“光荣地沉没”。然而已经经历四年野蛮杀戮,饱尝恶劣待遇和粗劣食品之苦的士兵不愿再为帝国海军的荣誉去送死,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拒绝起锚,并把军舰熄了火。水兵的抵制虽然迫使德国海军当局收回了命令,但水兵们却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几百人尝恶劣待遇和粗劣食品之苦的士兵不愿再为帝国海军的荣誉去送死,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拒绝起锚,并把军舰熄了火。水兵的抵制虽然迫使德国海军当局收回了命令,但水兵们却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几百人。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35104_2.jpg" />

    1918年11月,带着武器走在柏林市中心的水兵。

    11月3日,基尔港水兵集会要求释放被捕者,提出“打倒军国主义”及要“和平、面包”的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但遭到镇压,死伤数十人。基尔港水兵的行动立即得到了德国广大工人和士兵的响应和支持,11月4日,基尔水兵苏维埃和工人苏维埃相继成立,前来镇压的军队或加入起义队伍,或被解除武装。5日,全城举行总罢工,工人、士兵苏维埃掌握了该城政权。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揭开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游行示威很快发展成了武装起义。11月4日,基尔革命的水兵和工人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夺取了基尔的全部政权,汉堡、不来梅、莱比锡、慕尼黑等地也纷纷起来响应这次起义,组成了工兵苏维埃,夺取了各地的政权。

    11月9日,在斯巴达克团等组织号召下,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参加游行示威的社会党人挤满了德国大街,水兵哗变,陆军占领了指挥部。革命热情支配着德国人民,德皇威廉二世调集军队镇压未遂,被迫退位逃往荷兰,霍亨索伦王朝统治被推翻。11月9日上午11点30分,德军司令给总理官邸发电报通知说,威廉将立即退位。中午,德国总理、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宣布皇帝正式退位,12点30分,柏林报纸号外大肆报道德皇退位的消息,德国总理在办公室接见了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并把权力移交给社会民主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下午2点,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站在总理官邸前,向人群宣布成立德国共和国。

    整个柏林沸腾起来了,成千上万的武装群众高呼口号,涌向皇宫广场,在一片欢腾中,皇宫阳台上升起了一面红旗,起义工人的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在皇宫宣布:“从今天开始,德国已经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了!我们强烈谴责德国现政府的战争政策,德国人民要以‘十月革命’为榜样!德国必须由人民自己来管理!”在德国各地,皇室纷纷垮台,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三世逃之夭夭,不伦瑞克公爵和五位其他国王、王子和大公们均被赶出了城堡,首相巴登亲王将政权交予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艾伯特,企图限制革命的发展。艾伯特拒绝斯巴达克团关于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议,组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人民全权委员会,并得到柏林工兵苏维埃批准。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并开始与协约国进行关于停战的和谈。11月11日,在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德国以外交大臣为首的代表团走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乘坐的火车,签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的条约,到此,德国退出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由于德国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都举行和会,我们都认为在中立国举行会更好,但这个老家伙哭哭啼啼,反复抗议,使我们不得不让步。”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就在这个镜厅举行加冕典礼,并迫使法国缔结德法条约,让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并向德国交纳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法国一直把此条约视为耻辱,现在德国战败了,并将被迫签订屈辱的投降条约。为了发泄郁积多年的对德国的愤懑,法国特意选择凡尔赛宫和1月18日作为和会的开幕地点和时间。

    1919年1月18日下午3时,巴黎和会在法国外交部大厅宣告开幕,在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身为东道国的总统,普恩加莱在主持开幕式时宣称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借东道主之利,法国在和会上不仅扮演了主要角色之一,其总理克里孟梭还坐上了大会主席的交椅。参加巴黎和会的和谈者都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要人,实际上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在主导和会的进行。他们天天会晤,谈判时辩论不休、争吵不断,但最终总能言归于好。他们互做交易、制订条约、创建新国家和组织,甚至一起吃饭,一起去剧院看戏。从1月到6月的半年中,巴黎一跃成为世界的政府、上诉法庭和国会,同时也是人们恐惧和希望的所在。

    为了便于操纵会议,英、法、美、意、日等主要战胜国对会议的开法做了许多不平等的规定。首先,是把出席会议的国家分为几等,最高会议由美、法、英、意、日五强首脑和外长组成,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其讨论决定。后来十人会议又演变成美、英、法三国首脑组成的三人会议。专门会议由有关国家代表和专家组成,只审议最高会议指定的专门问题。全体大会由所有与会国代表组成,但整个会议期间只举行了7次全体大会,而且都是只准举手通过决议,根本不想让其发挥作用。从一开始,巴黎和会就因组织、目标及运作混乱而受人诟病,英、法、意、美举行了前期会议,就和会即将提出的条约达成共识,然后召开全体会议与战败国谈判。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其他协约国何时能发表意见?最终四强妥协了,加进了一个全体会议,但这个全体会议仅是徒有虚名,会议的真正结果竟是在四强和日本私下举行的非正式会议上产生的。几个月过去了,原本是预备的前期会议却成为了真正的主体。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35104_7.jpg" />

    图为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凡尔赛和约》的景象。

    1919年威尔逊来到巴黎参加巴黎和会。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力最强国家的元首,威尔逊满怀信心,希望能够建立国际新秩序,避免下一次战争。但威尔逊这位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在和会期间的举止自相矛盾,他所带来的“十四点和平方案”成为了一纸空文,最后制定的《凡尔赛和约》一方面对德国大肆勒索,一方面没有彻底防止德国重新武装,同时在各战胜国中制造了新的矛盾。在这次巴黎和会上,以法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大会主席的克里孟梭对德国怀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他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建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他提出法国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将法国的边界东移到莱茵河,并主张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各省合并成一个独立国家,并向德国索取高达2000多亿金法郎的战争赔款。但法国的要求与立场却在巴黎和会上遭到昔日的同盟者英美两国的联手抵制,英美两国之所以反对过分削弱和肢解德国,主要是因为它们向来在欧洲大陆奉行“均衡”政策,英美两国既想保持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又想利用德国对抗苏俄,因而都反对这种过分削弱德国的建议。虽然以“老虎”总理为首的法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面对美英两国的共同抵制,仍未能实现法国的全部意图。

    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和会持续了半年之久,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都想多分到一些赃物,削弱战后与自己争霸的对手,所以彼此间矛盾重重,钩心斗角,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法国为了称霸欧洲大陆,力图彻底削弱德国,而美英想让德国继续保持一定的实力来牵制法国称霸,就竭力加以反对,并且迫使法国在德国问题上对美英作出让步。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和谈人员在巴黎的几个月中“硕果累累”:签订了对德和约,确立对奥地利、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和平条约的基础,在中欧和中东重新划定国界。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许多工作成果并不公正,也并不持久。有关1919年的和平方案非常失败并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说法非常普遍。4月30日,德国代表团被叫到巴黎,先被“晾”了一个礼拜之后,才于5月7日被召到凡尔赛。克里孟梭在交付和约草案时先羞辱了德国人一番,他说:“现在清算的时间终于到了。你们不是向我们请求和平吗?这就是我们同意给你们的和平。”并表明,德国对该草案不许做任何争辩,只允许在15天内提出书面意见。德方曾试图对和约的条件做有利于德国的修改,但被协约国方断然拒绝,在协约国的胁迫下,德国统治集团经过激烈斗争,最后于6月27日决定接受这个最后通牒。6月28日,德国外长米勒和司法部长贝尔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经过5个月的激烈争吵,德国代表终于被迫在440条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原来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中国在“一战”中参加了协约国一方,曾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8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做主把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转送给日本,这是拿中国的利益做他们之间的交易,实在叫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这之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公理战胜强权”的演说,说什么“对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利权”,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就掉进了威尔逊“公理战胜强权”的迷雾中,并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幻想。但事实让人们清醒了,什么“公理战胜强权”?有的只是分赃,外带上强盗的逻辑。

    一年前,当时尚处在胜利中的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布列斯特强迫战败的俄国接受一个和约,这个和约剥夺的俄国领土几乎有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加起来一般大,此外,俄国还得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赔款。德国人高兴得太早了,第二年,即1919年,德国受报应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协约国逼它签订的条约更甚于《布列斯特条约》。协约国未经与德国协商,就将《凡尔赛和约》的条件于5月7日在柏林发表。《凡尔赛和约》共15部分,440条。除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外,其余全是处置德国的条款。处置德国的条款十分苛刻,内容主要涉及疆界、赔偿、殖民地和限制军备四个方面。根据条约规定,德国要丧失掉原有领土的1/8和人口的1/10,以及16%的煤产地、半数的钢铁工业和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在军事工业以及军队组成上也对德国做了严格的限制,以防止德国的东山再起。在关于德国的赔偿问题上,确定德国总共应赔款1320亿金马克,在此之前应先交付200亿金马克等,并且德国要负担其境内外国占领军的维持费用。

    《凡尔赛条约》对于到最后一刻钟还沉溺在幻想中的德国人民来说是个惊人的打击,愤怒的群众纷纷举行集会,对和约表示抗议,要求德国政府拒绝签字。德国临时政府也公开声称,和约条款是“不能实现和不能负担的”,谢德曼总理更是指责《凡尔赛和约》是“可怕的、谋杀性的魔锤”,并高声诅咒道:谁签这个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但现实摆明了协约国是想打下去的,而此时的德国根本无力再战,面对着协约国拥有110个后备师,德国却只有18个后备师的客观事实,在距协约国最后通牒的限期只差19分钟时,德国终于通过了签订和约的决议,4天后,在凡尔赛宫的镜厅签了字。次日,德国右翼报纸不约而同地在第一版加上了刺目的黑框,以暗示所有的德国人要为复仇做准备。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纳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5亿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小;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小亚细亚部分。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35104_8.jpg" />

    法国仪仗队迎接前来的代表,这些代表将就对匈《特里亚农协议》进行最后的商讨。

    1871年5月10日法国与德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为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分三年付清,赔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由于《法兰克福条约》条件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从此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的起因。现在的《凡尔赛条约》与当年的《法兰克福条约》何其相似,它埋下的是“二战”的种子。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是在美、英、法、意、日等国操纵下缔结的,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掠夺性条约。历史无情地嘲笑着巴黎和会。1939年9月,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距巴黎和会正好是20年零2个月!从此,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和痛苦中。

百度搜索 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大全集 天涯 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大全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大全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伊恩·韦斯特威尔 唐纳德·萨默维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伊恩·韦斯特威尔 唐纳德·萨默维尔并收藏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