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天涯 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鲤鱼形状的泉州城,曾经开满了刺桐花。

    刺桐是豆科落叶乔木,原产热带亚洲以及大洋洲诸岛之珊瑚礁海岸,是中国泉州和日本宫古岛市的市花,也是冲绳的县花。泉州的刺桐,据说是五代时期南唐之节度使留从效种植的;城区变成鲤鱼形状,则应该在宋。我们在《大宋革新》一卷中附有一张图,从中不难看出泉州的变化。

    这可真是: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span class="" data-note="所引为北宋吕造诗,见(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span>

    实际上,尽管在留从效的时代,鼓励外贸已是当局重要的富民政策,扩建修缮泉州城也是为了筑巢引凤,但这座城市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通商口岸,却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之后。因为正是这年,帝国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span class="" data-note="据《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等史料记载,当时留从效鉴于“泉州城市旧狭窄”,乃“扩为仁风、通淮等数门”,同时“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又《宋史·食货志下八》元祐三年条称:前一年,亦增置市舶司于泉州。"></span>

    泉州从此鲤鱼跳了龙门。

    <div class="imgbox ter"><strong>历代泉州城址示意图</strong>

    //..plate.pic/plate_322487_1.jpg" />

    据杨昌鸣《古城泉州》。

    经过五代、宋、元三个阶段的改建和扩大,泉州城址的规模由0.75平方千米扩为7.5平方千米,为唐城的十倍。

    市舶司,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

    首先,它是帝国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商船,也无论是进港还是出港,都要到市舶司登记注册,领取外贸许可证书,叫公据。市舶司对进出港商船有权登船检查,查验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以便收税,同时还要查看是否有禁止出口的商品,比如铜钱、武器和书籍。对于违禁品及涉案人员,市舶司有执法权。

    其次,它是外贸税收机构。收税在南宋叫抽解,关税制度也相当健全,根据货物的贵贱、经营者的身份和船舶的载重量有不同的税率,最高可达20%,最低也有7%。

    第三,它是外贸经营机构。按照制度,市舶司有权将政府专营的进口商品比如象牙和乳香全部买下,其他商品则可以根据需要优先购买部分。这些商品有的直送京师,有的由市舶司自行出售。利润之可观,不难想象。

    此外,对外贸易中的经济纠纷,随商船来华之外国使节的接待工作,也由市舶司负责处理。由于两宋当局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他们还有在外商出入境时设宴招待的任务。<span class="" data-note="以上所述市舶司之职能,见《宋史·职官志七》,葛金芳《南宋全史》(六)。"></span>

    这样看,市舶司相当于外贸局加海关,加进口商品贸易公司,再加仲裁委、外事办、接待部和招商局。

    市舶司,岂容小看?

    更重要的是,纳入市舶司管理的才是合法经营,否则就是走私。走私对个人有风险,对国家有损失,解决的办法是多多设立市舶司。泉州幸运地搭上了这班客船,尽管从神宗下诏研究到哲宗正式批准用了整整十五年。<span class="" data-note="据《宋史·食货志下八》记载,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即已下诏令薛向研究增置市舶司于泉州一事,元祐二年(1087)始置。"></span>

    获得了历史机遇的泉州突飞猛进。南宋高宗晚期,它的贸易额就已经与唐宋两代第一大港广州平起平坐。到南宋中后期,更是后来居上超过广州,成为世界上最大也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某外国人甚至说刺桐港有两个罗马那么大。蕃舶华船千艘万艇,巨商大贾摩肩擦背,可谓盛极一时。<span class="" data-note="请参看葛金芳《南宋全史》(六)。"></span>

    泉州,为<dfn>.99lib?</dfn>什么会迅速崛起?

    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在《大宋革新》中说过,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之巨莫过于两宋。其具体表现,一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成为主流,二是国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但无论哪种变化,泉州都是受益者。

    南移是从隋唐开始的,与大运河的开通不无关系。不过在大唐帝国政府与西域失联之前,对外贸易还有陆上的丝绸之路可走。宋就只能依靠海上,南宋更是如此,而泉州无疑占有地利。从泉州港出发,北上可以经明州(今宁波)到达高丽和日本,南下可至马来群岛、印度洋和波斯湾,正所谓近接三吴,远连两广,万骑貔貅,千艘犀象。<span class="" data-note="大唐帝国政府与西域失联在安史之乱以后。对泉州盛极一时之描述,所引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福建路泉州条。"></span>

    何况泉州的造船业也首屈一指。早在两宋之际大家就都知道,海船以福建的为最上,广东广西的次之,温州明州的再次。最大的远洋轮船可以载客数百,储粮一年,甚至养猪酿酒,俨然漂泊海上的小镇,能够置生死于度外。<span class="" data-note="见(两宋)吕颐浩《忠穆集》卷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另,泉州出土之海船已在《大宋革新》中介绍。"></span>

    这可真是壮观!

    <div class="imgbox ter"><strong>南宋内河船和海船对比</strong>

    //..plate.pic/plate_322487_2.jpg" />

    内河船(《早秋夜泊图》)

    宋代内河行驶的船只,极为庞大,可装载多人,舱内设施齐全便利。据《早秋夜泊图》绘,旧传作者为南宋马和之,原画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plate.pic/plate_322487_3.jpg" />

    海船(模型)

    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南宋海船,船体残存下部,尖底,安装龙骨,内设13个水密舱,船舷板分别用二层或三层板组装。船舱中还发掘出2300千克香料、500多枚唐宋古钱、50多件宋瓷。推算此船排水量约454吨,载重量200吨,是南宋末年中等规模的海外贸易船。

    //..plate.pic/plate_322487_4.jpg" />

    海船下部残体(水密舱)

    水密舱壁,将船舱隔成若干个密闭的舱室。航行中,即使一两个舱室破损,海水也不会迅速流至其他舱室。这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一大突破。

    但,更重要的还是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泉州奇迹是闽南人和阿拉伯人共同创造的。因为这里的外商虽然来自世界各国,甚至有“市井十洲人”的说法,但数量最多的还是阿拉伯人。他们在灭亡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之后,取代后者成为海洋贸易的主宰,把地中海和印度洋变成了自己的内湖。这样的人做生意当然长袖善舞,他们对泉州也似乎情有独钟。<span class="" data-note="泉州外商以阿拉伯人居多,请参看葛金芳《南宋全史》(六)、李大伟《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span><q>藏书网</q>

    原因何在呢?

    登陆泉州,性价比最好。

    没错,南宋的重要通商口岸还有广州和明州。但,广州距离杭州(临安)太远,多有不便。明州倒是近,可惜天子脚下,难免管得太严,何况已被日本人先入为主。综合国力和航海技术都远不如阿拉伯的倭人在此经营已久,视为战略要地,不可与之争锋。两相比较,远近适中左右逢源的泉州才是在中国开辟商业战场的最佳根据地和桥头堡。

    阿拉伯人的算盘打得很精。

    泉州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当时的制度,是来华的外商都集中居住于侨民区,叫蕃坊。泉州蕃坊在州城之南近于晋江的泉南,广州的则近于珠江,都是出海方便之处。蕃坊的管理部门叫蕃长司,负责人叫蕃长,由外商公推德高望重之侨民领袖(侨领)担任,中国政府正式任命。蒲寿庚的祖上从越南占城迁徙到广州之后,就担任过蕃长。<span class="" data-note="有学者认为泉州蕃坊在泉南,见桑原隲藏《蒲寿庚考》;也有学者认为泉州有蕃坊之实,无蕃坊之名,见李大伟《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但据张星烺先生考证,泉州蕃坊位于南门外的晋江之畔,见葛金芳《南宋全史》(六)引张星烺《中世纪泉州状况》。"></span><bdi></bdi>

    蕃长有两大任务,一是为中国招揽外商前来贸易,二是管理坊内事务,处理侨民纠纷。原则上说,只要不涉嫌重大案件,中国政府都听由蕃长司按照该国法律习俗处分,不加干涉。因此蕃坊虽非租界,却貌似有治外法权。

    不过法律规定与现实状况之间往往有出入,外商也有与华人混居在城中的,满街行走更不足为奇。华人家中则往往使用昆仑奴和高丽婢。高丽婢来自朝鲜半岛,相当于现在的菲佣。昆仑奴则主要指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土著,以及被阿拉伯人带到中国的非洲黑人。唐宋到元,富贵人家如果没有高丽婢和昆仑奴,就不成体统,没有面子。<span class="" data-note="见(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span>

    风情万种的阿拉伯女人则被称为菩萨蛮。这个词据说原本是波斯语Mussulman或Bussurman的音译,源自阿拉伯语的Muslim也就是穆斯林。这个雅号唐代就有了,所以还成为词曲牌名,可见大食(阿拉伯帝国)与唐宋关系之深。

    没错,千丝万缕。

    <div class="imgbox ter"><strong>黑人戏弄泥佣</strong>

    //..plate.pic/plate_322487_5.jpg" />

    唐代,阿斯塔纳336号墓出土。

    <div class="imgbox ter"><strong>昆仑人陶俑</strong>

    //..plate.pic/plate_322487_6.jpg" />

    唐代,陕西省西安市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种关系在南宋泉州就更密切,以至于蒲寿庚担任提举市舶司使(长官)达三十年之久。市舶司可是实行首长负责制的,宋廷对其长官的任命历来慎之又慎,没想到却选了个外商。这固然因为泉州是一座“以蕃舶为命”的城市,更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蕃舶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里。<span class="" data-note="泉州以蕃舶为命,见(南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六十八。宋廷对市舶司长官任命之慎重,详见葛金芳《南宋全史》(六)。"></span>

    现在我们明白,张世杰为什么要去泉州,董文炳又为什么要招降蒲寿庚了。因为那<mark>..</mark>时的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贸通商口岸,中国最好的造船工业基地,可以说既是聚宝盆又是兵工厂。蒲寿庚则既是阿拉伯侨领,又是南宋官员。在他提举市舶的三十年间,泉州实际上变成了他的王国,尽管并未独立。事实上对于南宋来说,蒲寿庚独立都比降元好。有他在泉州挡着,小朝廷就能喘口气,甚至还有翻身的可能。

    然而他没有。

    结果是便宜了蒙古人。有了蒲寿庚献出的泉州,还有那么多的海船,他们财源滚滚,如虎添翼,得寸进尺。

    中华文明却失去了一次另辟蹊径的机会,反倒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这是本章最后一节要说的。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到海上,看看船里的人和货物,还有岸上的市镇。

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天涯 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易中天并收藏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