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 天涯 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分界点仍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似乎换了一个样,不但皇帝不再是李世民和武则天那样的,就连服饰也焕然一新:衣服由紧身窄袖变成长袍宽袖,眉毛则由又细又长变成又短又粗。难怪白居易这样描述老宫女的过时落伍: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span class="" data-note="见白居易《上阳白发人》。"></span>

    社会上也是另一番景象。实际上德宗以后,上层风气日趋奢华,浅斟低唱和车马宴游成为新的时尚。英勇豪迈的慷慨悲歌不大有了,青春年少的直朴气质不大有了,冲破传统的反叛氛围也不大有了,士大夫们更多地是痴迷于书法、图画、围棋、占卜,以及各种脍不厌细的精美饮食。<span class="" data-note="见(唐)李肇《国史补》,并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本节所述多处引用了李泽厚先生此书研究成果,恕不能一一注明,谨此鸣谢。"></span>

    这可真是恍如隔世。

    <div class="imgbox ter"><strong>唐代前后期服饰对比图</strong>

    //..plate.pic/plate_300449_1.jpg" />

    盛唐时期,敦煌第151窟北耳洞龛女像。少女头梳双髻,着圆领长袍,选自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plate.pic/plate_300449_2.jpg" />

    盛唐时期,陕西西安南郊出土韦顼墓石椁装饰画。图中少妇头戴胡帽,身着领袖窄小的翻领胡服,这是天宝年间流行的妇女时装样式。

    //..plate.pic/plate_300449_3.jpg" />

    晚唐时期,选自周昉《簪花仕女图》。图中女子梳高髻,上插牡丹花,身穿大袖纱衫,披锦绣罗帔,下着长裙。

    //..plate.pic/plate_300449_4.jpg" />

    晚唐时期,敦煌壁画第196窟。选自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变化与两件事情有关,这就是科举制和两税法。后者简单地说,就是以田亩为单位确定地税,以贫富(户等)为标准确定户税,以货币替代谷米和绢帛进行缴纳,每年不晚于六月和十一月起征,其他苛捐杂税全免。由于有地税和户税两种,又是夏秋两季征收,所以叫“两税法”。<span class="" data-note="请参看王仲荦《隋唐五代史》。"></span>

    平心而论,两税法的意义是积极的,因为赋税的征收由按人口计算变成了按资产计算。户税固然是大户多纳,小户少交,地税也是地多的税多,地少的税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span class="" data-note="唐德宗时宰相陆贽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即称: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span>

    可惜在王朝时代,立法者的善意往往是一厢情愿,中晚唐皇帝的诏令更未必能真正实行。贞元三年(787),全国大丰收,物价低到每斗米一百五十钱,粟八十。为了防止米贱伤农,帝国下令以平价收购粮食。这当然是中央政府的惠民政策,结果却是农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德宗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完全是意外。十二月某日,他外出打猎路过一家农舍,便信步走了进去。也许,他是想顺便做一次调研。当然,更可能是想听到歌功颂德。

    农户叫赵光奇。

    唐德宗问:怎么样?老百姓都很幸福吧?

    赵光奇答:不幸福。

    德宗奇怪:丰衣足食,为什么不幸福?

    赵光奇说:因为政府不讲诚信。说是地税和户税之外不取分文,其实额外收的比两税还多。后来又说什么平价收购粮食,实际上是只拿粮食不给钱,还要我们运到老远,害得我们几乎破产。我等愁苦如此,哪有幸福?

    德宗叹息,下令补偿赵光奇。

    农民赵光奇确实光奇,皇帝唐德宗却其实不德。赵光奇说得非常清楚:朝廷体恤民众的所有诏令,到了地方上从来就是画饼和空文。德宗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只是补偿赵光奇一家,又有什么意义?难怪司马光很不以为然。<span class="" data-note="见 href='6042/im'>《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贞元三年十二月条及“臣光曰”。"></span>

    但,实行两税法以后,帝国变得安定富庶,官员也变得阔绰起来,则是事实。更重要的是,由于唐代科举之盛始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极于德宗之世,所以创造了两税法的德宗朝,便成为历史的一个分界点——此后的中华帝国将是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舞台。<span class="" data-note="唐代科举三阶段,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span>

    没错,科举制和两税法,都是有利于他们的。

    新阶级要有新文化。于是有了韩愈、柳宗元代表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以及唐传奇。传奇就是小说。小说原本不入流,唐传奇的作者却是大家,比如创作 href='/article/4397.htm'>《枕中记》的是史官,创作《李娃传》的是诗人,元代戏曲 href='2196/im'>《西厢记》前身 href='/article/4428.htm'>《莺莺传》的作者更是大名鼎鼎的元稹。<span class="" data-note=" href='/article/4397.htm'>《枕中记》的作者是曾任史馆修撰的沈既济,《李娃传》的作者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span><s>99lib?</s>

    实际上传奇与唐诗不但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白居易写了 href='2357/im'>《长恨歌》,陈鸿就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了《李娃传》,元稹就写《李娃行》。历来被看作高雅艺术的诗与通俗文学传奇,竟然毫无障碍地“同流合污”。

    这是中晚唐的时代精神。

    的确,由于越来越多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并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流,文学艺术的平民化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正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指向未来,古文运动也是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韩愈和柳宗元们反对四六骈文,则其实是要颠覆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

    因此,韩、柳的文章都明白如话,决不晦涩难懂。比如韩愈的《师说》:

    <small>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small>

    <small>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small>

    又如他的《杂说四》:

    <small>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small>

    <small>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small>

    至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更是不押韵的白话诗:

    <small>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small>

    <small>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small>

    <small>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small>

    白居易的新乐府就更是如此。据说,他的乐府诗是连普通民众都能听懂的。难怪同时代的日本人欣赏唐诗时更偏爱中唐,在中唐诗人中又最喜欢白居易。毕竟,那时他们正在向中华文明学习,而且“文化程度还不高”。<span class="" data-note="请参看(日本)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span><var></var>

    但这并不妨碍白居易写出极其高雅的七律:

    <small>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small>

    <small>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small>

    <small>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small>

    <small>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small><span class="" data-note="白居易《钱塘湖春行》。"></span>

    与盛唐一样,这里面体现出的仍然是大唐精神,是个性的张扬和幸福的追求,只不过个性更加鲜明,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韩愈<tt>?t>可以因坚持己见而得罪皇帝:

    <small>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small>

    杜牧也可以不管不顾地流连忘返于红灯区:

    <small>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small><span class="" data-note="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杜牧《遣怀》。"></span>

    同样,他们可以一面谈情说爱,一面忧国忧民;昨日指点江山,今朝礼佛参禅。因此,尽管柳州城“惊风乱飐(读如斩)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长安和洛阳的牡丹花下仍是游人如织。那是一种时尚,与贵贱穷达无关。相反,官僚政治和派系斗争时代的士大夫,早已习惯了宦海沉浮。君不见,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span class="" data-note="中唐士大夫以赏牡丹为时尚,见李肇《国史补》,本段所引诗分别见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span>

    牡丹也一样。

    只不过,牡丹花会被代以黄金甲。

    是的,黄巢用他的《菊花》诗,以批判的武器为唐诗精神做了总结,也靠转战南北,用武器的批判为世界帝国画了句号。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十二月,他攻陷了大唐的东南口岸福州,又在次年兵临广州城下。担任广州节度使的要求被拒绝后,黄巢破门而入,屠杀了坚持抵抗的居民,其中便包括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和琐罗亚斯德教徒。这些外国人是丝绸、瓷器、茶叶、樟脑等中国产品的出口商,黄巢却连桑树都砍掉了,让阿拉伯人很久穿不上漂亮衣服。<span class="" data-note="据 href='6042/im'>《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乾符五年十二月条,乾符六年五月、六月、九月条,(阿拉伯帝国)苏莱曼、艾布·载德·哈桑·西拉菲《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2001),同时参看(日本)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中国的文明》。"></span>

    这一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可曾想到?

    应该想不到。但传为他所作的 href='/article/9128.htm'>《忆秦娥》,却不妨看作长安和长安所代表之时代的悼词:

    <small>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small>

    <small>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small>

    没错,大唐灭亡后,长安将永远不再成为帝都。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城市,也将是几乎全新的文明。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大宋革新》

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 天涯 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易中天并收藏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