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 天涯 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

    的确,惠能与穆罕默德有太多相似——出身不错,但家道中落;幼年失怙,又自强不息。先知是遗腹子,惠能的父亲则在罢官流放到岭南(今广东省)不久就撒手人寰。三岁丧父的惠能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上山砍柴艰难度日。如果不是一位居士赞助,他根本就不可能到弘忍那里学佛。

    不过,先知创教靠天启,惠能成功靠天赋。这位后来的六祖确实是有慧根的。因此,当他在双峰山东禅寺(今湖北省黄梅县境内)初见弘忍时,就让弘忍刮目相看。

    弘忍照例问:你从哪里来?

    惠能答:岭南。

    弘忍又问:想干什么?

    惠能答:作佛。

    弘忍说:岭南人野蛮,怎么能学佛?

    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弘忍心里一惊:肉身菩萨来了。同时他也明白,这件事不能张扬。于是不动声色地命令惠能到厨房劈柴踏碓,也不为他剃度,八个月后才宣布以示法偈定接班人。

    惠能果然不负厚望,在神秀之后写出偈来。不过因为声称不识字,只能口述,再请人帮忙抄在墙上。

    偈云:

    <small>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small>

    <small>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small>

    回头再看神秀的:

    <small>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small>

    <small>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small>

    不用多说,高下立判。

    弘忍既欣慰又为难。没错,论资排辈,当选神秀;择优录取,该选惠能。然而仅凭一则偈子,就将一个勤杂工指定为宗门祖师,不要说神秀不服,恐怕也难服众。何况惠能透彻了悟,神秀众望所归,很难说谁是熊掌谁是鱼。

    老和尚决定再试一把。

    第二天,也可能是当晚,弘忍悄悄来到厨房,看到惠能腰里绑块石头正在舂米,便问:你这个米好了没?

    惠能说:早舂好了,只欠一筛。

    这是双关语——筛字下面是师。

    弘忍懂了,拿起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

    惠能也明白,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

    这事可疑。可疑不在太像 href='2202/im'>《西游记》——准确地说,恐怕 href='2202/im'>《西游记》才是抄它的。问题在于,惠能怎么知道筛字的下面是师字,他不是自称一字不识吗?

    看来,惠能目不识丁是假的。声称不识字,有可能不过是自谦,更有可能是坚持“不立文字”的宗旨。据说,未剃度时,他曾为一位老太太解说《涅槃经》经义。老太太拿起经书问字,惠能却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因此,他很可能是识字不写字,或者不会写,或者不想写。<span class="" data-note="星云法师《六祖坛经讲话》即认为是自谦。另,此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说法不一。《五灯会元》记为惠能出家前,《六祖坛经》记为在弘忍处受衣钵后,到法性寺亮明身份前。"></span>..

    惠能进了方丈室,弘忍便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突然大彻大悟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清净,众生的本性不生不灭,众生的本性具足佛性,众生的本性不可动摇,众生的本性包罗万象。

    弘忍也立即明白:禅宗六祖,非他莫属。

    于是当即传他钵盂和袈裟。弘忍还说,初祖西来,无人相信,这才以此为信物。现在立足已稳,不可再传。衣钵本是争端,传衣命若悬丝。此处不可久留,快走快走!

    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

    上船以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

    弘忍不肯。他说:本该我来度你。

    这又是一语双关。佛家讲慈航普度,度人是为师的职责所在。度与渡谐音。渡惠能过江,就是度他到彼岸。

    惠能却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意思也很清楚:我不明白的时候,感谢老师度我。现在已经开悟,当然自己度自己。

    这话很对。觉悟,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弘忍连连点头,一声长叹:是这样,正是这样啊!三年以后我会圆寂,佛法就靠你弘扬了!

    没有史料记载惠能如何回答,只知道辞别恩师后,惠能一路南行,然后隐姓埋名,潜伏下来,直到他认为时机成熟之日才公开亮明身份。那时,阿拉伯人早就告别了四大哈里发时代,伍麦叶王朝也已经建立十五年。

    惠能现身是在广州法性寺。

    那天,寺庙里面的幡(旗帜)翩然起舞。

    <div class="imgbox ter"><strong>六祖传法图</strong>

    //..plate.pic/plate_300385_1.jpg" />

    据 660e." >明万历年间刊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得法、传宗、言教等等事迹,含行由、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十品。

    刚刚听完住持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的一众僧人,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这个问题。

    问:幡是无情物(没有意识),怎么会动?

    答:风吹幡动。

    又问:风也是无情物,怎么会动?

    有人说:因缘合和。

    也有人说:幡不动,风自动。

    这时,惠能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对众僧一声断喝:什么风动,什么幡动,都不过是你们心动!

    正在一旁休息的印宗法师大吃一惊。他客客气气地把惠能请进方丈,继续探讨风幡问题。惠能从容不迫,将原理慢慢道来。印宗越听越入迷,竟不知不觉站起来说:早就风闻五祖的法嗣到了岭南,莫非就是行者您?

    惠能说:不敢。

    印宗说:请出示衣钵,以告众人。

    惠能这才把衣钵拿了出来,印宗则为惠能剃度,然后拜惠能为师。此后,惠能便在岭南升坛、说法、收徒,创立了禅宗的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则称为北宗。

    这时,距离玄奘法师回到长安三十一年,距离惠能到黄梅双峰山拜见弘忍十五年。想当初,惠能曾对弘忍说,人有南北,佛性没有,何曾料到禅宗却会分南北呢?<span class="" data-note="关于惠能的生平,历来说法不一。据《五灯会元》卷一,他到黄梅双峰山拜弘忍为师是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现身广州法性寺是在仪凤元年(676),之间只有五年,与王维、柳宗元所作《碑铭》称其隐居南海十六载的说法明显不符。本书采信徐文明《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一文研究成果:惠能到黄梅是在唐高宗龙朔元年(661),现身广州法性寺是在仪凤元年(676)正月八日,实际时间十五年,跨年计算十六年。"></span>99lib.

    <div class="imgbox ter"><strong>禅宗世系简表</strong>

    //..plate.pic/plate_300385_2.jpg" />

    禅宗世系复杂,人数众多,人数众多,本表仅选入与本书相关人物。

    此后的禅宗也只有法嗣,不传衣钵。是啊,南宗和北宗都自称正宗,如果一定要以衣钵为证,岂不会祸起萧墙大打出手?相反,不传衣钵,接班的人数就不受限制,必将有利佛法的弘扬。更何况,本来无一物,要什么衣钵呢?

    事实上,六祖之后,法嗣就不再一脉单传,甚至还各自开宗立派。也不称祖,称世,包括四祖和五祖旁出的(见上页表,后面提到的人物关系亦见此表)。可以说,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便相当于阿拉伯人的四大哈里发,北宗和南宗则相当于伍麦叶和阿巴斯王朝。只不过,禅宗的伍麦叶和阿巴斯是同时并存,至少开始的时候是这样。

    然而最终风行于中华大地的却是南宗,后来人们说到禅宗指的也是它。南宗与禅宗合而为一,提到北宗时才需要特别加以说明。这样看,惠能其实是中土禅宗的初祖,因此也只有记录惠能言论的著作才叫做经,即《六祖坛经》。

    这可是佛祖才能享受的待遇。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百度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 天涯 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易中天并收藏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