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3·魏晋纷争 天涯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3·魏晋纷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东汉王朝政府在身经百战的宰相曹操强大的支持下,终于稳定。可是,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篡夺了政权,在中原建立曹魏帝国;东汉皇族苗裔刘备,在四川省建立蜀汉帝国;另一军阀孙权,在长江以南,建立东吴帝国。多彩多姿的“三国时代”,在本世纪出现。

    然而“三国时代”仅维持六十一年,八〇年代后,晋王朝统一中国,而就在本世纪九〇年代,发生“八王之乱”,皇族骨肉相残;中国人再度陷于痛苦——而且比过去更要痛苦。

    <dl><dt>三国时代</dt><dd><ul><li>东汉王朝灭亡。</li>三国时代开始。<li>猇亭之战·火烧四十余营。</li>诸葛亮七擒孟获。<li>诸葛亮北伐·上前后《出师表》。</li></ul></dd><dt>东西方世界</dt><dd><ul><li>罗马皇帝埃拉伽巴鲁斯淫暴过度,被禁卫军诛杀,在位四年,年仅十八岁,娘亲也被处决,亚历山大继位。</li><li>安息王国亡,萨桑王朝代兴,史称波斯王国萨桑王朝(二二六—六五一年)。</li></ul></dd></dl>

    <h3>二二一年(辛丑)</h3>

    <small>曹魏·黄初二年  蜀汉·章武元年</small>

    1、春季,正月,曹魏帝国(首都洛阳<small>〔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small>)皇帝(一任文帝)曹丕(本年三十五岁)封参议官(议郎)孔羡当宗圣侯,负责祭祀孔丘(一年,西汉王朝十四任帝刘箕子,封褒成君孔霸的曾孙孔均当褒成侯;直到二三年,新王朝亡,爵位撤销。三七年,东汉王朝一任帝刘秀,封孔均的儿子孔志仍当褒成侯;九二年,东汉王朝四任帝刘肇,改封孔志的儿子孔损当褒亭侯,世世相传。一九〇年,天下大乱,封国撤销。曹魏帝国一任帝曹丕封孔丘二十一世孙孔羡当宗圣侯,采邑一百户人家。后来,二六七年,晋王朝一任帝司马炎,封孔丘二十三世孙孔震当奉圣亭侯。四七三年,北魏帝国封孔丘二十七世孙孔乘当崇圣大夫;四九五年,北魏帝国七任帝元宏,改封孔丘二十八世孙孔珍当崇圣侯。五五〇年,北齐帝国一任帝高洋,改封孔丘三十一世孙孔长当恭圣侯。五八〇年,北周帝国四任帝宇文赟,改封孔长当邹国公。隋王朝一任帝杨坚,仍维持旧封;六〇八年,二任帝杨广,改封当绍圣侯。唐王朝二任帝李世民,于六三七年,改封孔丘后裔孔伦为褒圣侯)。

    2、三月,曹魏帝国擢升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郡长公孙恭(公孙度次子,公孙康老弟)当车骑将军。

    3、曹魏帝国恢复使用五铢钱(董卓废除五铢钱,参考一九〇年六月)。

    4、蜀中(四川省)传言东汉末任(十四任)皇帝刘协已被谋杀。汉中王刘备(时在成都<small>〔四川省成都市〕</small>)发丧追悼,改穿丧服,追称刘协"孝愍皇帝"。文武官员争相证实祥瑞出现,请求刘备继位皇帝。益州(四川省及云南省)前部军政官(前部司马)费诗,上书劝阻说:"殿下(刘备)认为曹操父子逼迫主上,篡夺帝位,所以才流亡万里之外,集合部众,行将讨伐曹家盗贼。而今,大乱还没有克服,却先自己当上皇帝,深怕引起人心疑惑。从前,高祖(刘邦)跟项羽相约,先击破秦王国的,即位当王。等到咸阳(陕西省咸阳市)屠城,擒获嬴婴(秦王朝三任帝),而仍推辞谦让;何况殿下到今天还没有迈出大门,就打算自立?我愚昧的认为:殿下不应采取这项策略。"刘备大不高兴,贬谪费诗当永昌郡(云南省保山市)郡政府驻地参谋官(部永昌从事。永昌跟成都航空距离八百千米,中隔万山,是中国地势最险恶的地区。这是一种谋杀性的放逐,用以报复他的反调)。

    夏季,四月六日,刘备(本年六十一岁)在武担山(成都西北)之南即皇帝位(一任昭烈帝),大赦,改年号章武,任命诸葛亮(本年四十一岁)当丞相、许靖当宰相(司徒。刘备建立的政权,仍称汉王朝,因首都设在蜀郡<small>〔四川省成都市〕</small>之故,我们称之为“蜀汉”,以区别“西汉”“东汉”。中国于本年进入“三国时代”,曹魏帝国跟蜀汉帝国对抗;孙权在理论上仍是曹魏帝国的藩属)。<bdo>..</bdo>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297974_1.jpg" />

    司马光曰:

    天生小民,他们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联合拥戴一个君王治理。假设他能够禁止残暴,铲除奸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奖赏善行,惩罚罪犯,使社会不致陷于混乱,他就是一位理想的君王。三代(夏商周)之前,四海之内的封国,何止一万?有人民,有祭祀天地神坛的,通常都称之为“国君”。集结万国而加以统御,建立制度,创造法律,发号施令,天下都不敢违背的,通常称之为“君王”。君王的品德衰退,强大的封国能够率领其他封国,尊崇君王的,通常称之为“霸主”。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混乱,封国互相争夺,有时候君王宝座甚至虚悬,这种情形很多(其实并不很多,只有一个,指前八四一年至前八二八年,十四年间,周王朝集体领导,史称"共和")。

    秦王朝焚书坑儒,而西汉王朝兴起,阴阳家学派的学者,开始传播“五德循环”学说(君王宝座更换,犹如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克),认为秦王朝不属于“正统”,而是“闰位”(畸形旁支,犹如阴历之有闰月),在“木”“火”之间,只能算“霸主”,不能算“君王”,于是“正”(正统)“闰”(闰位)的争论兴起。等到汉王朝(东汉王朝)倾覆,三国鼎足并立。之后,晋王朝衰弱,失去控制,五胡扰乱中原(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事,参考四世纪、五世纪),南宋帝国及北魏帝国,进入南北朝时代,分治南北,各国有各国的史书,互相诋毁排斥。南方人诟骂北方人“索虏”,北方人诟骂南方人“岛夷”。

    朱全忠(朱温,后梁帝国一任帝)取代唐王朝(参考九〇七年四月),中国四分五裂。李存勖(后唐帝国一任帝)进入汴京(后梁首都·河南省开封市),把朱全忠比做后羿(夏王朝六任帝)、王莽(新王朝一任帝),把后梁当权的年代和年号,全部抹杀。但这是一种偏激的自私心理,不是公正的通论。我知道我愚昧,实在不了解前代所谓的“正”“闰”是什么?而只认为:一个领袖人物,如果不能统一中国,即令具有天子之名,却并没有天子之实。虽然华夷有别,仁爱、残暴有别,大国、小国有别,强大、弱小有别;但事实上,跟古代列国,毫无差异。岂能够单独尊崇某一国“正统”,而其余的全是“僭伪”?

    如果说上下交替的是正统,则陈帝国继承谁?北魏帝国又继承谁?如果说居于中国本部中原地带是正统,则汉赵帝国、后赵帝国、前燕帝国、前秦帝国、后秦帝国、胡夏帝国,所拥有的疆土,都是五帝三王首都之所在(五帝:黄帝王朝一任帝姬轩辕、三任帝姬颛顼、四任帝姬夋、六任帝伊祁放勋、七任帝姚重华。三王:夏王朝一任帝姒文命、商王朝一任帝子天乙、周王朝一任王姬发)。如果说道德水准高的是正统,则即令是再小的国,也有英明的君王;而三代(夏商周)之时,岂没有淫恶的暴君?所以,“正”“闰”论调,从古到今,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使人能坚持不疑。

    臣司马光所著述的 href='6042/im'>《资治通鉴》,只打算说明国家的兴衰,记载人民的悲欢,使读者自己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作为勉励或警惕。并不打算建立像《春秋》那种褒贬的法则,用它来消除混乱,使社会秩序纳于正轨。所以,“正”“闰”之间的关系,我不敢多谈,只是根据事实,平铺直叙。

    周王朝、秦王朝、两汉王朝、晋王朝、隋王朝、唐王朝,都曾经统一中国,把君王宝座,传给后代,子孙虽然微弱无力,流浪逃亡,但总算继承祖宗的大业,有复兴的可能性。跟他斗争的四方豪杰,都是他的旧日臣僚,所以这些君王可以用天子的残余权威,施加压力。可是,如果其他国家的土地、规模跟自己一样,名号也跟自己一样(都是帝王);而且从来就没有君王跟臣属关系,则只能当做同等地位的独立国家,平等相待。既然彼此平等,势均力敌,就不应该分别高低,这样才不至于曲解事实,接近大公无私。

    问题是,当天下分裂的时候,不可以没有“年”“月”“日”“时”来记载事情发生的先后。东汉王朝把政权传给曹魏帝国,曹魏接受;曹魏帝国把政权传给晋王朝,晋也接受;晋王朝把政权传给南宋帝国、传给陈帝国、传给隋王朝、传给唐王朝、传给后梁帝国、传给后周帝国,然后由我们宋王朝继承。所以,不得不用曹魏、晋、南宋、南齐、南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记载其他各国的史实,并不是尊崇谁和鄙视谁,更跟所谓的“正”“闰”无关。

    刘备跟两汉王朝皇家之间的关系,传说中,他是西汉王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参考一九一年),可是,血缘疏远,已无法查考他是第几代和他的直系尊亲属的名字。这就跟南宋帝国一任帝刘裕,宣称他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南唐帝国一任帝李昪(音biàn<small>〔变〕</small>),宣称他是唐王朝吴王李恪的后裔(参考九三九年二月),情形一模一样。是非真假,难以辨识。所以不敢把刘备跟刘秀(东汉王朝一任帝)、司马睿(晋王朝七任帝)相比,使他继承东汉王朝的正统。

    *梁启超《论正统》曰:

    中国史学家最大的错误,没有比强调“正统”这件事更为严重。强调“正统”的人,认为天下不可以一天没有君王,于是乎有“统”。又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于是乎有“正统”。“统”的意义是:上天建立,人民尊崇;“正”的意义是:只有一家是“真”,其他的全都是“伪”,千余年来,头脑简单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钻到这个牛角尖里,挥动手臂,瞪大眼睛,用笔墨口舌,努力奋战,东拉西扯,杂乱不可收拾。其实,一句话就可说明,那就是:自己被奴性所束缚,而又打算煽动后人的奴性而已。

    “统”这个名词,始于《春秋》,《春秋公羊传》说:“为什么称‘春王正月’?大一统罢了。”这就是后世儒家强调“正统”的根据。却不知道“大一统”是对“三统”而言(“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small>〔元旦的位置〕</small>;也有人认为夏王朝崇拜黑色,商王朝崇拜白色,周王朝崇拜红色,也称“三统”。玄秘难解),《春秋》的主旨很多,而“通三统”是重要关键。“通三统”的意义,正是说明:天下者,是天下人的天下,不能被一姓一家据为私人财产。跟后世儒家所谓的“统”恰恰相反。只因野心家想把国家据为己有,而又恐惧人民不能同意,才宣称:“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我生下来就有这项特权,不允许别人插手。”“统”既建立,然后他就有理由作威作福,淫虐残暴,人民也就不能说他不义。稍微有点思考力,不肯屈辱的人,就立刻罩上“不忠”“不敬”“大逆”“无道”等凶恶的罪名,加以铲除、摧毁。

    《礼记》说:“得到多数人民拥护的,才可以当君王。”所以,没有“统”则罢,有“统”的话,无论创业或继业,如果抛弃人民,“统”属于谁?西洋各国历史,主要的是叙述一国国民的起源,以及发达、进步、盛衰、兴亡的原因和结果。因为,人民有“统”,君王无“统”。所谓君王的“统”,不过是一家的家谱,一人的传记,不可以假冒国家历史,更不必劳动史学家哓哓争论。把国家正统隶属于君王,等于把全国人民视同无物。全国人民的人格人权,永远堕入九渊,无法自立,都是这种论调造成的灾害。不扫除君王就是正统的错误见解,却打算写作历史,史书即令再多,不过增加人民的痛苦。

    “统”的意义已够荒谬,“正统”不“正统”,更不知从何说起。当然,它有它的论据,这论据且深入人心。“正统”之坚持,始于晋王朝,而盛于宋王朝。朱熹《通鉴纲目》所肯定的“正统”是:秦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蜀汉帝国、晋王朝(包括晋帝国)、南宋帝国、南齐帝国、南梁帝国、陈帝国、隋王朝、唐王朝、后梁帝国、后唐帝国、后晋帝国、后汉帝国、后周帝国。清王朝十八世纪,弘历(清王朝六任帝)的《御批通鉴》,接续下去,于是:宋王朝、元王朝、明王朝、清王朝,所谓“正统”,不过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所根据的理论,作为衡量“正统”不“正统”的标准,大概有六项:

    一、用土地大小判断。凡是统一中国,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都尊奉他是正统,如晋王朝、元王朝。

    二、用政权存在久暂判断。虽然统一中国,但宝座坐的时间太短,都不是正统,如西楚王朝、新王朝。

    三、具有前代君王血缘的是正统,如蜀汉帝国、晋帝国、宋帝国,其他的都是僭伪。

    四、凡是首都建立在前代首都所在地的是正统,如曹魏帝国,其他的全是僭伪。

    五、后一个王朝被称为正统,它所继承的王朝也就成为正统,如因唐王朝之故,隋王朝成了正统;因宋王朝之故,后周帝国成了正统。

    六、汉人建立的王朝是正统,如南宋帝国、南齐帝国、南梁帝国、陈帝国,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全是僭伪。

    以上六项,互相矛盾。这一项合理,那一项就说不通;那一项合理,这一项就说不通。根据朱熹的《通鉴纲目》《通鉴辑览》等规定,更前后冲突,进退失据,没有一定标准。试问:如果得地多的是正统,前秦鼎盛之时,比东晋版图大出数倍。而宋金交争时代,金帝国的疆域占当时中国的三分之二,这种情形,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如果用政权的久暂来决定,北魏立国的时间远超过南宋、南齐、南梁、陈(北魏一百七十一年;南宋六十年、南齐二十四年、南梁八十六年、陈三十三年);吴越、南汉立国时间,远超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越七十二年、南汉五十五年;后梁十七年、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汉三十三年、后周十年);西夏始于九世纪八〇年代,终于十三世纪二〇年代,凡三百五十余年,几乎跟两汉王朝、唐王朝时间相等,而疆域广袤万里,这种情形,谁是正统?谁是僭伪?

    如果用前代皇家血缘来决定,则春秋时代的杞国、宋国,同时并存;周王朝也不得不成为僭伪。而明王朝的李盘,更认为北周帝国的藩属萧岿(南梁帝国八任帝)是篡贼。一六六一年,清王朝入主中国已十八年,明王朝残余政权皇帝朱由崧(十八任)、朱聿键(十九任)、朱由榔(二十任),尚在人间,而且仍使用他们的年号(弘光、隆武、永历),这种情形下,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如果以前代旧都来决定,则汉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胡夏、北魏,所拥有的土地,全是五帝三王首都所在。金帝国辖下的人民,都是汉、唐留下来的人民。这种情形下,谁是正统?谁是僭伪?

    如果以后代王朝为主来决定,晋王朝既是正统,晋王朝的母体曹魏,为什么就不是正统?有人认为蜀汉和晋都是正统,可是,晋王朝政权是从曹魏那里夺取,难道变成从蜀汉那里夺取?唐是正统,唐的前代隋王朝随着也成了正统,可是隋王朝的母体北周,北周帝国的母体北魏,为什么又不是正统?有人说陈帝国是正统,又说隋王朝是正统,隋岂是因灭了陈帝国才建立政权的?这种情形,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如果以汉人为主体来决定,爱国心切,又有民族大义,但仍陷在“统”的迷魂阵中。数千年来,都无法用它来厘定一切。后唐帝国、后晋帝国、后汉帝国的皇帝,不过沙陀民族的三个小部落,窃据巴掌般大小的土地,大家却厚着脸皮说他们是正统。自宋王朝之后,直到明王朝,百余年间,黄帝子孙,没有尺寸土地,而史学家所谓的正统,却仍然存在。这种情形,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坚持“正统”理论的学者,不能自圆其说。

    正统论所以兴起,原因有二:

    其一,当时的臣属,对本国存有私心。司马光所指:“南宋、北魏以来,各国有各国的史书,互相排斥。南方人诟骂北方人‘索虏’,北方人诟骂南方人‘岛夷’。后梁帝国取代令他呆在那里,一动不动,但对我们却和睦亲善,我们北伐时,不但没有东顾的忧患,而曹魏武装部队,也不能全部西调。仅这方面的利益,已经够大。孙权僭位叛逆这件事,不应该特别强调。”

    遂派皇城保安司令(卫尉)陈震前往东吴帝国,祝贺孙权登基。孙权跟蜀汉帝国签订盟约:等到消灭曹魏帝国后,平均分配领土:豫州(河南省)、青州(山东省北部)、徐州(江苏省北部)、幽州(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归属东吴;兖州(山东省西部)、冀州(河北省中部南部)、并州(山西省中部)、凉州(甘肃省中西部),归属蜀汉;司州(京畿总卫戍司令<small>〔司隶校尉〕</small>辖区)则以函谷关(河南省新安县)为界,东属东吴,西属蜀汉(瓜分线含糊不明,幽州跟青州不接壤,当中被冀州分隔;而又没有提到扬州、荆州、雍州。本年,曹魏帝国有十二州:司隶州<small>〔京畿总卫戍司令部设洛阳〕</small>、青州<small>〔州政府设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small>、幽州<small>〔州政府设蓟城·北京市〕</small>、冀州<small>〔州政府设信都·河北省冀县〕</small>、兖州<small>〔州政府设廪丘·山东省郓城县西北〕</small>、徐州<small>〔州政府设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small>、豫州<small>〔州政府设谯县·安徽省亳州市〕</small>、扬州<small>〔州政府设合肥·安徽省合肥市〕</small>、并州<small>〔州政府设晋阳·山西省太原市〕</small>、荆州<small>〔州政府设宛城·河南省南阳市〕</small>、雍州<small>〔州政府设长安·陕西省西安市〕</small>、凉州<small>〔州政府设姑臧·甘肃省武威市〕</small>。东吴帝国有三州:扬州<small>〔州政府设建业·江苏省南京市〕</small>、荆州<small>〔州政府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small>、交州<small>〔州政府设番禺·广东省广州市〕</small>。蜀汉帝国有一州:益州<small>〔州政府设成都·四川省成都市〕</small>)。

    东吴帝国绥远将军张昭,因年老多病,呈请辞职,缴还所辖部众。孙权改命他当辅吴将军,朝会时位置仅次于三公,并改封娄侯,采邑一万户人家。张昭每次朝见,言辞严厉,义形于色,曾经直率的冒犯孙权的旨意,以后遂不肯到金銮宝殿上朝见。后来,蜀汉帝国使臣前来报聘,赞扬自己国家的美德,文武百官,张口结舌,无法答对。孙权叹息说:“如果张先生在座,使臣连话都说不出,岂有吹牛的机会?”第二天,派宦官(中使)问候张昭,并亲自前去拜见,张昭急忙离开席位(古人坐草席)请罪,孙权跪下来阻止。君臣坐定之后,张昭仰起头说:“从前,太后(吴女士)、桓王(孙策)并没有把我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我所想到的只是竭尽臣节,报答厚恩。却只因见解肤浅,违背旨意。然而,一片忠心,侍奉君王,此生不变。要我为了荣华富贵去巴结奉承,我做不出这种事。”孙权连连道歉。

    3、曹魏帝国元城(哀)王曹礼逝世。

    4、六月二十一日,曹魏帝国繁阳王曹穆逝世。

    5、六月二十六日,曹魏帝国皇帝(二任明帝)曹叡(本年二十六岁)追尊高祖父、东汉王朝皇后宫总管(大长秋)曹腾“高皇帝”、曹腾夫人吴女士“高皇后”。

    6、秋季,七月,曹魏帝曹叡下诏:“古礼规定,王后没有儿子时,应遴选庶子继承大宗(嫡子系统),自应纳入正统(大宗,嫡子系统),奉守公义,不能再顾及到原来的亲情。西汉王朝时,刘病已(十任宣帝)继承刘弗陵(八任昭帝)的帝位(事实上是继承九任帝刘贺的帝位),而竟尊称他亲生老爹刘进‘皇考’(参考前六五年三月);刘欣(十三任哀帝)以封国国君的身份入继,而董宏等竟然引用已灭亡了的秦王朝例证,迷惑当时政府(参考前七年四月),既尊称老爹刘康为恭皇,在京师(首都洛阳)建立祭庙(参考前五年四月);又宠爱身为藩属姬妾的傅昭仪,使她比同长信宫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在金銮宝殿上,讨论尊卑顺序,同时建立四个太后宫(参考前五年四月),体制礼教,受到过度破坏,人神同时发怒,拒不保佑。更把忠言直谏的师丹,判处重罪(参考前六年九月),以致招来丁太后和傅昭仪受到火烧酷刑(丁傅二人坟仅被铲平,而没有火烧之事)。从此,继任君王,跟在脚后效法(东汉王朝六任帝刘祜,尊老爹刘庆为孝德皇,参考一二一年三月。十一任帝刘志,尊祖父刘开为孝穆皇、老爹刘翼为孝崇皇,参考一四六年九月。十二任帝刘宏,尊祖父刘淑为孝元皇、老爹刘苌为孝仁皇,参考一六八年闰三月。他们的妻子,也都被尊称为“后”)。从前,鲁国国君姬兴(二十任文公)在祭祀的时候,把老爹姬申(十九任僖公)的灵位,放在伯父姬启(十八任闵公)灵位的前面,这种‘逆祀’罪恶,都由于夏父弗忌的一派胡言(前六二五年,夏父弗忌对此解释说:“我亲眼看见,新鬼大,旧鬼小;先祭大,后祭小,顺序应该如此。”)。宋国国君子鲍(二十四任文公)的葬礼,奢侈过度,大家一致抨击华元(前五八九年,子鲍逝世,才开始厚葬。有些人遂判断宋国当权派人物华元,已有野心)。现在,我下令三公、部长级官员,以及有关单位,应把上述的这些错误行为,作为鉴戒。皇家后裔之中,将来万一有人以封国国君身份,入承皇帝大统,应该明了做人后代的大义。如果甘心去当邪恶的马屁精,谄媚当时君王,妄图为亲生父母、祖父母等建立尊号,干犯正统,称老爹为‘皇’,称娘亲为‘后’,国家重要大臣,对那些邪恶的马屁精,应立即诛杀,绝不赦免。这份诏书,刻在竹简之上,藏在祭庙之中,载明在国家法典之内(曹叡迄今还没有儿子,唯恐将来由侄儿辈继承帝位,各自尊奉亲爹,把他挤到一旁)。”

    7、九月,东吴帝国由武昌迁都建业(江苏省南京市),全部使用原来旧有的官舍建筑,没有增加或改建。留太子孙登、政务署执行官(尚书)、九部部长(九卿)在故都武昌;而由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负责处理荆州(湖北省南部及湖南省)以及属于扬州的豫章(江西省南昌市)等三郡事务,监督全国军政大事。

    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人刘廙,曾经着《先刑后礼论》,同郡人谢景在陆逊面前特别称道。陆逊呵责他说:“礼教的优点,多过刑罚。刘廙用邪恶的道理,抨击圣人的教化。阁下而今在东宫(太子宫)任职,应该坚持仁义,传播恩德声音。像刘廙这样的言论,不必再提。”

    太子孙登写信给西陵(湖北省宜昌市)防卫司令(督)步骘(音zhì<small>〔制〕</small>),请求指导教诲;步骘于是把此时荆州地区的事务跟重要官员的行谊,一一分析回答。遂即上书给孙登,赞扬说:“我曾经听说,君王不亲自处理小事,只要教文武百官在他们的岗位上尽忠职守就够了。所以姚重华(舜)任命九位贤才,担任官职(姒文命当工程官<small>〔司空〕</small>、子契当国防官<small>〔司徒〕</small>、姬弃当农业官<small>〔后稷〕</small>、皋陶当司法官<small>〔士〕</small>、益当水利官<small>〔朕虞〕</small>、垂当矿业官<small>〔共工〕</small>、夷当祭祀官<small>〔秩宗〕</small>、龙当监察官<small>〔纳言〕</small>、夔当音乐官<small>〔典乐〕</small>。参考前四三年九月注),姚重华本人便不再操心;不出大门,天下完全治理。贤才所在之地,能在万里之外决定胜负,他们是国家的珍宝,兴衰的契机。但愿太子留意,则是天下幸运。”

    讨虏将军府秘书长(讨虏长史)张纮,回吴郡(江苏省苏州市)迎接家属,中途卧病逝世(张纮应在二一一年孙权初都建业之时逝世,司马光误置于本年)。临死之前,把呈递孙权的奏章(遗表)交给儿子,奏章说:“自古以来,主持国家的人,都决心修明政治,打算媲美太平盛世,可是治理的结果,多不能实现,并不是缺少忠臣和贤能辅佐,而是君王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情私欲,不能信任忠臣和贤能辅佐。人之常情是,畏惧艰难,趋向容易,喜爱相同意见,厌恶相反意见。于是,跟治理国家的轨道,恰恰相反,古书说:‘听从善言,势如登天,困难得很;随从邪恶,好像山崩,一下子就陷下去。’(《周礼·天官》:“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说明为善多么不易。君王继承祖先的基业,居于没有人提出异议的自然优势,掌握天下八种权柄的威严(《周礼·天官》:一是爵位、二是俸禄、三是赏赐、四是安置、五是活命、六是剥夺、七是罢黜、八是诛杀)。更容易欣赏赞扬的话,对任何事都不需要征求别人同意。在这种情形下,忠臣义士贡献使君王感到困难的方案,提出使君王听起来不顺耳的建议,跟君王之不能契合,岂不在意料之中?忠臣义士一旦疏远,就难免生出猜疑,花言巧语的小人就在等待这个机会。君王被一些表演忠心的小动作,感动得迷迷糊糊;被一些私欲私情的小恩小爱,诱惑得贪恋不舍。于是好人和坏人混杂一起,任用或罢黜,遂完全失去标准。所以成了这个样子,全由于受到私心私欲控制。因之,英明的君王特别警觉,征求贤才,好像饥渴的人希望得到饮食。接受规劝,永不厌倦,压制自己的情欲,用大义斩断私恩。则在上位的人才不致发表荒谬的任命,在下位的人也不再抱非分的希望。”孙权看到,感动流泪。

    8、冬季,十月,曹魏帝国把平望观改称听讼观(观在首都洛阳城北华林园),皇帝曹叡常说:“监狱,关系国家的安危!”每次判决大的刑事诉讼,曹叡常亲自听取报告。

    最初,战国时代初期,魏国国君魏斯(一任文侯)的教师李悝,着《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最早的法典,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具法》),公孙鞅接受这个法律观念,在秦国实行变法。萧何制定西汉王朝法律,增加到九篇,后人更增加到六十篇。除了法律外,又增加法令三百余篇,判例九百零六卷。每个世代都有增有减,十分杂乱,以致审讯判决,没有常规,后代的人如马融、郑玄等,就有十多家,更添注很多解释。一直到曹魏帝国建立,常用的法令,还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共七百七十三万多字,阅览越发困难。曹叡下诏,命只采用郑玄一人解释。政务署秘书(尚书)卫觊上书说:“刑法,是国家的珍宝,但人们在私下谈论时,往往对它轻视。监狱官员,掌握人民性命,而担任这项职务的人却品行卑劣。国家衰乱,未尝不是由于这个缘故,我建议设立法律律师。”曹叡批准。

    曹叡又下诏,命最高监察长(司空)陈群、散骑侍从官(散骑常侍)刘卲等,修改两汉王朝法规,制定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文官令(尚书官令)、军律(军中令),共一百八十余篇;虽然比萧何时代的正律九篇要多,但其他附属的法令已大大减少。

    9、十一月,曹魏帝国在首都洛阳兴建的皇家祭庙落成。把曹腾(高帝)、曹嵩(太帝)、曹操(武帝)、曹丕(文帝)四人的牌位,从邺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迎接过来供奉。

    10、十二月,曹魏帝国改封雍丘王曹植为东阿王。

    11、蜀汉帝国丞相诸葛亮,把大本营迁到南山(秦岭)之下平原地带,在沔阳(陕西省勉县)兴筑汉城,在成固(陕西省城固县)兴筑乐城(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中心,汉城在汉中市之西,乐城在汉中市之东)。

百度搜索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3·魏晋纷争 天涯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3·魏晋纷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3·魏晋纷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司马光 柏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司马光 柏杨并收藏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3·魏晋纷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