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 晋/佚名
百度搜索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天涯 或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227070_1.jpg" />(晋)佚名《爨宝子碑》
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藏书网</a>置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
三国时的吴国和蜀国,都注意对西南边<cite></cite>疆的开发。东晋以后,这种开发仍不断进行,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向中原俯首称臣。
云南南宁地区,是彝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东晋时,他们的首领爨宝子,一位只活了二十三岁的奴隶主,被封为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就是记叙他的生平和功绩的。他虽然一生平庸,却因为此碑而名垂千古。
《爨宝子碑》书风稚拙奇古,体势方厚,最奇特的是它的笔法,尤其是横画,左右两头向上翘起,成两个尖角。中间则微微凹进,非合的结构,也应该看作是书法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虽然由此造成了一种近于笨拙的美,但是它并不代表书法发展的方向。
《爨宝子碑》碑额题刻“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高1.83米,宽0.68米,十三行,行三十字。现在曲靖一中碑亭内。
百度搜索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天涯 或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