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周代礼服
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服饰 天涯 或 中国古代服饰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夏商时期属于中国冠服制度的初创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形制。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随着封建制度纹多少而递减。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此类推。冕服还有一些附件:一是“芾〔fu福〕”,即蔽膝,系在革带上面,垂至膝前,象征古代遮羞布,以表示不忘古的意思;二是“革带”,用皮革制成,用来系带和绶;三是“大带”(又称绦带),用丝织成,用来束腰,下垂部分叫“绅”。后世因此而称有地位的人为“绅士”。此外还有“佩绶”和舄等。冕服历代相沿,虽然不断有所变革,但大体形制并未更易,始终被作为传统的法服。直至清朝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171927_2.jpg" />
冕服图解
除冕服外,周代还有一种叫作弁服的礼服。它仅次于冕服,就是最早的朝服。据说因头上所戴为弁,故称。弁有爵弁、皮弁、韦弁、冠弁等多种形制。爵弁,又作“雀弁”,是仅次于冕的一种首服。它是士的最高等服饰,形制像冕,但冕綖没有倾斜之势,前后也没有旒,在綖下作两.只手掌相合状,颜色也不是上黑下红,而是“雀头”色(一种红多黑少的颜色)。戴爵弁者,须上穿纯衣(丝衣,即玄衣),下着纁裳,但不加章彩文饰,前用韎韐〔mèi gé妹隔,祭服上的蔽膝〕代替冕服的芾。皮弁,为天子接受诸侯朝觐〔JIN尽〕或诸侯在朝及田猎等场合所戴。形状像翻倒的杯子,用白鹿皮缝制而成。在缝合处,缀有一行光闪闪的玉石,像星星一样耀目。所以《诗经·卫风·淇奥〔YU玉〕》有“会弁如星”的诗句。戴皮弁者,要上穿细布白衣,下着素裳,裳在腰中打裥〔JIAN简〕,前系韦鞸。韦弁,用韦(用茅蒐草染成的赤色熟皮)制成。主要用于军事场合。执行军事任务时,需戴赤弁,着赤衣、赤裳。其他场合,则用布作衣,下着素裳。冠弁,通称皮冠。为田猎和习兵事时所戴。戴冠弁者,须上穿缁〔zi资,黑色〕布衣,下着积素裳(打褶的用白色无纹丝织物制作的下裳)。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有一次齐侯在沛泽田猎,传令召见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起初并未应召,后见齐侯戴起冠弁才进见。可知,不着冠弁是有违古礼的。虽卑微如虞人的小吏,也应以礼相待,不可轻侮。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171927_3.jpg" />
爵弁
周代还有一种叫作玄端的朝会之服。上自天子,下至于士,均可穿着。它大多用黑色布帛裁制,衣袂和衣长同一尺寸,无章彩纹饰,形制端庄方正,故名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冠。委貌冠与皮弁造型相似,用黑色绢缯〔zeng增〕制作。
王后的服饰也有一定制度。共有袆〔hui挥〕衣、褕翟〔yudi于敌,一作褕狄〕、阙翟、鞠衣、展衣、褖〔tuan团去〕衣等六种(见《周礼·天官·内司服》),都属于连衣裳。这六式衣服所以不分上下,据说是意在表示女子的崇尚专一。前三种是王后伴随帝王参加各种祭祀大典时所穿的礼服,上面均画有翟(长尾雉鸡)形图案作为装饰,但颜色有玄、青、赤之别。鞠衣,是王后在养蚕季节到来时,用以祭告先帝所穿的黄绿色(如初生桑叶之色)礼服。展衣,又名襢〔tan坦〕衣,是王后礼见帝王、宴见宾客时所穿白色礼服。褖衣则为平日所穿黑色便服。在穿着这些服装时,为显示它们各自的色彩,还要衬以素纱(白色纱縠〔hu斛〕)。此外,王后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以“副”(像汉代的假髻步摇)为首服,足着黑舄。至于其他贵妇的服饰,也订有具体制度,严格体现着等级差别。
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服饰 天涯 或 中国古代服饰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